1859年9月中旬的一天,河南省项城县袁寨的大绅士袁保中家里,传出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丫鬟赶紧跑到书房向袁保中报告,说妾室刘氏产下一子。
由于这是刘氏生下的第三个儿子,家中又有许多孩子,袁保中早已体会过了当父亲的感觉,所以对这个孩子的到来并没有太多欣喜,丫鬟来报时,他依旧悠闲地逗弄笼中的鸟儿。
然而一封家书的到来,让袁保中彻底改变了对这个孩子的态度。
就在丫鬟刚刚汇报离开后,管家拿着一封信匆匆跑了进来,袁保中接过信一看,大喜。原来,他担任漕运总督的叔叔袁甲三与捻军作战大获全胜。
得此喜报,袁保中高兴不已,他忽地想起家中今天还有一桩喜事,可谓双喜临门,不觉高兴得直拍大腿。原本对刚出生的儿子不感兴趣的袁保中,忽然兴致大发,竟亲自到刘氏屋中探望。
刘氏见丈夫来,心里高兴不已,连忙让丫鬟把孩子从乳娘怀中抱出给袁保中。让刘氏更加惊奇的是,丈夫竟破天荒地抱起了孩子,还亲昵地摸了摸孩子的脸蛋儿。
看着孩子安详的睡容,袁保中沉吟片刻,给孩子取名为“凯”,意为胜利,并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排行,最终给孩子命名“世凯”。
至此,一个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出现了。
一家欢喜一家愁,就在袁世凯出生的同一天,他的叔父、父亲袁保中的弟弟袁保庆也喜得贵子。但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刚出生不久就夭折了。为此,袁保庆和妻子牛氏悲痛了很长一段时间。
可巧,刘氏生完袁世凯后没有奶水,牛氏的奶水却极其充足,为了让孩子吃饱,也为了缓解袁保庆夫妇的悲痛,袁保中将袁世凯送到了弟弟家,让弟妹喂养。
后来,袁保庆的妻妾都没有再生育,袁保中干脆做主将袁世凯过继给了弟弟。因此,袁世凯是在两个母亲的疼爱下长大的。
1867年,袁世凯8岁,嗣父袁保庆到山东候补,他也跟着离开了家乡住到了济南。从这个时候开始,袁世凯正式入私塾启蒙,后来嗣父又调任江南盐法道,他和嗣母又去了南京。
袁世凯有个非常聪明的大脑,爱动脑筋,学习东西也特别快,但他并不将天赋用到正经事上,不肯好好念书,经常外出玩耍,跟随富家子弟打拳、骑马、下棋、赌博。他最爱的是骑马,南京的著名胜地都被他驰骋了个遍。
那时候,袁保庆对袁世凯的功课还是非常注意的,不过袁世凯的不务正业却从来没有受到过嗣父的责骂,原因是他有两个替他说好话的“母亲”。
第一位母亲自然是牛氏,自从袁世凯让她喂养时,她就将他当作了自己的儿子。第二位“母亲”则是嗣父一个很得宠的姨太太,名叫金玉。
牛氏和金玉不合,整日争风吃醋,当时袁世凯年龄小,却能够在两人中间设法调和,因此牛氏和金玉都非常喜欢他,也愿意在丈夫面前掩盖他不好好读书的行为。
1873,嗣父袁保庆在南京去世,袁世凯只好随着嗣母牛氏又回到了项城故乡,这预示着他悠闲的童年结束了。
回到项城后的第二年,他的从叔父袁保恒从西北回来,当他看到袁世凯的样貌,听到袁世凯善于应对的口才,非常欣赏。
当时,袁保恒正在西北帮助左宗棠办理军务,因见袁世凯无人照料,便将其也带去了西北。后来,袁保恒又调到北京、河南等地,都让袁世凯跟着他,一方面是为了让袁世凯增长见识,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袁世凯读书。
为此在北京的时候,袁保恒请了好几个名师辅导袁世凯,写文章、学作诗、学写字。从小玩闹惯了的袁世凯哪里能受得了如此憋闷的日子,他依然不肯好好读书,对八股文更是厌恶至极。
1878年,袁保恒在开封病死,袁世凯又失去了一个可以管束他的人,只好再次回到项城。
这年袁世凯19岁,已为人夫的他比上一次回到项城明显稳重了许多,但他依旧好出风头,虽然自己的文章写得不算好,却联合了一些读书人组织起一个文社。
袁世凯负责筹办文社所需房屋和必需的费用,因而他的名声传遍了各县,就连正在淮宁县署里当塾师的徐世昌都听闻了他的大名。
徐世昌听到袁世凯组织文社的消息后,专程前来拜访,两人一见如故,特别是对八股文的看法更是出奇一致。后来徐世昌赴应天府应乡试路费不足,还是袁世凯资助了他一些钱,在最后,徐世昌就成了袁世凯的军师。
不久,应天府传来喜讯,徐世昌一次中举,袁世凯也为好友高兴。但反观袁世凯自己,曾先后应过两次“童子试”,都没有考中,盛怒之下,他把过去所作诗文全部烧毁。
袁世凯对科举考试制度异常痛恨,后来他到直隶总督上任,所做第一件事就是联合其他官员废除科举。
但在当时那个环境下,科举是读书人公认的唯一出路,既然不考不上,袁世凯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捐官”上。袁世凯虽已成家立业,但积蓄并不多,捐官这种事光靠他一个人无法完成,他只好求助于自己的两位母亲刘氏和牛氏。
刘氏和牛氏很疼爱袁世凯,便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帮他进京谋干。然而,袁世凯却辜负了两位母亲的期望。
原来,袁世凯到了北京后就将捐官一事忘了个干干净净,一味地胡吃海喝、玩乐,纨绔子弟的本性一下子就露了出来。再加上一些好赌之人的勾引,他直接钻进了赌坊,直到把钱都输光之后,才猛然醒悟,却已经来不及了。
既没有捐官成功,还把钱输了个精光,连路费都出不起,袁世凯失魂落魄地在街头度过了好几日。
这天,已经考中进士、做着京官的徐世昌在街上遇到了袁世凯,得知缘由后,念其之前慷慨相助的恩情,便资助其回项城。
这次教训足以让袁世凯一生都难以忘记,从此袁世凯再也没有碰过赌博,发迹后定的第一条家规也是不允许赌博。
只有一年除夕,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后,袁世凯十分高兴,破天荒地解了赌禁,但也只让玩了五天,就又重新禁赌。不过家规是一回事,子孙执行就是一回事,据说他的儿子袁克文喝酒、赌博、玩乐一样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