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一段爱情与信念的历程,一个从生到死去,再到复活的过程

小贾讲剧 2023-06-21 15:31:35

“无君无夫,谓之禽兽”,这是孟子在批评“兼爱”的时候所说的。孔子所有的观念都以家族为基础,对天下的大爱在不断扩大;从这一角度来看,墨子所谓的“兼相爱”,是毫无依据的爱情,即“禽兽”式的爱情。

《潜伏》中的主角余则成在影片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但却没有表现出与家长之间的积极的人际关系。整部电视剧中,他只说了两次自己的父母,一次是和翠平结婚后,他要求拜见父母。另一处,有一首诗是在党撤回部队时以妈妈的形象呈现出来的。这两处提的父母并没有太大的关注,但他们必须要出现,因为他们的出现,就是为了让余则成恢复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党党里,诗歌的呈现就是为了恢复一个党的精神。所以,如果不是他们的爹娘出现,余则成绝对是个“禽兽”。

一个充满理想的人物,因为受到了党的熏陶,从少年时期起,便已成为一名间谍;他的理想使他认为国共之间的和平谈判只是时间问题,他向左兰求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经左兰劝说,他的理想转变,加入了共产主义,进入了一个更为理想的世界;可是,左蓝的死,却让他失去了自己的理想。

在那个时代,人们除了仍然相信党对于将来的信念之外,根本无法在思想上寻找到一条道路;所以余则成才会极力劝说晚秋加入党组织,因为一个连活下去的信心都没有的人,只有将自己的生命放在更远的地方。

我觉得,这样的人,必须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才能和自己的上司保持良好的关系,而当上司和自己失去了关系,那么,这样的人,就会变成一个没有人愿意接手的可怜虫。所以,我很好奇,为什么余则成会有如此坚强的意志。难道是因为长期的间谍训练,让他变得更加坚强了吗?或者说,他们是受布尔什维克思想的影响?但我却知道,他的坚强,是因为他已经绝望了。对于一个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心理准备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值得害怕的。

可是,余则成怎么也没想到,他的工作竟然会持续一生。他本以为,等他的工作结束之后,天津就会恢复正常,所以,当他听说自己在沈阳和翠平结婚之后,就开始考虑要不要孩子了。他的理想再次膨胀起来。

不过,究竟当时的状态下有多聪明,你想想,训练一个专业的特务要花多少时间,训练出一支潜入敌人后方的武术队伍要花多少时间?在这样的战斗中,不知道要损失多少士兵和黄金。所以他顺水推舟,让余则成一直躲在暗处。而他的泪水,却是在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才发出的一声叹息。而在另一边,翠平则是带着自己的儿子,像是一块石头一样,在等待着自己的丈夫。

这个道德抉择令我想到以前在法律课程中看到的一个伦理矛盾,当一列列车驶过时,五个孩子在前方的轨道上嬉戏,而另一侧的立交桥上却只有一个孩子。是把天桥上的孩子拉下来,让火车停下,让他们活下来,还是让火车继续往前走?最搞笑的是,一个受过法律培训的人,居然说要查孩子的身世,若天桥家的孩子,确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把孩子给推倒了。一听这话,我就郁闷了。后来,我对这种类型的教育失去了兴趣。

一个人如果真的悲痛欲绝,那就是他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制度。人力终究是有限的,而战斗本身就没有什么胜负可言,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一场灾难。不管余则成会不会和翠平一起留下来,从左蓝陨落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注定了。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