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艺圈里,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高高在上的巨星,而忽视了隐藏在背后的英雄。一部电影的成功,都是靠着背后的努力。比起其他的一线艺人,他们的人气要低得多。但是,他们的每一部电影,都会让人们铭记。
郑晓龙是一位在背后勤苦工作的导演,他的代表作有非常多。他的剧从99岁到刚刚会走路,几乎人人都看,他以一己之力创造出三代人的回忆。
郑晓龙,他于一九五二年出生,他的老爸来自上海,他的妈妈来自东北。因此,郑晓龙身上兼具了上海人的谨慎与谨慎与东北人的粗犷与豁达。郑晓龙从小就博闻多识,到了初中,更是以此为荣。在郑晓龙上初中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运动”,把郑晓龙的爸爸也牵扯了进去,不仅把自己的工作给辞了,还把家里的人都给连累了。郑晓龙年仅16,无法继续就读,便被分配到了北大荒的建筑部队中。郑晓龙虽然有些不解,但也只能老老实实的按照这个计划去做。虽身处困境,仍不忘读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返回北京后,凭借着他老爹当年遗留下来的关系,来到了河南某个地方,当起了一个小兵。那是一九七○年,郑晓龙只有十八岁。军队里的生活,同样是枯燥而艰难,但比起插队,却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经历了这么多事情,郑晓龙心里憋着一肚子的话,想要发泄出来。因此,他提起笔来,并写了起来。半年之后,郑晓龙所在的军营里,有一位教官很是钦佩他,让他撰写一份年度报告。郑晓龙很清楚,这是自己逆天改命的时候,只要把握好,自己就能一步登天。接下来的半个月里,郑晓龙什么都不做,一心扑在了年度报表上。最后,他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让上级很是欣慰。很快,郑晓龙被调任为政治部的宣传员,在这一职位上,他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把自己的文采发挥得淋漓尽致。郑晓龙于一九七五年从部队退役后,就被派往北京广播站农业组做一名新闻工作者。在这段时间里,郑晓龙获得了丰富的工作经历,这些都为他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1985,正当郑晓龙的职业生涯上升之时,一段感情也向他伸出了手。
他是在南京一个长篇小说奖上结识自己的夫人王小平的。两人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探讨一些关于故事情节的事情。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之间的感情。一九八六年,郑晓龙不顾自身安危,赴西南边疆拍戏,离开时曾对王小平说:「若有一日能平安归来,我们永不分离」。又过了数个月,郑晓龙成功返程,王小平也在车站等候,这对情侣终于找到了爱情的归处。
1989初,经过与同行商量,郑晓龙下定决心,要将一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故事,制作成一段适合人们日常需要的故事。于是,他们就商量好了《渴望》这部电影,将主人公塑造成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在商量了一下剧情之后,李晓明就将这个剧本给拿了出来。《渴望》一上映,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狂潮,剧中的众多主角,更是声名大噪 。那时候,只要家里有电视的人,每天都在排队等着看《渴望》,就是公安局也说过,小偷们都在等着《渴望》,不会再去做坏事。那年,《渴望》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的回忆。
一九九一年,郑晓龙与一帮他京圈里的朋友常常在此嬉戏。他的几个朋友,都是曾经在军营里混过的,每一个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赵宝刚,王朔,马未都,还有其他几个人,都在商量着,要不要拍一场类似于电影的电影。紧接着,《编辑部的故事》诞生了,该剧语言犀利,幽默讽刺,对那个时代许多不健康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在短时间内大受欢迎。
郑晓龙,成为中国电视连续剧的领先人物,一路乘风破浪,把中国通俗连续剧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到了2000年之后,他接连拍出了一系列的电影和电视剧。创造了一部部经典的巨作,并再次在一代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回忆。
他用高质量的作品,对角色的刻画,对场景的刻画,一次又一次地征服了所有的观众,他的受众涵盖了所有的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甚至是00年代,他被称为“国民导演”。透过郑晓龙的剧,我们能窥见人生的微缩,亦能窥见各个时期的风土人情,他把自己的画像放射一样,深深地植根于观者的心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