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三国:成功者必备的特质之一

贪吃的骆驼 2024-10-08 07:39:36

公元207年5月,一场大雨差点就把曹操的北伐计划给浇没了。

当年曹操北伐的目的,是对老袁家的北方影响进行斩草除根,但是熟悉古代地理的人都知道,北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一,曹操起兵于中原,对于北边虽然有了解,但你毕竟是客场作战,北方的天气、地理等客观因素,对曹操而言相对陌生

第二,曹操要去打的乌桓,在今天的辽宁地区,距离曹操的中原大本营十分遥远,这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不光给后勤补给带来了很大负担,光是你千里行军就是个大问题。

曹操为了这次客服这次远征的困难,事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但是那一年的五月,却连续天降大雨,这种极端天气在北方不常见,也超出了曹操的预计。

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曹操行军的速度和质量,而对于曹操的敌人,却是利好,因为人家可以有充分的的时间从容布置,面对这种突发危机,一般人的稳妥做法,就是先撤回去,因为你在拖延天气就冷了,敌人压做好充分准备了,这对中原士兵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面对这种危机,人家曹操就是不退,而是继续北进。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要不是张辽和麾下的骑兵给力,曹操差点就中道崩组了,因此对于曹操这次的兵行险着,一般人的评价都是偏负面的。

那么曹操当年为什么非要硬上呢?

如果当年曹操因为一场大雨退兵,那么他就没法第一时间肃清老袁家的势力,等这伙人和北方的部落彻底结合之后,那么曹操新得到的北方诸地,将会一直受其威胁,而那些前期因为老袁家倒台而暂时投降、潜伏起来的人,可能会当墙头草,那么曹操北边就永无宁日了。

此外,曹操当年除了北方的敌人之外,在中原也积累了很多“仇家”,如果北方没有被肃清,那么曹操势必要抽出精力防御北方,这时其它方向的仇家自然就不会消停,等到各个方向都有敌人环伺的时候,曹操的麻烦可就大了。

所以当年的曹操在面对危机时,必须要敢于硬拼一把。

公元215年,曹操再拿下汉中之后,没有接受司马懿等人的建议,继续向西征蜀,而是见好就收了,很多人对此也有疑问。

因为当年刘备刚拿下蜀地不久,而曹操已经彻底扫清了北境,中原腹地更是被曹操经营多年,此时蜀地的门户汉中依然得手,按照一般人,甚至司马懿这样高人的想法,咱们绝对应该再接再厉,怎么能见好就收呢?

有人可能会说,蜀地易守难攻,曹操是不是当时有了畏难的情绪。

蜀地确实易守难攻,但是拿当时征蜀的难度和当年北伐的情况对比来看,前者的难度似乎还要低上一线,曹操当年面对难度更高的副本都敢挑战,为什么这次他要“见好就收”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

当年曹操如果不及时搞定北方,那么他的麻烦将会越来越大,所以他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但是对于征蜀而言,却不用太着急,因为只有汉中这个门户在自己手里,那么刘备仅凭蜀地的基础,是很难有大作为的,而且当时的曹操,除了刘备这个大敌之外,基本就只剩下了南方的孙权。

而东吴方面的力量,也被曹操的南部军区给牢牢锁在了南边,也就是说,当年的各种主动权都掌握在曹操手里,他想打就能打,不想打的话,守也没问题,而且他的资源基数大,耗的时间越长,刘备和孙权就会在纸面实力上越不如自己,所以曹操不用太心急。

当然曹操当年如果真没有别的事要办,向西继续用兵也是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当年的曹操其实是有别的事要忙活的。

曹操当时年纪已经不小了,他这么些年一直坚持在一线工作,不是为了成为汉朝退休干部的,人家是为了改朝换代,因此如何把这件事做好,才是曹操放在首位考虑的。

趁热征蜀不是不可以,但是那会花曹操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短时间肯定完不成,而当时距曹操去世还有五年,曹操当时已经年岁不小,他当时有足够的理由担心自己的身体以及身后事。

所以在大形势还不错的时候,趁着自己身子骨还行,赶紧把篡位的事搞定,这才是曹操的当务之急,因此当年曹操才会拒绝司马懿等谋士的建议,选择了见好就收。

曹操这两次的用兵,看似不太一样,但核心其实都是一样,那就是在面临关键选择时,成功者都不会采用一般人的惯性思维,而会“固执己见”的坚持自己的选择。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