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怎样理解它的中国性与世界性

上海转型发布 2024-08-26 10:53:19

——正文2986字,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当代的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同时也是世界的中国。根据世界货币组织的统计,2023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7.66万亿美元,人均12514美元。自2019年,我国已跨入人均1万美元台阶,远远提前实现了了邓小平当年提出的分三步走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目标。

但是,我们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消耗煤炭、钢、铜的需求占全球50%,镍的需求达到了56%,对铝、黄金的需求也分别达到了47%和27%,油的需求14%。从这些数据我们看到,中国的经济已完全融入了全球的经济循环之中,这个深度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开放经济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图源网络

昔日曾经的泱泱大国,自鸦片战争后屡遭世界列强凌辱,如今中国重回世界舞台,该有怎样的世界形象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素有“家天下”的观念,自诩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宅兹中国”。当年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迁都洛邑,以过去商人所在的中原为中心,统治天下民众。周时的天下,既有华夏与夷狄之别,至春秋后,周朝分封各地的邦国对内相互兼并,对外征服外族,华、夷之分别,疆界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也在不断变更。

到了战国以后,周朝建立在分封制之上的一套规范礼制已然崩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孔子致力于重整失去了的社会伦理秩序,将周代家长权威与政治权威相结合的王制,改造成中国文化的理想政治,王承受天命,以宗族大家长的身份统治天下民众,以亲情戚谊的仁义,作为民众同胞的情怀,也就是把旧王道改造成了作为致力于天下共同生活基础的新王道 。

图源:B站 灰彩S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许悼云在评论孔子仁义思想的产生时说道,孔子创造性地将周朝的封建礼仪改造升华为普世的伦理,将血缘亲谊转化为仁政王道,将分封控制体系,转化为天下大同。由他而开启的儒家思想为中国历代王朝所遵奉,也为新朝推翻旧朝提供了理论依据,旧朝的革命者都以受之天命、革除失德的旧王朝统治者来诠释其合法性。

几千年来,“家天下”所形成的“首善之区”、“天下中心”心理,指定了不能适应与世界列国的平等,当航海时代及工业革命使欧洲各国的经济贸易边界与中国相接时,中国仍视外邦为蛮夷。1793年,当“日不落帝国”英国政府派乔治•马戛尔尼来华访问,试图谈判与中国通商时,清朝政府却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然而,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列强利舰炮坚的攻击下,优越的民族心理顿失,尽管面对外强时有奋起抵抗,但毕竟已自认矮人三分,于是原来开放的家天下的普世主义思想,演变成了盲目排外,即使“洋务运动”,也是“师夷之长以制夷”,标志结束中国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其最初的革命口号也是“驱除鞑虏”,中国的民族心理被牵引进了“老祖宗的辉煌”与“落后挨打”的自怨自艾之中。

图源:Pexels

时间推演到当代,中国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指引下,打开国门,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接轨世界通行经济运行规则,经济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二,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中华民族由此重拾了民族自信。

但是,当代全球经济,仍存在着不同的国家利益和市场利益的强烈竞争。有竞争,必有矛盾。尤其在当前全球又进入经济增长的瓶颈,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科技红利开始递减,过去几十年高歌猛进的全球化进程趋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和秩序面临重构,此时此刻,自信的中国如何在世界矛盾复杂多变的时局中与世界相处?我想,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正是要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进一步融入世界的战略思考。

图源网络

“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词,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讲过。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客人时谈到:“我们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由于缺乏经验,实现四个现代化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困难些。”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在时隔不长的一次党内会议上,他又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更简练的概念。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谈到:“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纵观邓小平的讲话,很显然他认为按照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标准,在20世纪末中国是很难实现这样的现现代化目标,毕竟那时中国的经济基础条件非常之差,因此他以小康水平来调低现代化的经济数量指标,将这样的现代化称之为“中国式现代化”。

图源:Pixabay

那么,时隔40多年,中国共产党重新用“中国式现代化”来定义中华民族复兴的内涵,我们该如何解读?

我国跨上人均1万美元台阶是在2019年。这也就是讲,若从1980年的人均国民产值250美元算起,到1995年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用了15年;从1000美元到2003年的4000美元,用了8年,而从4000美元到1万美元,用了近15年的时间。2023年,世界平均人均GDP为13359美元,G7国家平均人均GDP为60221美元,欧洲平均为34663美元,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分别为33806、33192和32444美元。

如果我们现在按5%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么到2035年可以实现人均2万美元,也就是说,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人均1万美元到2万美元,另外再用15年时间实现人均3万美元,达到日、韩和我国台湾地区目前的水平。

图源:Pixabay

这是我们对经济量化指标的估算,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人均3万美元,那就意味着经济总量将超过40万亿美元,相当于2023年美、日、法、德四国的总和。如果中国继续按照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世界各国都将担心中国对世界资源的消耗,担心挤压他们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

因此,如果说邓小平用“中国式现代化”,是要修低当时人们对人均GDP指标的期望值,那么,当代我们再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时,已不是一个人均多少的简单的经济指标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涉及全球大宗商品资源消耗的此消彼长,涉及各国在全球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关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心理的全方位重塑。

图源:Pixabay

换句话讲,中国的现代化,既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重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也是消除世界上一些人对中国的疑虑,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彰显中国的世界观,表明中国不再走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之路,而是以技术创新驱动为内涵的、与世界各国包容发展的高质量之路;不再走对自然资源消耗型的增长之路,而是坚持走绿色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会行过去西方列强对外实行殖民和零和游戏的霸道,而是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的和平大旗。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表现的是中国现代化社会追求的,不是一个两极分化严重、现代化成果仅为少部分人所得的社会,而是坚持人民为主体,讲究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社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表明中国之世界观,视世界为各国合作共赢、各民族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关联阅读(点击标题可查看详细内容):

作者:中叶资本创始人

编辑:胡珊毓

审核:夏   雨

1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