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站在了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
未来,人类与机器人如何优雅共处?DeepSeek这样回答到:晨光中,藤蔓缠绕的生态建筑与银色数据流共舞,清洁能源驱动的街道上,服务机器人穿梭递送包裹,而人类在街角咖啡馆与AI诗人探讨俳句的韵脚;医疗舱内纳米机器人修复细胞时,医生正握着患者的手解读情绪波动,校园里导师型机器人讲解量子物理,而孩子们在露天剧场排演莎士比亚......
预计到2035年,全球城市中将有超过3000万台服务机器人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毛细血管。它们不仅是快递员、清洁工、护理员,更是城市神经网络的末梢细胞。腾讯研究院《人机友好空间导则》揭示:机器人正在成为城市的“新住民”,而人类与机器的共处模式,将重塑城市文明的底层逻辑。
城市的竞争力,正从“钢筋水泥的密度”转向“人机协同的精度”。这样的未来图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01
空间重构:从“人类专属”到“人机友好”
未来的建筑和城市空间将变得更加“人机友好”。
想象一下,纽约的会议室能够在几分钟内切换不同的布局,而上海的人行道在早晚高峰时段能够自动拓宽2.4米。这种变化使得建筑如同乐高积木一般模块化。
如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就计划在2030年完成的公共空间改造中,就有机器人全场景无障碍通行的规划,如优化机器人专用电梯、充电桩布局,构建“地面—空中”一体化通行网络,并利用数字孪生平台整合5G、北斗高精定位等技术,打通数据壁垒。
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的研究表明,适老化改造措施如楼梯坡道、门框宽度等意外成为了提高人形机器人研发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城市中90厘米宽的门槛对轮式机器人来说是一个挑战,而“逆向友好”策略,如首尔商圈采用步态识别完成无感支付,新加坡气动垃圾网络使处理能耗降低72%,都显示了城市如何适应并优化机器人的运作环境。
02
情感投射:陪伴型“电子宠物”
在AI的大潮下,市面上出现许多类型的AI电子宠物,它们凭借萌态可掬的外表和智能化的互动,成为不少人情感寄托的新宠。日本的Moflin、LOVOT,以及国产的宇树 Unitree Go2、Cupboo咘咘、Fuzzoo等这些机器人在外观、功能和交互方式上各有特色,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图源网络
如日本Groove X公司推出的情感陪伴机器人LOVOT,圆滚滚像个小企鹅,能够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与主人互动,利用温度模拟、拥抱感应和自适应学习强化用户的“被需要感”。
除了宠物,养老赛道也是人形机器人涉足的热门赛道。当地时间2018年2月2日,人形机器人Pepper带日本东京的Shin-tomi疗养院的老人们进行午后锻炼。摄影师:Kim Kyung-Hoon
多年前,日本养老院引入PARO治疗海豹机器人后,老人会为其“担心没电”,甚至争相拥抱,这种情感投射超越了机械本质。
人形机器人公司达闼的机器人已在成都花乡锦欣养老院、南京仙林湖养老院、武汉市乐颐轩等颐养中心、社区养老中心应用,负责日常的查房、呼叫等服务。
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还推出一款名叫“小五”的类人形机器人。“小五”首秀视频中,侧重展示了其在养老院场景下的作业技能:“小五”借助搭载的激光雷达和RGBD相机等传感器的数据,在推轮椅过程中自主避让障碍物。张开双臂,“小五”还能抱扶辅助老人起身,其双臂抱扶承重达50kg。
03
社会契约:人机文明的“新法典”
“谁为机器人的错误买单?”一直是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中被热议的问题。
面对日益增多的服务机器人,法律和社会伦理问题也随之而来。旧金山要求服务机器人投保第三者责任险,欧盟新增了“数据遗产继承条款”。当保洁机器人因过劳导致系统崩溃,或者仿生人议员参与立法辩论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民法典》中关于“人”的定义,并探讨机器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
为了平衡智能化带来的影响,多伦多规定保留15%的非智能通道,悉尼因AI招聘系统的隐性歧视被罚款230万澳元。研究表明,每增加10万个智能终端,就需要创造1.2个“迟钝空间”来维持人类的认知平衡。这些空间可以是咖啡馆的手冲仪式区,也可以是公园里的长椅休息区,它们成为数字时代的“精神绿洲”,让人们有机会远离信息洪流,享受片刻宁静。
尽管存在过度依赖机器的风险,但也有积极的一面。东京出现了首例AR导航依赖症患者,而在阿姆斯特丹,“数字排毒中心”的年客流量激增340%。然而,神经学家发现,这种依赖反而激发了人类的“直觉计算”能力。例如,在算法交易时代,股票交易员的模糊决策准确率有所提升,这表明人类智慧在与机器互动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04
未来场景:人机共舞的十二幕剧
结合腾讯研究院发布的《未来城市说明书》的内容,我们可以展望未来城市中的一天:
晨间7:15
当你穿上外骨骼设备准备晨跑时,它会自动匹配社区步道的最佳阻尼参数。与此同时,你的跑步路线也会被记录下来,用以优化物流机器人的能耗管理。
上午9:00
在智能办公环境中,机器人助手根据你的日程安排会议,同时调整室内的温度、光线和湿度,确保最佳的工作环境。借助AI驱动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通勤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了拥堵和污染。
午间12:30
在一家模块化的餐厅里,机械臂会根据你的肠道菌群数据定制午餐,餐盘内置的纳米传感器实时监测营养摄入情况,确保每一口食物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身体需求。
下午14:00
城市规划师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模拟预测,分析不同方案对未来城市的影响,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市民可以通过VR技术参与到城市规划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傍晚18:00
数字孪生系统为独居老人生成虚拟家庭聚餐,陪伴机器人通过脑机接口捕捉情绪波动,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这一过程不仅加强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社交机会。
晚间20:00
在智能家居环境中,机器人管家帮助你完成日常家务,同时通过语音交互了解你的喜好,推荐适合的休闲活动。家庭影院系统可以根据个人偏好自动生成观影清单,提供沉浸式的娱乐体验。
子夜23:45
城市修复机器人进入“禅修模式”,在深度学习当天收集的数据后自主更新算法版本,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第二天的工作任务。这体现了人工智能自我学习和进化的强大能力。
正如《未来城市说明书》所言:“最好的城市,是能让清洁工和科学家在同一个公园获得尊严。”在这场人机共生的革命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共同书写着人机彼此成就的文明篇章。
原创作者:“上海转型发布”特约撰稿人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