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毛岸英和毛主席吵架赌气装病急坏主席:快请苏联大夫来看看!

呱呱聊历史 2023-07-21 13:23:11

1945年10月,毛主席从重庆回延安之后不久就生起病来。

也是难怪,在重庆谈判时毛主席的精神高度紧张,日程又安排得很满,除了白天要开展各种谈判和统战活动,晚上还要批阅从延安发来的大量请示报告,这让习惯于上午休息,下午和晚上工作的毛主席不堪重负。

回到延安以后毛主席呈现出一种放松的状态,并开始更加紧张地投入到揭露国民党内战阴谋,指挥各个解放区捍卫革命果实的工作中,但是好景不长,原来透支的身体很快让毛主席卧床不起了。

在临近1945年年底的一片忙乱中,毛主席也得到了一个好消息:阔别十多年的儿子毛岸英即将从苏联回国了。

如果说毛主席会对谁感到歉疚的话,那无疑就是自己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因为他领导革命事业的关系,杨开慧牺牲之后两个孩子从小就流落街头吃了不少苦。

在上海流浪时,毛岸青的头部因为被警察殴打受过伤,精神一直不是太好,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毛岸英既是年长的哥哥,又是智力相对正常的健康人,承担的责任也就更多些。

毛岸英、毛岸青和周总理、邓先生在苏联

二人被地下党的同志接到苏联之后才过了没有几天安生日子,纳粹德国突然进攻苏联,尽管中苏两党有过不让中国孩子服兵役的约定,毛岸英仍坚决要求参战。

1943年从军校毕业之后毛岸英加入了苏联红军,并跟着大部队参加了红军的反攻,从苏联境内一直打到白俄罗斯,波兰和捷克,立下了不少战功。

1945年底,红军坦克连党代表毛岸英随同斯大林派出的给毛主席治病的苏联医生一起回到国内,并于1946年初辗转来到了延安。

毛岸英回来的消息让主席喜出望外,他不顾自己还在生病,坚持要到机场去接儿子,当儿子乘坐的苏联飞机降落在延安王家坪机场时,他紧紧地抱住儿子,喃喃地重复着一句话:“好孩子,我终于见到你了。”

阔别了十八年,毛岸英早已从一个天真幼稚的孩子长成了英俊挺拔的青年,身形比父亲还要略高一些,这样巨大的变化让毛主席几乎完全都认不出儿子了。

从毛主席和毛岸英重逢之后拍摄的第一张照片看,因为生病而瘦削的毛主席并没有精神不好,反而露出了得意甚至有些孩子气的笑容。

毛岸英回国后与毛主席的第一张合影

但是,毛主席又是一个公私极度分明的人,熟悉他的同志都知道,毛主席的性格热情洋溢,在生活中对待身边的人十分宽厚,但他绝不会将个人的情感带到工作中来。

这就是毛主席的过人之处:中国社会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人情社会,普通人在工作中很容易被私交影响,不可避免地卖人情,给面子,及至公私混同,假公济私。

而毛主席却是这样的人:哪怕他跟你的私交再好,也绝不可能因为私交而影响公事,更不可能因为私交而破坏党的纪律和政府的法律、制度,他不仅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亲人和全党同志的。

纵观古今,能够做到像毛主席这样大公无私,小我甚至无我的人的确不多。

几百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对开国功臣说:“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差不多可以算是这种处事风格的雏形,但朱元璋这样家天下的封建帝王是根本不可能把公私分明,也不可能拿国家制度正儿八经地要求自己的亲人。

其实想要做到毛主席这样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非常困难,因为过于理性,过于讲究规则就可能导致为人流于寡淡。

父子俩合照

毛主席赏识的一位年轻人林彪就是这样的例子,他的处事原则就显得过于寡淡,一方面可能是性格使然,一方面则是学习毛主席公私分明的做法有些剑走偏锋,把只讲事情,不讲人情的那一面无限扩大了。

父子重逢确实令毛主席欣喜不已,在最初的两天里除了重要的公务活动,他一步也不想离开儿子,连吃饭也是父子俩一起吃的。

确实,在分别了十八年之后,毛主席对自己的儿子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事情想问,而毛岸英也是如此。

据曾经担任毛主席俄文秘书的师哲回忆,他与毛岸英虽然在苏联时就已认识,但毛岸英回国之初几乎记不起他和师哲前一天才见过面,显然那时他的心中只有父亲。

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到了第三天,毛主席就告诉儿子:“你到食堂和大家一起吃饭吧。”

当时延安的食堂分为两种:大灶是给普通战士、干部吃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菜,中灶是给一些伤员、病员吃的,他们要补充营养,所以会有一些荤菜,苏联来的同志吃的是中灶。毛主席和几位领导同志平时也就吃大灶的饭菜。

当年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吃的堪称小灶

毛岸英来到食堂,一开始并不知道这里还分中灶、大灶,只是对食堂负责人说毛主席让他来食堂吃饭。

食堂的人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儿子,也没有多说什么就带他去吃了中灶的饭,等到晚上毛主席问儿子中午吃了什么,毛岸英一五一十地说了之后才知道他吃的是中灶。

毛主席对此很不以为然,说:“你对革命有什么贡献?怎么能吃中灶呢?”随后又让毛岸英到大灶去和普通战士们吃一样的饭。

这让其他人看着很心疼:毛岸英在苏联时还可以吃面包、牛奶,到了延安反而只能吃小米饭、青菜、苦瓜、萝卜,这些东西一下子吃多了肠胃会受不了的呀!

再说了,毛岸英难道不算“从苏联来的同志”,苏联医生可以吃中灶,毛岸英就吃不得?很多人心里是这样想的,但知道如果向毛主席提了他一定会发脾气,所以只好不说。

当然,毛岸英深知自己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更是毛泽东的儿子,既然是毛泽东的儿子,在生活方面就得做出表率,因此对于父亲的安排,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

当年的陕北农村

在延安住了没有多久,毛主席又让毛岸英到农村参加劳动,接受农民的“再教育”,对于这样的要求,毛岸英也是二话没说,背起行囊就出发到农村去了。

这一去就是大半年,到了1947年上半年,胡宗南的部队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大举进攻,负责中央保卫的同志考虑到毛岸英在乡下不安全,向毛主席请示之后又把毛岸英调回延安。

也就是在1947年中、年末的一段时间里,毛岸英认识了烈士的女儿刘松林。

当时陕甘宁边区已经颁布了《婚姻法》,规定男性满20周岁,女性满18周岁才可以结婚,毛岸英和刘松林(刘思齐)相识时已经是25岁的青年,早已到了法定婚龄,但刘松林却还只有17周岁。

因此,当毛岸英向毛主席报告,说请父亲考虑他和刘松林的婚事时,毛主席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姑娘多大岁数了?”

毛岸英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差一两个月就18岁了。”

永成遗憾

毛主席皱皱眉头告诉儿子:“这不行,一天也不能差,你应该知道,党建立的政权是属于人民的,《婚姻法》是我们党制定的,如果我们自己订的法律自己不能执行,还怎么要人民去执行呢?”

最后,毛主席一锤定音地说:“一句话,就是只差一天也不行!”

这样的答复倒也没有让毛岸英感到意外:反正再等两个月就是了,但毛主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却让毛岸英感到不能接受。

父子之间难免有矛盾,如果长期没有争执反而不正常,但毛主席可能是管教得太严了,有的要求让毛岸英觉得不近人情,无法理解。

师哲回忆:1948年搬到西柏坡之后有一次毛岸英和父亲又吵了一架,他脸色铁青地从毛主席的房间里走出来,捏着拳头走到了另一个没有人住的房间里,先是大喊大叫,然后又哭了起来。

旁人都非常揪心:毛岸英是个可怜的孩子,从小就没有母亲疼,在大上海乞讨流浪吃百家饭,到苏联后又出生入死,这些经历或许造成了他性格中的有些偏执。如今好不容易和父亲团聚本该过舒心的日子,毛主席为什么要对他这样严苛呢?!

哭了一会,大概是觉得父亲也不会理他,毛岸英干脆躺在炕上,直挺挺地一动也不动,这可急坏了警卫人员,他们告诉毛主席:毛岸英可能是生病了。

其实这张照片上原来有五个人

毛主席听了之后也很着急,他表面上不动声色,下一刻却找到师哲,小声对他说:“快去找米大夫(指米尔尼柯,斯大林派到延安来的内科医生)给岸英看看,莫要让他急坏了身子。”

师哲觉得此时的主席心里应该也非常后悔:要是孩子一时想不开憋出病来怎么办?如果杨开慧烈士还在世的话就好了……

米大夫听说之后,以为毛岸英是得了什么神经上的急病,拿着小锤子和钎子到毛岸英的房间里,他作势拿钎子往毛岸英的脚底一划,毛岸英立即躲闪,敲敲他的膝盖,反应也是正常。

米大夫和师哲走出屋子,随即告诉师哲:“这是在跟他爸爸撒娇呢。”

既然知道了“病因”那就不难治了,师哲听到米大夫在外面喊着毛岸英的俄文名字:“谢廖沙,起来,别耍死狗!”

毛岸英知道小把戏已经被看穿,只好起来,师哲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毛主席后,主席却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没有出来,装作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触龙说赵太后》里说“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毛主席和所有的父亲一样深爱着毛岸英,但毛主席儿子的身份却注定要让他承受更多的苦难和责任,乃至最后牺牲了生命。

伟人千古

这样一种类似“殉道”的大公无私,不要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前所未有,恐怕以后也很难再有了。

1 阅读:78

呱呱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