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邦这个人在后世一直人气很高,为啥呢?他身上具备了所有招人稀罕和好奇的元素!平民皇帝、大器晚成、以弱克强、不拘一格……他身上的传奇性和趣味性更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兴趣和幻想,他不像项羽,项羽因为过于高高在上让人感觉很不真实、遥不可及,而刘邦带点泼皮无赖味道的传奇人生,往往能让人感觉刘邦就活在大家身边。
举个例子吧!项羽就像金庸武侠中的男主张无忌,跟开挂了似的,大家觉得那是天选之子,情感上不会那么亲切;而刘邦则像韦小宝,一路插科打诨臻至大成,让人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
但如果我们对刘邦的理解和认知仅仅局限于这种表面形式的趣味性,而不能精准地挖掘到其行为和思维的高明性,那是一件相当遗憾也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比如很多涉世未深的小年轻就觉得刘邦成事完全是依靠不要脸的精神,这样的想法就让人毛骨悚然了,真的会害了很多人的。

刘邦的祖上其实是晋国六卿之中的范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之后,隐姓埋名,逐渐变成了刘姓。
所以,很多朋友把刘邦认定为一个纯粹的平民,这其实是不对的。刘邦家其实是秦末的一个典型的小资阶级或者就叫小地主阶级家庭。比如刘邦的老爹娶了不止一个老婆,又比如刘邦早年是想到信陵君门下当门客的,说明人家是有点身份和本事的;还比如刘邦的小弟弟刘交可是秦末汉初的学术大咖,是荀子的徒孙,主修《诗经》,是注释《诗经》的绝对权威,没点家庭背景,刘交是不能成为这样的文化人的。

刘邦生来就不同寻常,民间甚至传说是天龙与他母亲在梦中媾和而生下刘邦。然后,刘邦天生帝王之象,鼻梁高挺,眉骨立体,有美好的鬓角、胡须,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这些事情虽然不一定可信,但是大家也要理解,这样的传奇色彩一般不会被安排到一个普通人身上的。
刘邦长大成人之后,游手好闲、贪酒好色,反正就跟我们现在的二流子差不多。用那个因偷电动车而多次入狱的网红的话来说:要我好好打工这一辈子都是不可能的。

这种眼高手低的生活态度历来都是可以根据最终结果而作双重解释的,如果你最终成功了,那就会被解释成志向远大、不甘平庸;如果你最终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嘲笑为好高骛远、好逸恶劳。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这种人在当时的社会评价中,都是不讨喜的。比如刘邦的家人和那些淳朴的乡亲们就很不待见刘邦。
古往今来,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对于“懒”几乎都是零包容的,因为“自食其力”这几个字已经深深刻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
如果是一般人,真的就很难在周围人的指指点点中保持情绪稳定了,极有可能会破罐子破摔。但刘邦跟个没事人一样,该吃吃、该喝喝,跟个没心没肺的人一样。这一点,说明刘邦天生就情绪上钝感十足,也就是特别想得开。

但实际上我们仔细去看一看我们周围的市井之人,其实很多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和运用都是自带天赋的。因为这些人往往不会太在意脸面这些东西,阴差阳错之下,反而在有些事情上特别吃得开。比如刘邦喜欢聚集一帮社会闲散人员去当地一个酒肆去喝酒,没钱就赊账,一来二去,不光喝酒终生免费,连酒肆老板娘都变成他的人了。
但这真的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吗?其实是刘邦虽然没钱,但是却能给酒肆带去巨大的流量,老板娘把算盘一拨,刘邦就是自己的贵人啦!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引流人呢?况且老板娘从刘邦平时的言行气度来看,认为他也不是一个碌碌无为之人,所以便以身相许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大多数的爱和恨其实都是因利而生。

这个时候的刘邦,其实身上确实是乏善可陈的,唯一能让我们借鉴的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我们人生困顿之时,一定不能灰心丧气。社会和生活必然会充斥着一定的功利性的,当我们自身过得不是很如意的时候,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关爱、相信自己,真的就不会有太多的人会看得起咱了。所以,我们必须要保持那股子精气神去等待时机、煎熬时光。
比如刘邦比较喜欢耍钱,但输多赢少。一般的社会混混在这种情况下都会赖账的,但刘邦就不赖账,主动带着那些赌徒到他家去牵牛搬东西抵债,完了关起门去挨他爹的揍和骂。这就说明看起来很不在乎面子的刘邦其实很在乎面子,而且思路相当清晰,盗亦有道,他知道维系自己良好的社会信用是他唯一的翻身机会。

刘邦这个人其实是相当厉害的,是知道如何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去博取最大的回报的。讲白了,他是懂社交本质的。大家不要被什么刘邦带着一帮泥腿子干革命的历史表象给迷惑了,事实上刘邦的社交是极其注重实用性和高效性的,大家可以看看他在沛县结交的人,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卢绾等等,哪一个是真正的平头百姓?其实都是所谓的“士”!刘邦是一个玩圈子的高手。
其实在我们当下,也有很多类似于刘邦的人,比如在一些小县城就会存在一些刘邦这样的地头蛇,在那个狭小的空间内,他们确实能做到黑白两道畅通无阻。这种人,大家要说他们是普通农民,说实话是有点高看我们的农民兄弟了。
刘邦后来混了个泗水亭亭长这种秦朝公务员基层岗,其实跟他在沛县混得开有很大关系。还有,他后面能够在吕太公的乔迁之喜上,连吃带喝还娶了人家的女儿吕雉,都跟他在沛县人脉甚广有关。很简单一个道理,吕雉家那是真正有头有脸的巨富家庭,能参加他们家的乔迁之喜,那都得是当地的士绅才行呀!刘邦要是真的没点资源和本事,不被乱棍暴打才怪!

富贵看精神,功名看气概。其实在一些高阶的圈层,相人就跟相马似的,真正的高手是能一眼看穿你这个人是不是可造之才、你这匹马能不能成为千里马的。刘邦身上其实是具备成大事的潜质的,至少他那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就不是一般平庸之辈能够具备的,甚至是装也装不出的。
朋友们,成小事靠勤勉和实诚,成大事靠气势和格局。有些时候,我们对于自身的定位,真的要结合自身的方方面面去考虑,这个世界真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咱如果就想安安心心图口饱饭吃,脚踏实地、勤勤勉勉地安守本分就足够了。但是如果咱就是渴求一场滔天富贵,则首先要学会搞清楚自己是不是那块料。

娶吕雉为妻,严格意义上,其实就是刘邦逆天改命的人生转折点。婚姻从来都是大多数人的第二次投胎!如果没有吕雉家族的资本支持,刘邦大概率是一辈子起飞不了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大家觉得刘邦平时的社交真的不需要成本吗?觉得他在芒砀山喝酒斩白蛇、不服就干真的不需要筹备资金和后勤保障吗?朋友们,没钱的人一般是当不了老板的!
刘邦是特别善于审时度势的,也是深谙人性的底层逻辑的。比如他在芒砀山发起起义,其实在时机选择以及人性把控上,都是堪称完美的。反秦浪潮已经兴起,再不加入,自己就注定要蝇营狗苟一辈子的;那些苦秦已久的戍卒只要先拿秦朝的严刑峻法吓唬吓唬,再来个“义释”打打感情牌,那帮人很难不对他感恩戴德。而且刘邦还玩了一招极其高明的欲擒故纵,各位去留自便,但留下的以后都别说是我刘老三逼迫大家造反的哈,你们都是自愿的哈。
起事之初,刘邦躲在芒砀山中避风头,然后该扛下的打击都是谁帮他承担了呢?吕雉和她背后的吕家。

但任何时代的创业,都是需要背景支撑的,刘邦这样的草创团队想一下在业内创出名声来,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你没有生产基地、没有成熟产品、没有稳定团队、没有可靠业绩,就是一个空壳公司嘛,还不是工商注册了的空壳公司。这个时候,朋友多了路好走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沛县县令也想在天下反秦的洪流中捞一把大的,便也想自立门户了。但被萧何、曹参忽悠得要跟刘邦合作,结果他和他的沛县都给刘邦做了嫁衣裳。
刘邦在打下沛县之后,又几乎兵不血刃地打下了丰县,没办法,周围全是自己人,办事就是方便。

但是,刘邦就这样草鸡变凤凰了吗?成功哪有这么容易?外界其实是不认可他的。而且刘邦这支草创队伍中也有很多人是不服他的。比如雍齿,人家就觉得要跟魏国那样的正规公司、成熟公司干才有前途,所以趁着驻守丰县的机会就直接带着刘邦刚刚拿下的丰县改嫁魏国复国势力了。
这其实是刘邦创业路上第一次比较严重的公关危机,因为你刚刚搭台子准备唱戏,就被手下人如此明目张胆地背叛了。若是你不能及时地对背叛者进行追责,那你以后就根本带不了什么队伍。这事就跟有些夫妻关系一样,如果某一方第一次出轨被发现了,另一方就那么息事宁人了,保证出轨方后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即便离了再找,被出轨的风险依然会十分巨大。所以,刘邦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去收拾雍齿。这是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之争,而是自己创业者人设的保卫战。
但很有趣的是,刘邦打雍齿居然打不过。

这就逼得刘邦出去找外援了,因为不打败雍齿,自己的腰杆子就直不起来,必须要不惜一切去跟他死磕到底。刘邦当时把求援的对象锁定在谁身上呢?名气最大的楚国势力景驹身上。
结果,就在刘邦去投靠景驹的半路上,景驹就被项梁、项羽叔侄给灭了。想抱大腿的刘邦尴尬了,大腿还没见到,就直接没了。
但上天还是眷顾刘邦的,在刘邦这次外出求援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他一生之中最无法替代的人生导师、贵人张良。没有张良,刘邦人生的天花板就是老老实实地以结拜大哥的身份给项羽当小弟。而且按照刘邦这脾性,估计还可能会惹怒项羽被杀。

虽然没有抱上景驹大腿,但刘邦这次外出融资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哈,人家曾以少胜多三天攻下砀县,收降砀县军卒六千人,加上原有部队总计九千人。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刘邦突然之间大发神威很诧异?但你们要是知道砀县就是吕雉的老家,也许就会明白点什么了。
感觉自己翅膀硬实不少的刘邦再次带着近万的部队回去打丰县,结果又被雍齿给击溃了。

无奈之下,刘邦只好去找当时风头正盛的项梁叔侄求救。这次求救背后有很多内涵,但在本质上就是一场利益谈判。所以,大家骂项羽有眼无珠不识人的时候,要慎重一点。人家项羽当时已经气势了,刘邦这个糟老头还是一个快活不起去了的农民企业家,要是项羽真的是那么傲慢无知,他会出手帮助刘邦吗?会跟刘邦结拜为兄弟吗?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很多时候是外人看不懂的。
在项梁叔侄选将派兵的帮助下,刘邦终于打退了雍齿,但他报仇的代价就是被项梁叔侄给收编了,或者说被楚怀王熊心这个“行业会长”给收编了,他算是反秦势力中的楚国势力中的一分子了。

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刘邦是充分见识了他结拜兄弟项羽各种惊为天人的军事表现。可以这么说,只要项羽出马了,就没有项羽摆不平的仗。这一点认知对刘邦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多次救了刘邦的命。因为刘邦这个人刚刚从底层崛起,很多底层劣根性一时半会还摆脱不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非常明显的得志便嚣张的。如果刘邦用这种态度去对项羽,那他不知道死多少回。刘邦在很多人面前都是很嚣张的,唯独在项羽面前秒怂,因为他是亲眼见识过项羽的厉害之处的。
服强不服弱中,像刘邦这种懂得选择性去以柔克刚的人是比较聪明的,只有一些傻冒才会谁也不怕地横行霸道,然后踢到钢板就被反震而死。

后面,有一说一,其实刘邦是率先背叛了结义兄弟项羽的,他大概率就是为了更好的事业前途而在项梁战死之后,被楚怀王熊心给收买了。所以才会在攻击暴秦的战斗过程中被熊心安排了绿色通道——北方的硬战让宋义捆住项羽的手脚,能拖就拖,不能拖就让项羽去直面秦军数十万主力;西边则由刘邦带着几千部属一路旅游式收编各县大队、区小队以及项梁战死时的楚国溃逃势力,最后去关中摘桃子。
而且,刘邦在西进关中这一路,是犯了很多典型的战略错误的哈。比如看到大城市就绕开跑,典型案例就是陈留,若不是刚刚投靠的郦食其刚入职要表现一下,陈留就是他的了;比如遭遇顽强抵抗就报复性屠城,典型案例就是他途中偶遇张良,然后和张良合力攻下荥阳,但刘邦进城第一时间就下令屠城泄愤了;比如小富即安的欲望放纵,典型案例就是刘邦一进入咸阳,就啥都不管了,纵然手下大肆抢劫,自己则泡在咸阳宫的美女堆里,后面是张良和樊哙苦劝,才自欺欺人地搞了一个“约法三章”。

总而言之,刘邦这个人在人格和道德上是没有什么高尚可言的,很多时候,手段还非常的下作。什么往读书人帽子里撒尿、为了逃命把亲生儿女踹下马车、功成名就之后就想打压结发妻子吕雉等如此诸类的事情,这家伙确实没少干。
这家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把“死道友莫死贫道”和“白猫黑猫,捉到耗子就是好猫”的思维结合得极好的集大成者。但不管怎么说,人家最后确实是建立一个伟大的王朝,从“结果决定一切”的角度来说,他也确实当得起后世人的膜拜。

既然如此,咱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多笔墨来介绍刘邦的人生崛起呢?无他!就是担心有些涉世未深的朋友会肤浅地认为“人不要脸,百事可为”。因为刘邦真正的成功逻辑并不是所谓厚黑学,而是刘邦这个人心志坚定、人性通透、善于学习、勇于改变、灵活变通、顺势而为。
因为篇幅已长,咱们就不一一解释了,随便举一个例子来看看刘邦是多么善于随机应变的哈。就说说他拜兵仙韩信为大将军这事吧!

我们很多朋友张口闭口说项羽识人不明、不够大气。那请问,韩信在项羽帐下是什么岗位?最开始在刘邦帐下是什么岗位?项羽怎么就识人不明、不够大气了呢?不是你们家的大米,你们慷他人之慨真是一点也不觉得不好意思呀!刘邦其实最初跟项羽一样的,是不可能对无背景、无业绩、无资历的韩信委以重任的,他之所以接受萧何的推荐,把韩信推上大将军之位,这是赏识韩信吗?这是给萧何面子呀!不看僧面看佛面,我们要搞清楚谁是僧谁是佛才对!再进一步讲,刘邦火箭提拔韩信为大将军,但他真的信任韩信吗?出其不意的夺兵权都有好几次,他信任韩信吗?但他为什么愿意让韩信当大将军呢?因为他永远对韩信预留了后招!
这就是刘邦活得通透的一个典型体现!

也许现在有很多人对刘邦有很多种解读,但是我都是希望大家能够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包括我的解读。因为刘邦这个人真的特别的复杂,轻信和偏信是非常容易被带节奏的。
比如有些人说什么项羽舍不得给属下分红,官印都摸得棱角都没了,还舍不得颁发给属下。我滴个亲娘呀!给你一块石头,你给我示范一下,要怎么样才能把那些棱角用手抹掉?都特么看事不带脑子吗?就算是项羽舍不得给手下封官吧,但总比刘邦先给那些功臣封王、封侯,然后等到大魔王项羽已死,再挨个去残杀要强一点吧?

刘邦的成功是历史大势所趋!用现代的话来说,刘邦就是正确的时间、正确的舞台上那个正确的人。他成功了,项羽失败了,但是换一个场景,他真的不一定比项羽厉害。比如把刘邦放到汉末去,他不被曹操、袁绍等人秒成渣才怪。反而是项羽可能能杀出一片天地来。
何为偶然?何为必然?其实都不是绝对的!所以我们如果真的要绝对自我地去研读历史,奉劝大家不如早点放弃,因为那样不会有任何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