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小和尚巧妙回怼4字,成千古绝句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7-26 08:24:18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才情横溢,性格率真,常常以妙语惊人。

有一次,苏轼进入一座寺庙,见周围一片寂静,便突发奇想,扯着嗓子大喊:“秃驴何在!”话音刚落,一位小和尚不紧不慢地走出来,用四个字巧妙回怼,苏轼听后不仅哑口无言,反而赞叹不已。

这四字回应更是流传千古,成为绝句。这场机智的对话究竟是如何展开的?小和尚的妙答又为何能让苏轼甘拜下风?背后又蕴藏着什么样的智慧?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在城市里,受房屋布局等诸多因素影响,贴对联的现象相对较少;

而在广袤的农村大地,家家户户的门口一年四季都张贴着对联,那鲜艳的红纸、苍劲的墨字,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也展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古代,对联的地位极为崇高,它是文人墨客之间交流思想、切磋才艺的重要载体。有的对联用于展现文人雅士的风雅情趣,被精心挂置于书房之中,为室内增添一份文化底蕴与艺术气息;

有的对联以生动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有的对联则直抒胸臆,抒发作者的豪情壮志与远大抱负,表明人生志向;

有的对联是文人之间相互赠予的礼物,承载着深厚的情谊与祝福;还有的对联充满诙谐幽默,以机智巧妙的语言令人捧腹大笑,展现出文人的风趣与智慧。

清朝的梁章钜将对联细分为十种类型,分别是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为后人研究对联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年少时便胸怀大志,其书房里挂着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充分展现了他的雄心壮志与勤奋好学。

这副对联属于格言一类,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苏东坡求知探索的道路。

在这种坚定信念的指引下,苏东坡日夜苦读、笔耕不辍,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与艺术造诣,也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与努力,他日后才得以成为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东坡生性率真、为人豪爽,他热爱生活,喜爱游山玩水,在山水之间寻觅创作的灵感;同时,他也热衷于广交好友,与各界人士谈诗论道、交流思想。

治平三年,因家中事务,苏东坡暂时返回家乡料理。

三年后,当他再次回到京城时,却发现朝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宰相王安石大力推行变法,苏东坡因对新法持有不同见解,与王安石的政法理念产生了严重分歧。

在朝堂之上,他与司马光就变法之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由于他坚决反对新法,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最终被迫离开京城,一路南下,被贬至瓜州。

瓜州,地处如今江苏省扬州市的最南端。初到瓜州的苏东坡,心中满是苦闷与惆怅。远离了京城的繁华与喧嚣,远离了熟悉的朋友与亲人,他感到无比孤独与失落。

一日,苏东坡偶然听闻当地的金山寺有位和尚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自幼研习儒家经典,三岁就能背诵《论语》,五岁能背诵三千多首诗歌,且在对联创作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次日,苏东坡怀着一颗好奇之心,前往金山寺一探究竟。他想看看这位传说中的和尚究竟是真有满腹经纶,还是只是徒有虚名、骗取百姓香火钱的江湖骗子。

到了寺庙后,苏东坡未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只是以普通香客的身份与和尚闲聊。

苏东坡从当前的朝政局势,一直畅谈到高深莫测的佛法。然而,面前的和尚始终静静地聆听,未发一言。

苏东坡滔滔不绝地讲了许久,却得不到对方的任何回应,他渐渐失去了耐心,认定这和尚不过是在装模作样、故弄玄虚。最后,苏东坡忍不住大骂对方是骗子,然后气冲冲地离开了寺庙,返回了家中。

过了几日,苏东坡冷静下来后,开始反思自己在金山寺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当时过于冲动和鲁莽,仅凭一面之缘就对他人妄下断语,实在有失公允。于是,苏东坡决定再次前往金山寺,向那位和尚赔礼道歉。

当他再次来到寺庙时,看到和尚正在林中安静地打坐。苏东坡深知此时不宜打扰,便静静地站在一旁耐心等待。

和尚结束打坐后,看到苏东坡站在那里,微微一笑,仿佛早已将之前的不愉快抛诸脑后。就这样,两人摒弃前嫌,开始真正地了解彼此。

在随后的交往中,他们发现彼此在文学、佛法、人生哲学等方面都有着许多共同的见解和兴趣,一来二去,两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挚友。

这位和尚俗家姓林,来自江西景德镇。他自幼聪慧过人,对佛法有着极高的悟性和造诣。后来,宋神宗听闻了他的事迹,对他的佛学修养和高尚品德钦佩不已,特地赐予他“佛印禅师”的称号。

两人成为朋友后,苏东坡时常上山找佛印,与他谈经论道、吟诗作对,还跟着他在林中打坐参禅,感受佛法的博大精深。

佛印为人憨厚老实,心地善良,对待朋友真诚友善。而苏东坡则生性机灵调皮,常常会想出一些鬼点子捉弄佛印。

有一回,两人刚刚在禅房坐下,苏东坡便心生一计,想要捉弄一下佛印。他笑嘻嘻地问道:“佛印,你眼中有什么?”佛印不假思索地回答:“佛。

”接着,佛印也问苏东坡同样的问题,苏东坡却看着他哈哈大笑,说道:“牛粪。”说完,苏东坡为自己的“杰作”得意不已,回家后还迫不及待地向妹妹苏小妹炫耀。

苏小妹听后,轻轻摇了摇头,不屑地说:“心中有佛,眼中才会有佛。你心中是牛粪,所以眼中也是牛粪。”苏东坡听了妹妹的话,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的狭隘与肤浅,不禁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还有一天,阳光明媚,微风和煦。苏东坡心情愉悦,又去找佛印玩耍。他一路哼着小曲,蹦蹦跳跳地跑到寺庙门口,想戏耍一下寺里的和尚。

他一推开门,就扯着嗓子大声喊道:“秃驴在哪里?”几个小和尚正在院子里打扫,听到他的喊声,都纷纷转过头来看他。

其中一个小沙弥十分机灵,他眼珠一转,指向旁边的小山坡,不紧不慢地回答:“东坡吃草。”其他小和尚听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起初还没反应过来,待他回过神来,才意识到自己被小沙弥巧妙地回怼了。因为自己号“东坡”,小沙弥将“东坡”与“秃驴”对应,既幽默又机智。

苏东坡顿时涨红了脸,意识到自己言语不当,赶忙恭恭敬敬地问:“请问你们师傅在何处?”这一巧妙对答,不仅展现了小沙弥的聪明才智,也成为了千古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之间纯真的友谊和智慧的碰撞,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后人所传颂。

0 阅读: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