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被挖后,怪异之事接连不断的发生,至今都无法合理解释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7-30 09:30:17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

在《明朝那些事儿》的推动下,大明皇家为更多人知晓,人们对明朝历史的热情也不断高涨。明朝修建的十三陵,是为合葬皇族所建,其中万历帝长达近 45 年的统治时期备受关注。

特别要说的是,万历帝的陵墓——定陵,它是考古队唯一主动开挖的帝王墓穴。

那么,参与此事的考古学家后来的经历,以及定陵挖掘过程中出现的状况,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定陵挖掘背景

1955 年,中国已逐步踏上发展的正轨。此时,在北京的文化学术界掀起了一股考古热潮,其中的领军人物是时任北京市政府副市长的吴晗先生以及著名学者郭沫若。

经过深入探讨,他们共同拟定了对明十三陵进行考古发掘的方案。

他们二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可能会因自然或人为因素遭到破坏。

所以,为避免这些遗迹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们挖掘出土。

由于他们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并支持了此事。毕竟,他们在文化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声望和影响力。

二、挖掘目标转变

不久,一支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科学考古团队组建完成。

最初,他们把目标定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的长陵上。原因是长陵不仅占地面积在明十三陵中最大,而且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也是出类拔萃的。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事情进展并不顺利。考古学家到达现场后,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无法确定陵墓的入口位置。

大家都知道,进行陵墓考古发掘,首先要找到并确定入口。如果入口都找不到,后续工作就无法开展。尽管学者们付出诸多努力,但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议先挖掘规模较小的献陵或者定陵。

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另一个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因为献陵建造仓促,规模较小,挖掘难度也相对较低,所以多数人倾向于先挖掘献陵。

寻找古代陵墓入口,成为了考古队伍面临的首要难题,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团队在明朝永乐年间建造的十三陵区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勘查与搜索。

但是,日子一天天过去,长陵地下墓葬入口依然毫无踪迹。就在考古人员陷入困境和迷茫之时,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连绵不断的暴雨让本就崎岖的山路更加难行,致使考古工作几乎停滞。

更令人担忧的是,村子里开始流传各种有关皇陵的传说。有人说,考古队伍的行动打扰了地下的帝王,会引发灾难;

还有人认为,村子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奇怪事件,是因为触犯了皇陵的龙脉,这些传言在村民中迅速传播,给考古工作带来极大阻碍。

三、定陵挖掘过程

面对巨大压力,考古队伍不得不重新考虑并调整计划,将目光转向规模相对较小的定陵。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挖掘工作时,一位自称当地居民的神秘老者出现在考古队伍面前。老者表示,自己对定陵的历史和相关传说非常了解。

他从家中拿出一本世代相传的古籍,指着其中一行文字告诉考古队员,在定陵的金刚墙后面有一条叫“生死河”的通道,只有与明神宗生辰八字相符的人才能安全通过,否则强行闯入会有生命危险。

老者的话让考古队员心里一紧。他们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当然不会轻易相信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说法。不过,老者的话还是像一颗种子,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丝不安。

1956 年 5 月,尽管困难重重,考古队伍还是成功找到了定陵地宫的入口,定陵的发掘工作由此正式开始。

不过,当时的考古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既缺乏实践经验,又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完备的设备,考古队员使用的工具和普通农民的农具差不多,比如铁锹、锄头、箩筐等。就这样,定陵经过一年多“简单粗暴”的挖掘,才终于找到了通往地宫的入口。

不过,更大的挑战还在等着他们。当他们到达地宫入口时,一堵坚不可摧的金刚墙挡住了去路。这堵由巨型砖石砌成的墙壁,犹如天堑,让当时的考古队员们无计可施。

在用炸药爆破金刚墙的尝试失败后,一股浓重的黑色烟雾从墓道中喷出,还伴有令人窒息的恶臭,让人闻了就想吐。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难道那位老者的预言真的要成真了吗?

经过科学检测,考古队员发现,这股黑烟是由墓室内积聚的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包括水银蒸气、二氧化碳等,虽然有一定毒性,但并不是超自然现象。

当时,考古队伍中的庞中威率先挺身而出,深入陵墓探寻道路。他把绳索绑在自己身上,怀着视死如归的决心,钻进了洞口。

留在外面的队员们非常担心,他们每隔一会儿就通过这条绳索传递消息,确认庞中威是否安全。

每个人都高度紧张,经过十几分钟的等待,洞穴里终于传来了庞中威的声音,示意里面环境相对安全。

这个消息让队员们勇气大增,纷纷穿过圭形门,进入其中。

四、定陵内部探索

沿着一条漫长弯曲的甬道前进,队员们最后看到了一扇宏伟的石门,这应该就是陵墓的主入口。

这扇门是用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重 14 吨。当推开这扇封闭了数百年的万历皇帝陵墓的大门时,仿佛时间都停止了。

队员们手持手电照完门后,抬头一看,都被震惊了。

在他们头顶上方,悬挂着无数密集的“尖刀”。

队员们立刻想起了进入陵墓前遇到的那位老者,难道这里就是老者说的“生死河”所在的地方?

白万玉果断下令,让全体成员迅速撤离墓道,随后调来了燃气灯照明,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这些所谓的“尖刀”其实是钟乳石。

一场虚惊过后,队员们再次进入地宫,开始仔细探索。

起初,由于墓室里有异味,队员们有些不舒服,但很快,他们就被墓室内琳琅满目的珠宝首饰吸引,惊叹不已。

五、文物的挖掘

经过仔细勘查,考古学家在庙宇后殿发现了三副棺木,推测是明朝万历年间的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的。

其中,孝靖皇后的棺木已经严重损坏;另外两副虽然有残缺,但基本保存完整。

考古学家小心地打开棺木,果然在里面发现了大量的随葬物品,每一件都是国宝级藏品。工作人员兴奋地逐层取出物品,一共取了 11 层,在这 11 层物品下面,就是那位传奇皇帝——万历的遗体。

朱翊钧的遗体安静地躺在一条华丽的锦被上,但姿势很奇怪。

按照传统,逝者下葬应该是“仰身直肢葬”,但朱翊钧的遗体右手臂向上弯曲放在头部右侧,左臂稍微向内弯曲,右腿也微微弯曲。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没人知道,也许是皇帝自己的意愿,也许是下葬过程中有失误。

尽管心中充满疑问,工作人员还是继续专注于清理随葬物品,最后一共清理出 3000 多件珍品,其中有 4 件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当时,朱翊钧的头上戴着一顶皇冠,由 150 根、总重约一斤六两的金线编织而成,是一件极其奢华的艺术珍品。两位皇后的凤冠也非常华丽,黄金、翡翠、珍珠、宝石在凤冠上相互辉映,光彩夺目。

此外,陵墓里还陪葬了大量的绫罗绸缎和珍贵文献。当时,考古队员们兴奋地清理着陵墓中的数千件精美随葬品,完全没有想到灾难即将来临。

六、定陵文物保护问题

在那个时候,考古工作的文物保护技术和意识都很欠缺,这给定陵带来了很大的破坏。陵墓里的丝织品已经部分腐朽,所以考古学家用软化剂涂抹在丝绸表面。

但是,这种技术根本无法妥善保存这些尘封百年的丝织品,短短几个月后,这些精美的丝织品都变成了碎片。

更脆弱的是纸质文献,这些文献承载的历史信息是考古学者最关注的。可惜的是,定陵出土的文献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由于仓库空间有限,而且三副棺木都已经腐朽,考古专家无奈之下只能把金丝楠木棺椁当作废物处理,万历皇帝和他两位皇后的遗体也没有得到妥善安置。

七、定陵挖掘后续影响

定陵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奇怪的事情,当年参与定陵发掘的人员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金丝楠木对当地村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当考古队丢弃棺木后,村民们纷纷赶来,把棺木带回家。得到木板的村民把它当作宝贝,一对老年夫妇甚至用得到的棺木木板给自己做了棺材。

令人惊讶的是,第一具棺材做好后不久,妻子就去世了;半个月后,第二具棺材做好,丈夫也去世了。

另一名村民把棺木放在家中佛龛里,结果家里的四个孩子相继夭折,死因不明。村民们都把这些棺木看作不祥之物,认为这是皇家的诅咒。

诸如此类的异常现象,让明十三陵的神秘色彩更加浓厚。这场考古活动最终变成了一场悲剧,随后相关部门规定,禁止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定陵也因此成为唯一一座被主动发掘的帝陵。

八、定陵给后续考古带来的影响

在定陵事件后,中国考古界对于帝王陵墓的挖掘态度变得极为谨慎,尽管定陵的考古发掘为历史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但也让人们意识到,在没有足够的技术保障和保护措施之前,轻易地开启这些沉睡已久的陵墓可能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此后,对于其他未被发掘的帝王陵墓,考古界采取了以保护为主的策略,更加注重通过非侵入性的方法,如遥感技术、地质勘探等,来了解陵墓的结构和周边环境,而不是直接进行挖掘。

同时,这也推动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

科研人员加大了在文物保护材料、保存环境控制、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以提高对出土文物的保护能力。

定陵的部分文物在后来得到了妥善的修复和保护,它们被收藏在专门的博物馆中,向公众展示着明朝的辉煌文化。这些文物成为了人们了解明朝历史、艺术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而定陵本身,作为唯一一座被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依然不可忽视。它吸引着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探究和参观,也时刻提醒着人们在追求历史真相的过程中,要尊重和保护好先人的遗产。

如今,明十三陵已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地,受到了妥善的管理和保护。

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安保、进行定期监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等,以确保这片历史遗迹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让子孙后代都能领略到中国古代皇家陵寝的魅力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定陵的挖掘故事也成为了历史和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案例,不断引发人们对于考古伦理、文物保护以及文化遗产传承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它促使人们在探索历史的道路上,更加注重平衡研究需求与保护责任之间的关系,以更加科学、谨慎和可持续的方式对待文化遗产。

38 阅读:22234
评论列表
  • 2024-08-04 17:51

    现代盗墓贼!

  • aA 68
    2024-08-04 22:33

    远看是条狗,近看郭沫若[得瑟]

  • 2024-08-04 20:24

    挖人祖坟、断子绝孙是他们应得的报应!

    王成 回复:
    已经遭报应了,郭沫若的大儿子自杀啦!
  • 2024-08-04 19:48

    明目张胆的盗墓贼又没有能力保护好

  • 无为 44
    2024-08-09 23:41

    这位郭大师,挖皇陵、拆皇城,无恶不做,千古罪人!

  • 2024-08-04 20:54

    罪孽深重!作孽!

  • 2024-08-08 10:14

    郭沫若就是文化界的流氓……

  • 2024-08-06 12:59

    挖人祖坟,太阴公了

  • 维谷 21
    2024-08-30 08:46

    郭沫若就是中国人民的国贼,遗臭万年。

  • 一驰 13
    2024-08-12 20:07

    郭这斯,没有一点敬畏之心

  • 2024-08-05 12:49

    郭沫若怎么没有死

  • 2024-08-28 15:42

    吴和郭是破坏文物的中国人民的罪人。

  • 俊杰 10
    2024-08-13 17:17

    挖人家祖坟是不对的[呲牙笑]

  • 轻尘 10
    2024-08-21 17:26

    挖人祖坟[哭哭]该死、

  • 2024-08-29 12:32

    作为死对头的满清入关后都不动墓地。真的是一班丧心病狂的人

  • 2024-08-06 11:17

    去过一次,感觉有点压抑

  • 2024-08-21 22:47

    郭贼应株连九族~

  • 2024-09-16 19:22

    文艺流氓,历史罪人。

  • 2024-09-26 00:12

    郭沫诺是历史的罪人,挖人祖坟,害人害己

    用户10xxx68 回复:
    不管当时他怎么想的,他不主张挖出来,你能看到那些文物?
  • 2024-08-06 14:30

    可惜了,技术条件不成熟盲目开挖毁了不少文物。

  • 2024-09-20 22:03

    远看是条狗,近看郭沫若

  • 2024-08-13 21:24

    这世界水深着呢!

  • 2024-08-28 20:26

    这个世上根本就没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有的只是你不明白这个事物是怎么产生的而已。

  • 2024-10-28 19:34

    郭沫若是去复仇的

  • 2024-11-02 17:36

    都用炸药了[呲牙笑]和孙传芳有啥区别

  • 2024-08-26 20:28

    西化、私有化狗子不少……

  • 2024-10-11 23:18

    那么多好东西,埋地底下有什么用?那都是皇帝的吗?

  • 2024-08-04 22:57

    有的国家造不出原子弹,造出来了怎么使用也是问题。狂野周末,去度假,心中压抑的想法。

  • 2024-11-02 12:21

    带着证的盗墓贼,跟没带证的盗墓贼有区别么?不都是挖人祖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