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下令招募三千兵勇,手下拼尽全力招了一万,曾:此人不可留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7-29 08:30:54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

曾国藩下令招募三千兵勇,然而手下却拼尽全力招募了一万名士兵,本以为会得到嘉奖,却不料曾国藩冷冷地说:“此人不能留。”这到底是为何?

明明招募更多士兵应该是功劳,为什么曾国藩却认为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一决定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王鑫,字璞山,出生于湖南湘乡县的书香之家。他自小就勤奋好学,聪慧异常。

三岁便开始认字读书,十岁时各类经书已能熟读,对历史典籍更是痴迷,像《通鉴纲目》都能倒背如流。年纪轻轻的他,早早立下宏大志向:“只要活着,就得心系天下大事。”

道光十一年,长沙举行乡试,家乡有人中举。当父亲询问他是否羡慕时,年仅六岁的王鑫坦然回答:“中举难以强求,我的目标是为天下人谋福祉。

十四岁起,他就毫不掩饰自己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壮志,常说出“人生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应当为天下万世着想”这类豪迈话语。

二十岁时,王鑫最初在家乡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乐于助人,爱打抱不平,是个热心肠的慈善家,名声在外。

1850 年,广西会党闹事,天下局势渐乱。新上任的湘乡知县听闻王鑫的能耐,派人请他出面恢复社会秩序。

1852 年,太平军进入湖南。知县为保自身安全,调人组织团练,王鑫觉得这是大展身手的良机,于是与知县大力操办团练。

为招募兵员,他甚至跑到县衙门口招人。在他的努力下,湘乡团练搞得风生水起,众多乡勇慕名而来,熟悉阵法和战技的人越来越多,一度多达十万人。

湘乡开了这个头,湖南其他地方如宝庆、浏阳等地也纷纷效仿,搞起了团练。

咸丰二年,曾国藩奉圣旨来湖南协助办理团练。他本是湘乡人,自然想着借助老乡力量增强自身实力。

此时的王鑫已成为当地的小头目,再加上他性格清高,对曾国藩这位大臣并不放在眼里。当年,一些团练骨干谈论曾国藩时,王鑫曾说:“此人在北京当官久了,动不动就下公文,总是打官腔,我着实看不惯。”

曾国藩经过一番调查,认为王鑫是可造之材,欲收其为弟子。可王鑫却觉得这是曾国藩收买自己的手段,因而拒绝。

但当听闻曾国藩要组建湘军时,王鑫来了兴致,认为这是扬名立万的大好机会,于是积极协助曾国藩,并讲述自己练兵的方法。

曾国藩深知王鑫的心思,在外面大肆夸赞他,称其志向高远,能力出众。在夸赞之后,便想着将王鑫充分利用起来。

他多次派遣王鑫前往各地征讨太平军,王鑫作战十分卖力,成功镇压了衡山、桂东等地的起义军。湘军因作战勇猛声名远扬之后,王鑫与曾国藩的关系却逐渐疏远,这与王鑫内心的想法不无关系。

咸丰三年夏天,太平军猛力进攻江西。曾国藩令罗泽南率领湘军前去支援,结果到了南昌遭遇惨败,伤亡惨重。

王鑫得知后怒不可遏,声称要为广大湘人报仇。于是,他将自己扩军的想法整理成文呈给曾国藩。

当时曾国藩也有扩军的打算,不过鉴于军饷以及朝廷规定,人数必须加以控制。在此情形下,两人想法大致相同。

同年九月,两人在衡阳商议,由王鑫招募三千人。并且,曾国藩明确表示,招募人数不能过多,要以二营为范例。

但王鑫志向远大,未听从曾国藩的意见,径直前往省城索要军饷。当时太平军逼近湖北,汉口和汉阳相继失守,长沙局势紧张。

湘省巡抚骆秉璋想让王鑫回来防守,王鑫借机返回湘乡招募兵员,人数一下子达到一万人,远超曾国藩的要求,而且行事张扬,官威十足。实际上,王鑫此举无非是为了索要军饷。

曾国藩对王鑫索要军饷一事深感惊讶,认为他四处扩军且行事张扬,不合情理。

武昌被围后,骆秉璋要求王鑫火速回来支援,王鑫便写信给曾国藩,索要两万两白银,并预支口粮。曾国藩自然不会应允,让他自行解决,两人的矛盾由此愈发加深。但因共同面对太平军,曾国藩暂且不好直接翻脸。

王鑫此次前往长沙,不仅拿到军饷,还与省里的高官建立了联系。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左宗棠,左宗棠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吃苦耐劳,颇具侠义心肠。

骆秉璋也对王鑫刮目相看,觉得他很有本事。如此一来,王鑫与省里官员关系愈发密切,与曾国藩则日益疏远,他的野心也逐渐暴露。

曾国藩何等聪慧,看到王鑫如此精明,四处寻找晋升机会,心中难免有所忌惮。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曾国藩担心大权旁落,更不愿让王鑫染指自己的湘军。于是,他决定打压并孤立王鑫。

做出这一决定后,曾国藩四处散布王鑫的负面言论,在湖广总督等人面前诋毁王鑫,称其“才具不足,难以服众”。

其实,以王鑫的能力,在老家闯出一番名堂并非难事,但在曾国藩面前,仍显逊色。许多人虽对王鑫印象不错,但畏惧曾国藩的权势,纷纷疏远了王鑫。

就这样,王鑫逐渐被孤立。在此基础上,曾国藩进一步削弱他的军事力量,意图给予其沉重打击。武昌解围后,王鑫察觉形势不对,停止支援湖北。

曾国藩立刻以“招募过滥”为由,要求王鑫裁军,最多保留三千人。

咸丰四年春天,曾国藩又责令王鑫按照要求改编部队,各营不能由王鑫一人掌控,要分成多个小营,全部由曾国藩亲自管理。

省里的官员知晓情况后,特别是骆秉璋,暗中帮助王鑫。王鑫却因此越发自大,认为有人撑腰,且自己又有名望和人脉,更加不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曾国藩担心王鑫不再给自己面子,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统帅地位,干脆直接摊牌,向王鑫发出最后通牒。王鑫对此置之不理,两人关系彻底破裂。

与曾国藩决裂后,王鑫投身骆秉璋门下,自行组建部队,号称“老湘营”,意在表明这支部队属于能征善战的湘军,但与曾国藩的部队有所不同,老湘军的诞生,标志着湘军内部出现分裂。

在王鑫的统领下,老湘军的训练独具特色。早上教授阵法,下午练习跳跃技艺,王鑫还亲自编写《阵法新编》作为训练教材。

在这方面,他堪称天才。他将士兵的技能训练与内在素质培养相结合,关注士兵的内心想法,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有时,他还运用封建迷信手段,邀请当地的大儒来约束士兵。这种训练方式,深受封建地主阶级的青睐。

此外,老湘军中纪律严明,王鑫严禁部下赌博、酗酒。为树立军纪,他甚至将违反军纪的亲外孙当众斩首。

由于王鑫的严格治军,老湘军的士兵作战异常勇猛。胡林翼称赞他们是“湘军之中最为英勇”,左宗棠也不禁发出感叹。

而当太平军再次进攻武昌时,其前锋部队逼近长沙。骆秉璋急忙派遣老湘军迎敌,王鑫率领部队与太平军展开激烈战斗。

但由于他盲目自大,不听旁人劝告,最终被困在岳州,伤亡惨重。好在他们都是为清政府效力,曾国藩的水师前来救援,王鑫和九百多人得以逃脱,其余人员全部被歼灭。

老湘军与太平军的首次正面交锋,差点全军覆没。

好在有骆秉璋和左宗棠庇护,朝廷并未深究王鑫此次战败之事,此后,骆秉璋又命令他重新招募兵员,重新组建老湘军,去镇压各地的起义军。

咸丰六年,石达开的部队进攻江西,曾国藩在江西陷入困境。次年年初,骆秉璋让重新组建的老湘军前去救援,王鑫率领一万人出征。

由于他手段狠辣,又与太平军有深仇大恨,此次声名大噪,还获得了“王老虎”的外号。

可惜,王鑫的故事并未持续太久,此次征战后不久,他便因病离世。

王鑫去世后,老湘军在刘松山等人的率领下跟随左宗棠,继续镇压太平天国的部队,还远征西北。最终,在左宗棠麾下,老湘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老湘军具有两面性,这是由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所决定的,对他们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王鑫志向高远,在一定程度上也算得以实现。

对于左宗棠而言,王鑫的离去是一大损失,他渴望身边能有更多像王鑫这样的人才。曾国藩虽然承认王鑫有才华,但他必须考虑自身地位,因此对王鑫的态度颇为复杂。

对曾国藩来说,王鑫再有才华,也不能威胁到他的权力,能被他掌控的才算人才,否则便是隐患,毕竟没人愿意自身地位受到威胁。

0 阅读: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