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正月十六,记住“吃3样做2事、忌1事”习俗,祈福安康财运来

傻姐美食 2025-02-12 15:49:57

正月十六,年味儿还没散尽,北方的街头巷尾又热闹起来。正月十六一大早,我妈就端着热气腾腾的面条闯进我房间:"快起来吃遛百病面!"我被面汤的香气勾得睁眼,瞧见窗台上还摆着昨晚剩下的元宵。揉着眼睛去洗漱时,就听见院里王奶奶家又在"咚咚咚"剁饺子馅,这熟悉的热闹劲儿,让我突然想起小时候正月十六那些说头儿。

我妈煮的这碗面可不简单,面条必须得是手擀的,切得比往常要长两寸。"越长越好遛病气",她总这么念叨。汤头里卧着荷包蛋,撒着碧绿的葱花,面汤里还飘着几个胖嘟嘟的元宵。这"面条裹元宵"的吃法在我们这儿叫"银丝缠元宝",说是能把财运缠得紧紧的。

王奶奶家的饺子这时候准保出锅了,隔着院墙都能闻到韭菜鸡蛋的鲜香。她家饺子皮擀得薄,褶子捏得密,说是正月十六的饺子得包成"元宝褶",咬开满嘴流油才吉利。去年我在她家尝过猪肉白菜馅的,汤汁多得差点烫着舌头。

要说最稀罕的还得是"咬春菜"。我爸大清早就去早市抢水萝卜,非得挑带着泥的紫皮萝卜。洗干净了不削皮,蘸着大酱"咔嚓"一口,那股子辛辣劲儿直冲天灵盖。老人们说这是"咬断春困根",我倒觉得这比咖啡提神多了。

太阳刚偏西,胡同里就传来柴火噼啪声。李叔又在空地上架起柏树枝,火星子裹着青烟直往上窜。我们小孩儿举着棉花糖围着火堆转圈,棉袄袖子燎出焦边也不在乎。大人们把旧扫帚、破笤帚往火里扔,说是"烧晦气",火光映得人脸通红。

走百病要赶在日头落山前。我妈非拉着我从村东头走到西头,遇见路口还得跺三脚。走到小卖部门口,张婶塞给我一把瓜子:"多踩踩石板路,踩走霉运踩来福!"等走回家,棉鞋底都沾满了各家门口撒的草木灰。

天擦黑时,奶奶把针线筐锁进五斗柜。有年我贪玩想补个扣子,被她逮个正着:"正月十六动针线,来年要招是非精!"吓得我赶紧把针别回针插。现在想来,这些禁忌倒让忙碌一年的主妇们能安心歇一天。

堂屋供桌上的橘子换了新的,奶奶说供果得摆单数。香炉里三柱细香青烟袅袅,混着厨房飘来的饺子香,竟生出几分禅意。我忽然明白,这些老规矩就像院里的老槐树,根扎得深了,才能护着日子枝繁叶茂。

暮色四合时,整条胡同都飘着柏枝的焦香。我咬了口凉透的萝卜,辛辣里泛着甜。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讲究,就像奶奶纳的千层底,一针一线缝着对平安的念想。如今坐在城里公寓,忽然格外想念那碗混着元宵的面汤,还有火光里大人们被映红的笑脸。这些看似简单的习俗,却藏着老一辈人对健康、平安和财运的期盼。

正月十六,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对于正月十六的习俗您了解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祝福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2 阅读: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