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整顿教育部的号角,或将从冲进男厕所,把卫生巾撤下来开始

是百科密码 2025-02-18 09:52:27

在美国,一些公立学校的男厕所里,正悄悄出现一种“新装备”——卫生巾。没错,你没听错,不是厕纸,不是洗手液,而是专供女性生理期使用的卫生巾。

这项政策被称为“性别友好”措施,旨在照顾“所有月经人士”。听到这网友们都蒙了,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男人来“大姨夫”?

不过这种LGBT的花样或许持续不了多久了,就在前段时间,马斯克的团队直接冲进美国教育部,试图来一场“大洗牌”。

美国教育部到底在忙啥?

要理解为什么美国教育部会在“男厕卫生巾”这种事上投入精力,首先得搞清楚这个机构到底是干嘛的。

美国教育部成立于1980年,算是一个“年轻”的联邦政府部门,由当时的总统卡特拍板设立,主要职责是管理联邦教育经费,并给各州提供政策指导。

不过,这里有个关键点——美国的教育体系是去中心化的,各州自己说了算,联邦教育部的“权力”其实没想象中那么大。

美国不像中国有全国统一的教材、考试体系,甚至连“学什么”“怎么学”都可能因州而异。

比如,德州的历史教材可能强调美国的辉煌,纽约的则更关注社会公正问题。既然各州有自己的教育政策,那美国教育部到底靠什么发挥影响力呢?答案是——拨款。

联邦政府每年拿出一大笔钱,专门用于各类教育项目,比如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特殊教育、助学金等。

换句话说,美国教育部就像个“金主爸爸”,虽然它不能直接决定各州教什么,但它可以通过“谁听话就给谁糖吃”的方式,间接影响州级教育政策。

不过,正是因为掌控了大笔教育资金,教育部也经常被批评“用钱不当”,甚至过度推动某些政治化改革。

比如,近年来推动的“性别友好”政策,就是个典型案例。很多人认为,教育部在关心学生成绩之前,先把大量资源投入到了“厕所革命”里,把本该用于提升教学质量的资金,变成了“政治正确”实验田。

而所谓的“月经需求人士”并非真的是哪个男人可以来月经,而是一些自认为自己是“男人”的女性,可以选择进入男厕所。

但他们本身的生理性别仍然是女性,还是有月经需求,男厕的卫生巾主要是为这些人士配备。不过据说还是有一小部分认为自己会来“大姨夫”的男性天天去男厕白嫖卫生巾。

家长要数学和科学,教育部却忙着“性别指南”?

但还是有些人会说,这件事虽然荒唐,但也不至于上升到“经费滥用”的地步吧,毕竟堂堂一个世界大国,因几片卫生巾就陷入财务危机了吗?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卫生巾事件”很显然只是一个导火索,而精打细算的马斯克其实早就看教育部不爽了。

美国的教育经费可以说是全球领先,每年公立教育的支出高达8000多亿美元,这个数字比许多国家的GDP还要高。

然而,钱花得越多,学生的成绩却并没有随之提高。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为例,美国学生的数学、科学和阅读能力排名,远远落后于中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

换句话说,美国的教育系统像是一台豪华跑车,每年砸进去天价资金,但开起来却像辆二手小货车,油耗高,跑得慢,问题多。

那么,这些钱都花到哪里去了?首先是高昂的行政管理费用。美国的公立学校系统里,有一大批教育官僚,他们的工资水平往往比一线教师高得多。

一个州的教育局长,年薪能轻松达到几十万美元,而基层教师却要为一块白板笔的经费发愁。

此外,各种“不必要的教育项目”也在吞噬资金,比如推广奇奇怪怪的新课程,搞“多元文化体验”项目,甚至在厕所里放卫生巾,唯独在真正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数学、科学和工程领域,资金投入却严重不足。

许多学校的实验设备陈旧,教材更新缓慢,而与此同时,教育部却在斥巨资编写一套新的“性别友好”指南,要求老师必须用“他们(they/them)”这样的中性代词称呼学生,以免冒犯任何人。

除了钱没花在刀刃上,美国教育还被严重政治化,课程改革成了一场意识形态大战。

比如,在历史教材上,一些州要求删除建国者曾经支持过奴隶制的背景,认为这样能“避免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但这直接让美国历史变得支离破碎。

许多从业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却因为无法接受性别认同,而惨遭开除,在教师面试过程中,政治正确已经成为重要的评分标准,只要你足够政治正确,“恭喜你,欢迎加入我们!”。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则大力推进LGBTQ+相关课程,要求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给孩子们讲解复杂的性别认同问题。

许多家长对此感到愤怒,他们希望孩子学好数学和科学,而不是在十岁的时候就要理解“非二元性别”的概念。

更让家长们头疼的是,教育的“高消费化”也在不断加剧。公立大学的学费像火箭一样飙升,很多学生毕业时已经背上了十几万美元的债务,而政府对这些贷款几乎没有有效监管。

相反,大学还在不断增加行政开支,比如雇佣大量“多元文化官员”,开设所谓“安全空间”,甚至斥巨资在校园里安装“情绪调节室”,但目的是让学生接受自己特殊的“性别”。

面对这些问题,美国家长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他们希望教育回归基础,让孩子学好数学、科学和工程,而不是把大把时间浪费在政治正确上。

共和党选民更是对教育部彻底失去信心,许多人主张缩减甚至直接裁撤这个机构,认为“与其让他们胡乱花钱,不如干脆让各州自己管自己的教育”。

马斯克“养儿育女”,剑指教育部竟是为复仇?

所有痛恨政治正确的家长中,马斯克可以算的上是“家长代表”了,此次老马对教育部的达到阔斧,不仅仅是出于对美国教育的担忧,更多的还是带点个人恩怨在里面。

马斯克的大儿子泽维尔原本是个聪明的孩子,但在进入美国的“精英学校”后,逐渐与他决裂,甚至公开表示不愿再与马斯克有任何关系。

问题出在哪?马斯克认为,学校向孩子灌输了极端的“性别认同”思想,让他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了对自己和家庭的看法。

2022年,泽维尔正式申请改名,并声明自己不再是马斯克的“儿子”,而是他的“女儿”,同时还要彻底切断与父亲的一切关系。对于一个科技狂人来说,这显然是比火箭爆炸更令人崩溃的事情。

马斯克后来愤怒地表示,美国的许多学校正在“系统性地洗脑学生”,灌输他们仇视父母、仇视资本主义的思想。

自那以后,马斯克在X(前推特)上多次炮轰美国的教育体系,批评它“不教孩子如何思考”。

他甚至公开呼吁家长们远离公立学校,把孩子送到更务实、更注重实际能力的教育机构。

对于教育部和那些推行激进性别教育的官员,马斯克更是毫不客气地讽刺:“他们的工作成果就是让孩子跟家长反目成仇。”

相比之下,特朗普虽然没有类似的家庭悲剧,但对教育部的不满也由来已久。他一贯认为,教育问题应该交给各州和家长,而不是让一群华盛顿的官僚来指手画脚。

在他的2024竞选计划中,他明确表示,如果再次当选,将考虑大幅削减甚至直接解散教育部,把权力还给各州和地方学校。

很显然这次马斯克突然参政,梭哈特朗普,就是要向美国教育“亮剑”,为自己的“丧子之痛”报仇雪恨。

无论是马斯克的愤怒,还是特朗普的政治立场,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美国的教育系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育机构,而变成了一场意识形态的战场。

家长不再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在学校“被改造”,然后某一天突然宣布跟家庭决裂。这场关于教育的战争,已经超越了课堂,成为美国社会深层次分裂的缩影。

政治化、官僚化、资金浪费,美国教育还能怎么救?

不过,裁撤教育部的现实难度,可比把火箭送上天难多了。教育部是美国内阁级机构,真要解散它,必须得到国会的批准。

这就意味着,哪怕特朗普再怎么嚷嚷,如果国会不点头,这个计划也只能停留在选举口号里。其次,利益集团的阻力不容小觑。

教师工会、地方教育部门、各大高校——这些团体早已和教育部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想把他们的“靠山”拆掉?别开玩笑了,他们肯定会群起而攻之,甚至发动选民对抗裁撤计划。

更别提,美国的教育预算牵涉庞大的资金分配,许多州和学区都指望着联邦拨款过日子,要是真砍掉教育部,很多学校连修个教室门都得自己筹款,那家长们可能第一个不答应。

既然彻底砍掉教育部几乎不现实,那有没有可能进行改革?理论上可以,比如减少行政开支,把更多的钱用在真正的教学上,尤其是数学、科学这些直接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学科。

再比如,让教育少一点政治色彩,回归“读写算”这些最基本的能力培养,而不是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如何确认自己的性别认同”。

如果教育体系能回归本质,不再被各种激进议题绑架,那美国的未来或许还能不那么糟糕。

结语

美国教育的未来,恐怕不在于继续折腾那些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课程,而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数学、科学、工程,这些才是让国家真正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如果继续在政治正确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美国的下一代可能连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位置都找不到。

到那时候,别说是“砍掉”教育部,恐怕连美国教育体系本身都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0 阅读:81

是百科密码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