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打工人登场,杭州台首次使用AI主持人,播音专业也要失业了?

是百科密码 2025-02-17 10:18:54

你能想象吗?春节期间,杭州电视台的主持人们正悠闲地在家嗑着瓜子,但杭州电视台却仍然正常运营着。这并不是哪位同事主动加班,它们甚至都“不是人”,而是AI主持人。

这可是国内首例,AI终于打破次元壁,正儿八经地坐上了播音席。24小时在线、零失误、不要工资、更不需要放假。

但问题来了,打工人虽然享受到了假期,但不久的将来,这些AI主播们是否能够完全替代人工?未来的新闻播报,是不是会变成清一色的虚拟主播?

AI主持人到底是什么?它有多厉害?

要说AI主持人到底是什么,我们得先从它的“幕后功臣”聊起。别看它一本正经地坐在播报台上,说起话来有板有眼,但其实背后靠的全是硬核技术:语音合成(TTS)、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深度学习。

简单来说,TTS让AI能把文字变成流畅的语音,NLP让它能理解新闻稿的内容,至于深度学习,就像是AI的“大脑”,不断优化播报的流畅度和情感表达,让它听起来更像个真人,而不是以前那种“机器人朗读”的尴尬感。

其实,AI主持人并不是一夜之间横空出世的。从最早的语音助手,比如Siri、Alexa,只会机械地回答“今天天气怎么样”。

到后来短视频平台上的AI配音,已经能读出抑扬顿挫的语句,再到现在的AI新闻主播,不仅声音自然,还能做到口型同步、表情匹配,科技的进步真的有点吓人。

试想一下,过去新闻主播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达到的标准化播报,如今AI只要“喂”进去一篇新闻稿,它就能丝滑地播报出来,甚至连“换气”这种小瑕疵都没有。

相比于真人,AI主持人确实有不少“开挂”般的优势。它的高效率无人能敌——24小时在线,随叫随到,从不迟到早退,永远不会在直播时突然卡壳忘词。

其次,低成本可是各行各业的最爱——不用发工资、不用交社保、不需要年终奖,更不会在春节假期前提涨薪要求。

最夸张的是,AI的个性化拓展简直无极限,今天是知性女主播,明天就能变成阳光男主持,甚至还能说多国语言,适应全球观众。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真人主持人已经“凉”了?但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如果AI真的完美无缺,那电视台还留着那些资深主持人干嘛?

不吃不喝不请假,AI直播带货比人还拼?

AI主持人到底能不能完全取代真人?这个问题其实得分情况来看。如果只是单向播报型的新闻,比如天气预报、财经数据、政策解读,AI完全可以胜任。

这类新闻讲究的是精准、稳定,主持人不需要发挥太多个性,只要把信息清楚无误地传递给观众就行了。

而AI天生适合这种“严谨任务”——不会读错字,不会口误,更不会因情绪波动而影响播报质量。

你让它播报天气,它不会突然改口说“今天的气温像你的心一样冰冷”;你让它播财经数据,它不会突然插播一段“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感慨。可以说,在这些场景下,AI甚至比真人还要靠谱。

不仅如此,AI在电商直播和短视频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很多商家早就盯上了AI“数字人”带货。

原因很简单:真人主播需要休息,AI 24小时不打烊;真人主播会情绪不稳定,AI永远热情高涨;

真人主播可能因为“翻车”被骂上热搜,而AI不会爆粗口、不会情绪失控,更不会在直播间里突然高喊“不要再买了,快跑!”你以为AI带货主播只是个噱头?其实它已经帮不少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2024 年 “双 11” 期间,拼多多特步直播间里的数字人主播日均 GMV 约为 4.1 万元,还登上了运动品牌的小时榜。

春节期间,言犀数字人 “青玮” 走进京东健康采销直播间,从大年初六至大年初九持续直播 54 小时,平均一天18个小时。

带货 60 余款百亿补贴健康爆品,150 件直播间专享价好物,成交转化率达 19.10%。试问哪个打工人能做到这样的高强度工作量?

突发新闻、即兴互动,AI能Hold住吗?别高估它了!

不过话说回来,AI再厉害,它也不是万能的。主持人的灵魂是什么?是共鸣、是交流、是对话,而这些恰恰是AI的短板。

你可以让AI用最标准的发音播报新闻,但你很难让它在突发新闻时展现恰当的情绪。

如果是个喜讯,它不会兴奋;如果是个悲剧,它也不会哽咽。观众看新闻,很多时候不是单纯为了听信息,更是为了感受主持人传递出的情感。

更别提临场应变能力了。真人主持人可以在直播时和嘉宾互动,灵活调整节奏,甚至在突发状况时见招拆招,而AI呢?一旦遇到“剧本外”的情况,它可能就直接宕机了。

如果某位记者突然连线报道突发事件,AI能自如地与其交流、提出关键问题吗?如果在一场访谈节目中,嘉宾突然语出惊人,AI能像撒贝宁那样幽默机智地接梗吗?

显然不行,毕竟AI的“社交直觉”几乎为零,你让它机智一把,它可能只会回复你“对不起,我不明白”。

除了技术上的局限,AI主持人还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观众的接受度。人们天生更容易信任“有温度”的主持人,就像你更愿意听熟悉的朋友给你讲故事,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人。

即使AI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很多人还是觉得它“不够真”,甚至对它能否准确传达新闻信息持怀疑态度。

新闻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这种沟通,AI短时间内恐怕还无法真正做到。

AI + 真人,才是未来主持的最佳CP?抢饭碗还是送助攻?

AI的崛起无疑让播音主持行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真人主持人会彻底“失业”。

相反,如何与AI共存、如何在这个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才是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今,观众对内容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标准化的新闻播报,而是希望主持人能够提供更有深度的解读、更具个性的表达。

简单的播报工作AI可以胜任,但要让观众真正“入戏”,还是得靠人。因此,未来的主持人如果想在AI时代立足,就不能只满足于“念稿子”,而是要向个人品牌化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格。

例如,一些资深主持人已经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幕后故事、行业观点,甚至尝试短视频内容创作,让观众不仅记住他们的声音,也记住他们的态度和个性。

另一方面,播音主持行业也不能再单打独斗,必须适应AI带来的变革,拓展自身的多元技能。

过去,主持人的主要职责是播报新闻、主持节目,而现在,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还需要具备内容策划、解说、甚至是采访深挖的能力。

面对AI的冲击,提升自身竞争力才是关键。很多电视台已经在尝试让主持人借助AI来优化工作流程,比如用AI辅助生成新闻稿、进行语音分析,提高播报的流畅度和精准度。

这种“人机结合”的模式,不仅能减少重复劳动,还能让主持人把更多时间花在内容深挖和观众互动上。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并不是AI彻底取代真人,而是AI和真人相互配合,各自发挥优势。

未来,AI可以负责基础新闻播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而真人主持人则专注于深度解读、嘉宾访谈、突发新闻处理等需要临场反应和情感交流的环节。这样一来,观众既能享受到高效的信息传递,又能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共鸣。

所以,与其担心被AI“抢饭碗”,不如主动适应变化,找到新的价值定位。毕竟,在科技的浪潮里,只有那些懂得与趋势共舞的人,才能站得更稳、走得更远。而播音主持行业的未来,或许就在于如何与AI携手共进,而非针锋相对。

AI用得好,还能多放假!

不过,AI的崛起也带来了不少新问题。比如,观众能分清AI主播和真人主播吗?如果AI主持人播报了一条错误信息,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这些问题让行业不得不思考,是否应该明确区分AI和真人,让观众在接受信息时知情,并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确保AI播报的内容真实可靠。

毕竟,在信息传播的世界里,最重要的始终是“可信度”三个字。如果AI被滥用,导致信息泛滥、真假难辨,那就不只是主持人的危机,而是整个传媒行业的危机了。

因此,与其把AI当作对手,未来的主持人更应该把它当作助手,甚至是工具的管理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播音主持行业正从单纯的“念稿”模式,向更高层次的“内容创造+AI协作”模式进化。

真正能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的人,不再只是会朗读新闻,而是能整合资源、优化内容,甚至利用AI的强大计算能力,提供更专业、个性化的节目体验。

这样一来,不仅不会被AI取代,反而能借助AI的力量,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走得更远。

当然,大部分打工人关心可能还是AI是不是能在不取代自己的前提下能让自己有多一点的假期,毕竟免费打工人谁能不爱?

结语

所以,AI的到来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真正聪明的主持人,不是坐在那里担心被淘汰,而是主动拥抱变化,把AI变成自己的“得力助手”。毕竟,科技总是在变,但人的创造力和情感共鸣,才是这个行业真正无法被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0 阅读:19

是百科密码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