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男子想做笔生意,没想到进货越多越贵,老人:就这行情

尔文史读 2022-08-01 16:56:27

明朝永乐年间,在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中有一位名叫肖远山的老翁,年近七十岁了,虽然已经是白发白须,但他的身子骨仍然很硬朗,耳不聋眼不花,每天还要上山下地去干活。

肖老翁年幼时就喜欢竹编,懂事后就跟着一位精通竹编,还能自创许多新品的老师傅学习了竹编。勤奋好学,聪明过人的肖远山得到了老师傅的真传,年轻时就有一手过人的竹编手艺,就靠着做竹编生活和养活一家老小。

肖老翁逐渐年老了,但他的竹编手艺却越来越精湛,而且还时时会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新品来。当地的人都喜欢用肖家的竹编,也经常把自家与肖老翁的交往趣事传来传去。

不过,越来越年老的肖老翁似乎对自己做了一辈子,也研究了一辈子的竹编失去了兴趣,就逐渐地很少亲自动手做竹编了。

这一年的秋季,地里的庄稼活干得差不多,又过了几天,地里的活儿彻底收尾完成了,肖老翁忽然对竹编又来了兴趣。他把一家人叫到一起,一边向家人们传授自己新研究的竹编,一聊着家常。

很快在肖老翁的手把手教和带之下,家人就编出了许多精美的竹编来,不过,由于手上的功夫火候还不够,他们编出来的东西明显不如肖老翁的精细。于是,肖老翁就把自己的心得又一一说了出来。

这天下午,肖老翁带着一家老小又在研究编制新竹编。就在一家人围在一起高高兴兴地拉着家常,学着新竹编时,一个一地站在外围观赏的外来之客说话了。

“老人家,你编的这些小竹筒、小花篮、小笔帽,可都太精美了呀!”这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赞美着,随即问了肖老翁这些竹编的价钱。

肖老翁听这个男子的口音,见是个外乡人,就很客气地请他坐下来,还让家人给他倒了茶水,随后才说:“年轻人,我这些竹编都值钱。听你口音是个外乡人,你要是看上这些了,就给5文铜钱吧。”

“什么?”外乡人在心里惊叹了一下,他飞快地在心里默默算了一笔账:进一个竹编5文铜钱,拿回顺天府可以卖到55文铜钱,这可是能产生10倍的利润的呀。如果进上千个,那只需要55000文铜钱,卖出去了,可得550000铜钱,那可是550两银子呀,除去运费和消耗,怎么也能落下个400两银子,这买卖可真不错呀。

想到这里,这个名叫李和贵的外乡人就情不自禁地眉开眼笑起来了,他客气地对肖老翁说:“老伯,如果我想多买些竹编,像小花蓝,小竹帽,小竹筒……这些,能便宜点吗?”

“那得看你确定要多少个?”肖老翁见李和贵真心想要他的竹编,就有些心动了,再加上今年的收成没有往年好,肖老翁也有意想做些竹编卖,所以他就悄悄地研究了一些新竹编准备推广一下。让肖老翁欣喜的是,自己的新竹编还在改良阶段,就有人看上了。

“老伯,不瞒您说,我想进1000件货,您看最少要多少钱,才能卖给我!”见肖老翁有意向,李和贵就一下子说出了自己的心理预期数量。

“什么,要这么多呀!”肖老翁对于李和贵说出来的数量有些吃惊,“这么多,可便宜不了,我会涨到10文铜钱一件。”肖老翁平静地回答道,可他的家人和李和贵都很吃惊。

“老伯,怎么要得多还要涨价呀?不都是要得越多越便宜吗?”李和贵一心想做这笔稳赚不赔的生意,就追根问底。

“不为什么,为了心情和乐趣!”肖老翁有些不高兴,“你想过没有,一下子要做1000件差不多一模一样的小花篮、小竹帽和小竹筒,我们一家人其他什么事都不用干了,尤其是我,还会因只做一件事而感到乏味,而失去了做竹编的乐趣……”

“可是谁不喜欢钱呢?有什么样的乐趣要比赚更多的钱更好呢?”李和贵还是不理解肖老翁的解释,想着做成这笔买卖的他,继续说服着肖老翁。

听李和贵一味地谈钱,肖老翁这回就不再客气了,他很不高兴地说:“年轻人,钱能给一些人带来乐趣,这个没有错;可是为了赚到钱而因此失去了喜欢做的事的乐趣了,我可是觉得这有些得不偿失呀!你想过没有,事实上,一个人的人生乐趣不在于有多少钱,而在于他做了自己认为有乐趣的事,过上了自己认为有乐趣的生活……”

肖老翁说完这些,扭过头去,留下一脸迷茫的李和贵呆呆地想着,李和贵实在想不明白,面对巨额金钱,这个一辈子生活在大山里的老人为何如此固执。可是,李和贵又不得不承认,肖老翁真的比他更明白快乐无价的人生真谛。

读而有悟:金钱固然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帮手”,但快乐却是生命的“组成部分”。用前者换后者,当然是笔划算的买卖,而用后者换前者,则是在做赔本生意。

亲爱的朋友,读完这则故事,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声明】:本故事为民间故事,旨为丰富文化生活,属本人文学创作,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有虚构成分,请勿与其他挂钩,谢谢。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