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历年间,凤翔府有三个关系非常要好的书生,他们分别是王家的王如诲,黄家的黄江初,杨家的杨言仁。这三个书生年龄相仿,学问做得都还不错,因为家境出身都差不多,所以他们除了一起读书习文,还经常结伴外出游玩。
虽然三个好友年龄相仿,但三个人却因出生的月份不同,之间的关系还是有些名目的。杨言仁出生在正月,王如诲出生在五月,而黄江初则出生在八月,所以三位好友以出生月份稍早一些的杨言仁为大哥,王如诲为二弟,而黄江初就为三弟了。
三个人也因为家庭和各自的社会关系的原因,性格也各有所不同。大哥杨仁言家里人口比较多,性格活泼开朗,也能言会道,为人大方热情;而二弟王如诲的父亲交友广泛,亲戚朋友比较多,按理说王如诲有父亲的遗传,也是个性情放得开的人,可他偏偏相反,除了与杨言仁和黄江初交往密切,其他人等几乎不怎么理会;三弟黄江初是家里的独苗,因家中人口较少,父母也是个读书人,性格很是文静,甚至还有点女孩家的娇羞,和陌生人一说话就害羞脸红。
尽管性格上有点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仨人的密切交往,而正是这性格上的小小差异带来的互补,让三位好友更是显得亲密无间。所以,他们一起读书习文,一起吟诗作对,一起饮酒戏耍,还经常结伴外出游玩。
这一年的夏天,天气热得人实在受不了,三位好友一商量,决定进山避暑。于是,他们就走下凤翔塬,经过一番车马劳顿之后,来到了太白山中。
三个人寻访到山中的一个客栈后,就住了进去。在客栈休息了一天,觉得身体缓过劲来了,就决定出门走走。可是这天的天气不怎么好,出门时老大杨言仁就带了一把油纸伞,而二弟王如诲由于从家里出来时没带太多的东西,这天出门上他就什么也没带。
老三黄江初因为父母知道他要进山,想到要走山路,就特意给儿子黄江初备了一根拐杖。于是,这天出门游玩时,黄江初就带上这根拐杖。
山里的天气变化无常,雨说来就来,再加上当天的天气不太好,很少进山的三位好友玩兴正浓时,瓢泼大雨就不约而至了。三人赶紧找了一处路边亭躲了进去,心想:这夏季里都是雷阵雨,说下就下,说停也会很快停的。然而这天的大雨却没有说停就停的意思,而是一直下到了傍晚时,才慢慢停了下来。
见雨停了,三位好友担心还会再下,就赶紧相互搀扶着下了山。回到客栈,三个人小酌几杯,就各大自睡了。
第二天天气放晴,三位好友心情大好,又一起进山游玩。这天出客栈时,什么也没带的二弟王如诲见天气不错,就仍然什么也没有带;但担心还会下雨的老大杨仁言和老三黄江初出于有备无患的考虑,仍然带上了昨天带的油纸伞和拐杖。
这天天气很是给力,三位好友不知不觉在山中游玩了一上午,午间休息后,他们觉得不太过瘾,就接着往深山走。谁知,刚走了半个时辰,就下起了小雨。不过这天的小雨下得轻慢,仨人觉得不会下大,就决定冒雨往回走。
三个人边聊天边赶路,走了一个多时辰后,他们看见了上午路过时休息的亭子,就不约而同地走进亭子,准备休息一会儿再走。
谁知一进亭子,老大和老二刚收了伞,相互一看,就都愣了一下。再看老三时,三个人都愣住了。原来,撑着伞的老大和老二全身都淋湿了,而拄着拐杖的老三竟然是一身泥。
三个人在雨中走,淋湿了,沾点泥,本是正常的事。可撑伞的人怎么会全身都淋湿了,而拄拐杖却会是一身泥呢?这不合乎人们认知的常理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亭子里休息的时候,爱探讨学问的三个好友就讨论起了这个问题。
老大杨言仁说:“我想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伞,所以我就放心地在雨中走,结果衣服反倒被淋湿了;而因为我没有拐杖,每走一步我都十分小心,所以没有摔着,也没有把泥带起溅到身上。”
老三黄江初觉得大哥说得有道理,就抢在老二前面说:“我是因为没有伞,就专挑能躲雨的地方走,大多数时间是走在树下的。可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拐杖,就没有怎么注意脚下,所以摔了几跤。身上自然是有泥的。”
听完老大和三弟所说的,什么也没有带的老二若有所思地说:“因为我没有带伞,我就专挑能躲雨的地方走,多数情况下,我走的都是在树下,加上雨不大,所以没怎么淋着。再加上我也没有拐杖,躲雨时我就非常注意脚下,所以应该是没有伞也没有拐杖,使得我小心翼翼,既没有淋着也没有摔着。”
三位好友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再往深处讨论,觉得今天他们讨论的问题不就是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吗?为什么这样说呢?三人接着往下讨论,就得出了如下的人生道理。
读而有悟:顺境容易滋生人们的大意和自以为是,因此身处顺境的人常常会摔倒在不经意间。而逆境能让人见微知著、谨小慎微,因此身处逆境的人常能避开一些难以避开的厄运。
亲爱的朋友,读完这则故事,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声明】:本故事为民间故事,旨为丰富文化生活,属本人文学创作,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有虚构成分,请勿与其他挂钩,谢谢。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