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浩公律师事务所刑事研究院|新骗局!免费清洗油烟机,骗走老人财物

浩公律所 2025-01-12 16:44:09

陕西浩公律师事务所 刑事研究院 文章/张扬

一、 新闻事件

近日,有位老人在家中被清洁工找上门,说是帮其清洗油烟机,最主要的是不要钱。一般正常人碰到这样的事情基本上都逃不过“白嫖”的诱惑,既然是免费的老人便也同意了。

结果没想到的是,这位清洁工临走的时候却“骗”走了老人800块钱,而且老人自己也浑然不知被骗了,如果不是物业出现将其追回,不知情的老人差点就落入了骗子的圈套。

清洁工的“套路”

女子拿起手上的清洗剂就开始向老人展示,只要喷一下,这个地方就能立马变干净。

老人一听这便心想这确实是个好东西,女子见状便立马上前推销说现在正是活动期间,一瓶只要100块,毕竟是家居用品,以后要经常用的,趁现在便宜多囤点。

女子收到钱后,见这户推销的差不多了,拿起背包就打算跑路离开,结果突然被门口的人给拦住了。

物业这里进屋想了解该女子传销的是什么东西,结果得知一瓶竟然要一百块钱,当场都愣住了。

“别说是清洗的,你们多次上门推销这种,就你这玩意儿往上一喷就100块钱?”

随后物业当场发出警告,希望她现在就把钱还给老人,把钱退回去啥事儿没有,不然就要追究了。

见物业这边态度这么强硬,女子也不敢继续在此周旋了,怕对方闹出大动静,对自己也不利。

之后便赶紧把钱还给了老人,立马离开了。

后来无业人员询问老太太:八瓶清洁剂交到你手上了吗?

结果老太太这边也才反应过来,那女子根本没先把东西给她,而是老人先交的钱。

评论区的网友们在看到这件事情后都表示自己也被骗过,这群人实在是太狡猾了!

有网友表示像这种东西成本顶多10块钱,网上同类的大多也就十几二十块,而且清洁效果是差不多一样的,这些骗子直接翻了十倍,实在是太黑心了。

而且像这种被骗的网友还不少,少则几百,多则上千,甚至不光是老年人,就连很多年轻网友也没有及时看透这群人,白白被骗走了这么多钱。

还有一些网友表示至今都没想过自己被骗了,他们认为这些100块钱的清洁剂好像确实更管用些。随即便遭到了其他网友调侃以后保健品只卖给你们这些人,真是让人又无奈又想笑。

不过对于这件事儿,网友们纷纷夸赞这位物业太顶事儿了,这物业费果然没白交,这位老太太真要好好感谢这位小哥了。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被骗的时候遇到让自己及时止损的好心人,如果不是周围物业小哥的出现,或许老太太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就这么无形之中被骗了。

二、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

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三、法律知识学习

常见诈骗模式:

① 欺骗行为——欺骗行为的内容是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现实生活中,诈骗罪的欺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语言欺骗也有文字欺骗等。

② 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欺骗行为必须使对方产生或者继续维持错误认识,即使受骗者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骗行为的成立。需要注意的是,认识错误必须是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

③ 使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处分财产的具体表现通常有直接交付财产、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承诺免除行为人的债务等。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宜认定为诈骗罪。

④ 行为人或者第三者获得财产——欺骗行为使对方处分财产后,行为人或第三者获得财产。获得财产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积极财产的增加,如将被害人的财物转移为行为人或第三者占有,或者获得债权等财产性利益;二是消极财产的减少,如使对方免除或者减少行为人或第三者的债务。

⑤ 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我国刑法要求诈骗罪的既遂情形是欺骗行为导致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或者导致发生了财产损失的紧迫危险。其中的被害人不仅包括自然人,而且包括单位与国家。比如,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成立诈骗罪。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法律知识点:

1. 合同法

要约与承诺:商家提供“免费清洗油烟机”的服务构成要约,消费者接受该服务后,双方形成合同关系。若商家在清洗过程中强迫消费者购买清洗剂,可能构成对合同的违约。

合同的真实性:合同必须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如果商家通过虚假宣传或误导性信息使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知情权:消费者有权了解商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包括价格、成分、功能等。如果商家未能如实告知消费者清洗剂的必要性和价格,可能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有权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交易,商家不得利用消费者的信任进行欺诈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如果商家的行为被认定为虚假宣传或误导性广告,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3. 侵权责任法

欺诈行为:如果商家故意隐瞒信息或虚构事实,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清洗剂,可能构成欺诈,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精神损害赔偿:在某些情况下,消费者因受到欺诈而产生的精神损害也可以要求赔偿。

4. 刑法

诈骗罪:如果商家的行为构成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欺骗行为,可能涉嫌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诈骗金额达到一定数额的,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5. 行政法规

市场监管:商家在进行上门推销时,需遵循相关的市场监管规定。若违反规定,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

6. 消费者投诉与维权机制

投诉渠道:消费者在遇到此类事件时,可以通过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机构进行投诉,寻求帮助和维权。

法律诉讼:消费者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起诉商家,要求返还不当得利或赔偿损失。

四、事件反思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厨房的油烟机成为了日常烹饪中不可或缺的电器。然而,油烟机的清洗问题却常常被忽视。像今天的新闻中那样,一些商家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上门免费清洗油烟机”的活动,吸引消费者。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商家却通过虚假宣传或强制推销清洗剂等手段,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和金钱,导致了消费者的经济损失和心理不适。

1. 营销手段的不当使用

商家以“免费清洗”为噱头,吸引消费者上门,实则通过推销清洗剂等产品获取利润。这种营销手段不仅缺乏诚信,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消费者缺乏警惕

在面对“免费”的诱惑时,部分消费者可能未能保持警惕,容易被商家的宣传所迷惑,导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不必要的产品。

3. 法律法规的缺失

当前,针对上门推销的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法律的灰色地带进行欺诈活动,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

反思与建议:

1. 加强法律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上门推销活动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提高消费者的警惕性

消费者在面对“免费”服务时,应保持警惕,认真了解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避免因贪图小便宜而上当受骗。

3. 加强行业自律

企业应自觉遵守商业道德,诚信经营,避免通过虚假宣传和强制推销等不当手段获取利益。行业协会也应发挥作用,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

4. 加强宣传与教育

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其对上门推销活动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让消费者了解自己的权利,增强维权意识。

上门免费清洗油烟机、骗取购买清洗剂事件的发生,反映出市场中存在的一些不诚信行为,也提醒我们在享受便利服务的同时,保持警惕。只有通过法律监管、行业自律和消费者自身的警觉,才能有效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维护一个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