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了几十年!为什么现在还有人说运-8、运-9性能不如国外?

浮梦若影随形 2024-12-19 17:03:25

文|朱晓瑜

一谈到中型运输机,大家首先想到“C-130”,却很少提到中国的“运-8”,但其实它的性能一点也不差。

从1974年首飞开始,“运-8”的路就一直坎坷不断。虽然它是当时中国唯一能自己生产的运输机,但是受到防御的战略限制,此后十年大概也就装备了十来架,数量非常少,命运直到1990年才渐渐改变,那年“运-8”的改进型“运-8C”首飞,虽然当时国内还是不重视,但是好在“运-8C”采用了国际运输机标配的封闭气密结构,既可以输送人员,关键还能搭载精密设备。

于是,基于“运-8C”改进的民用版“运-8F”于1993年就交付使用,效果非常好,不仅出口到了缅甸、哈萨克斯坦等国,还开通了国际航线,飞到了阿联酋等国家。

随着海洋局势不断紧张,中国海军也需要一款针对性飞机,于是就以“运-8C”为基础研制了“运-8警戒机”,从此开始,“运-8”系列才真正在中国开枝散叶,尤其是改进出了“运-9”,这点影响特别大。

其实早在90年代,中国空军就有预警机的需求,但是因为采购以色列的计划破产了,其他国家的技术又不强,那就只能靠自己。最终就以“运-8”为平台研制出了“空警-200”,按照现在的要求来看,“空警-200”的问题并没有全部解决,但在当时,有和没有才是关键,所以它对中国的意义还是挺大的。

很多人都没有关注到一点,”空警-200”和“空警-2000”的装备数量都很少,“空警-2000”是因为基于俄罗斯“伊尔-76”平台改进,而平台数量本来就有限,没办法大量装备。可是“空警-200”的平台是国产化的“运-8”,为什么我军也是装备了11架呢?

因为当时“运-8”多次出现安全事故,就比如机翼结冰,只能先停产,直到改进型“运-9”才解决,所以现在预警机、反潜机、电子战飞机是各种各样,平台基本都是“运-9”和着“运-8”。

这里得专门解释一点,预警机、反潜机等机型很特别,虽然机体由生产方沈飞提供,但是内部需要针对性改进,毕竟要加装很多的电子设备。这点就有点像外卖员买电动车,有的人就喜欢只买车架子,然后电池靠租,虽然比喻不是非常恰当,但是逻辑相同。

可以这么说,目前国内性能最先进的预警机是“空警-500”,它的平台就是“运-9”,这就足以说明“运-9”的性能也不差。

其实纵观整个“运-8”家族的发展史,从1974年首飞至今正好50年,一年不多一年不少,虽然坎坷不断,但是性能越来越先进,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海空力量的重要部分,可是我很纳闷一点,为什么很少受到大家的关注呢?就连军迷也很少提到。

要么是只提到“空警-500”和“高新”系列,要么是只提到大型运输机“运-20”,就连美国的“C-130”都比它更受关注。

在我看来并不难找原因,一是运输机不符合军迷追求凶猛的心理需求,不像导弹、“歼-20”、“轰-6”、“055”和“052D”那样带劲,二是也没有“运-20”那样庞大,毕竟它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220吨,而“运-8”却只有61吨,外形也能看得出来,最少瘦了两圈,那当然无法激起军迷的欲望了。

然而,我真得为“运-8”系列说一句,这50年走来真的不容易,它为我国的国防撑起了一片天,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想,如果没有当初陕飞的坚持,没有国家的机遇,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的“空警-500”和“高新”系列。

这就像我们个人一样,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关键是坚持,而且必须要坚持,才有可能克服困难,一旦向困难屈服,那就有可能永远站不起来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

欢迎友善讨论、点赞、讨论、收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