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张闾琳收到了来自中国航天局的邀请,这个消息让他激动不已,他迫不及待地与妻子分享这份喜悦:“太好了,我们终于有机会回去了。”
不久后,张闾琳夫妇就踏上了归乡之旅。就在他们还沉浸在对往昔岁月的追思与对故乡变迁的感慨之中,一位工作人员找到张闾琳并递给他一张2000万的支票,还请他务必要收下。
为什么会给张闾琳如此巨款?究竟发生了什么?
张学良接手张作霖的“商业帝国”
早年,张作霖还未成为“东北王”之前,就在黑山买下了一家每天都能生产几十吨煤炭的煤矿,这让张作霖积累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随着局势的发展,张作霖的野心与实力都在不断膨胀,他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东北一隅,张家的产业版图开始逐步向华北地区拓展延伸。
没过多久,张作霖又看上了一家颇有规模的纺织厂。由于机器日夜不停,出产的各种布料品质优良,销路甚广,为张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让张作霖在华北地区站稳了脚。
然而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生了转变,张作霖在这场战争中遭遇了失败。无奈,他只得将天津纺织公司的资产抽回东北,以保存实力。回到沈阳后,他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思索良久,决定用这笔撤回的资产在沈阳建造一家新的纺织厂。
自那以后,张作霖凭借着独到的商业眼光和果敢的决策力,持续在东北这片土地上拓展商业版图。当张作霖成了“东北王”之后,也没有沉醉于权力的光环之中,而是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东北的建设与发展上。
张学良对于家业的多少不是很了解,但他知道的是张作霖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节俭到让他觉得那是“抠门”。
张作霖的日常饮食简单朴素,即便是家里来了客人,饭菜也只是稍微丰盛一点,但也绝无奢华之象。有时候张学良想要开个小灶,张作霖都会大声呵斥道:“现在日子好了点就不知道俭省了?”
张学良吓得低着头,小声嘟囔道:“我就是偶尔想吃点好的,又不是天天这样。”张作霖听了更加生气:“偶尔也不行!咱们不能忘了本,这一分一毫的钱财都来之不易,得花在刀刃上!”
1929年,张作霖不幸遇难。张学良听闻噩耗,脑袋“嗡”的一声,整个人都懵了,他还未从失去父亲的悲痛中缓过神来,就坐上了父亲曾经掌控的权力高位。
起初,张学良只知道父亲留下的那支英勇善战的东北军,是守护东北这片土地的重要力量。然而,当他开始深入了解父亲留下的家底时,不禁被深深震撼了,他发现父亲竟然创建了一个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
房产和土地得到妥善处理
1930年,张闾琳在天津出生。张学良和赵一荻望着襁褓中的儿子,眼中满是温柔与宠溺,他们给予他满满的爱与关怀,让他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在张闾琳7岁那年,张学良被软禁。消息传来,赵一荻心急如焚,整日以泪洗面。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后,赵一荻做出了一个决定——陪伴被软禁的张学良。
1939年,年仅9岁的张闾琳被送往美国,寄养在张作霖旧部的一对夫妇家中:“孩子,从现在起,你不能再说中文,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美国孩子,这样才能不被人发现你的身份,才能保护好自己。”
张闾琳虽然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还是点了点头。此后,在日常生活中,每当张闾琳不小心蹦出一个中文词汇,夫妇俩都会立刻紧张起来,轻声提醒他:“用英文说,孩子。”
抗战的硝烟渐渐散去,国民党忙着接收被日本人强占的中国领土。在这种局面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情况——张学良的房产和土地无人接收。
张学良此时虽仍处于软禁之中,但他对自己名下的这些产业也有所牵挂。宋子文得知此事后,凭借着自己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和与各方的关系,与蒋介石进行了多次交涉,对张学良的财产状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蒋介石才答应将它们还给张学良。
张学良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提起笔给大姐张首芳写了一封信:
“大姐,财产有多少,在什么地方,我不是很清楚,这些大多都是爸爸留下来的,我自己买的房子、地和股票,大多也是帮朋友买的,说来惭愧,如今仔细想来,咸阳城外有一块地是我私人的,陕西还有几处房地产……
这些产业,承载着我们家族的过往,如今历经波折,能归还于我,实在是感慨万千,我虽身不由己,但也希望这些产业能够得到妥善的安置,不辜负父亲的心血。”
解放战争时期,整个国家陷入动荡与变革之中,清查张学良财产的事宜也无奈地被搁置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人们开始着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张学良的那些财产由人民政府统一管理调配,人民政府怀着为人民谋福祉、传承历史文化的初心,充分利用张学良的房产资源,精心建设起了图书馆、博物馆和纪念馆。
中央委托当地政府付给张家巨款
1993年,张闾琳怀着激动与期待应邀请来参加航天座谈会。当他的双脚踏上这片土地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这是父亲张学良无数次在他耳边念叨过的故土,如今他终于亲身踏上了这片土地。
在会议间隙,他迫不及待地前往天安门,他缓缓地拿出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接着,他又来到了蜿蜒起伏的长城,一步一步攀登着古老的砖石,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心中满是对先辈们智慧和坚韧的敬仰。
然而这次回乡之旅却带着些许遗憾,当他提出想去东北老家,到爷爷张作霖的墓前上香时,却因种种复杂的身份问题未能如愿。
1994年,张闾琳又一次收到了来自祖国的诚挚邀请,当他的脚步踏入东北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时,心中五味杂陈。当回到父亲的故居时,他对妻子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这里还能被保存得如此完好,就好像父亲还在这里一样……”
这时,一名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伸出双手将一个信封递向张闾琳,轻声说道:“张闾琳先生,这是给您的,请您过目。”张闾琳有些疑惑地接过信封,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张数额巨大的支票。张闾琳十分震惊,当即说:“这……这笔钱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给我 2000 万?”
工作人员不慌不忙地解释道:
“这笔钱是中央对张学良将军的补偿,多年前,由于一些建设项目使用了张家的土地,中央一直记挂着这件事,这笔钱很早就准备好了。专款专用,就是为了给张家一个交代,只是因为一直未能联系到张家后人,所以才等到了今天,这也是国家对张学良将军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一种认可和尊重,希望您能够理解并收下。”
张闾琳听着工作人员的解释,回应道:“这不是一件小事,我需要和长辈们商量一下。”
经过商议,他们决定拒绝了政府的好意:
“我们希望能将这一笔资金捐献出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也算是我们张家为国家和社会尽的一点绵薄之力,还有啊,对我们来说只要东北三省还是中国的就够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停留,张闾琳告别了故乡的土地,带着满满的回忆和一叠厚厚的照片,踏上了回美国的旅程。回到家中,张闾琳赶忙走到父亲身边,坐下后便开始分享这次大陆之行的点点滴滴,边说边将照片递到父亲手中。
张学良指着照片,兴奋地对张闾琳说:“闾琳,你看这大青楼,还有院子里的那些花花草草,这么多年过去了,几乎一点都没变啊!” 张闾琳笑着回答:“是啊,爸爸,我去看的时候也觉得特别亲切。”
2001年,张学良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虽然他没有机会回国,但是张闾琳代替张学良去见了自己的亲人朋友,也算是完成了他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