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砸门抄家,一中国老人用日语开骂,鬼子吓得说:对不起这就走

笔下流年情未淡 2025-03-14 21:47:35

今天要介绍的历史人物,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举两个例子。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之后,日寇烧杀掳掠,结果有几名日本兵,抄了一位中国老人的家。这老人用日语破口大骂,吓得那日本兵道歉离开,又派遣高级军官,来到这老人家里道歉。

日本人常常送礼物给这位中国老人,而这中国老人宁愿饿肚子,也要把礼物丢到门外。到了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时期,毛泽东对那所谓的中印边界“麦克马洪线”非常头痛,因为查无可查,因为缺少相关记载,于是请来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这位老人往那里一坐,各种历史文献资料脱口而出,给出了中印边境线的历史铁证!为解决中印边界纠纷,提供了各种法理和历史依据,被誉为一言定边境!这位老人是谁?一代宗师陈寅恪!属于是大师当中的大师,站在学问金字塔顶尖的男人。

很多外国人如果碰到不懂的学术问题,,都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亲自来找陈寅恪请教,而陈寅恪随便几句话,便展露出自己深厚的学识,为外国人解答外国文化。一切的一切,要从1890年7月3日说起,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关于他的名字,圈外人读成是陈寅恪(ke)圈内人尤其是清华大学的人,会将其读成陈寅恪(que)第四声。

陈家是个大家族,陈寅恪的祖父叫陈宝珍,在晚清时期非常著名,担任过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同样也是朝廷大员。陈三立在教育儿子这方面非常独到,例如请来国学大师,教孩子陈寅恪学习四书五经、天文地理、算学数学的时候,就对老师说:“我们家有两条原则,第一,不准打骂,第二,不背死书,求理解。”陈寅恪年龄很小的时候,就深得大臣张之洞的欣赏,给予了很多很高的评价,将其称之为天才和神童。陈寅恪本人呢,他也非常爱读书,那个时候啊,他们家已经迁居到了南京,开办了一个思益学堂,家里的孩子都来这里读书。别的孩子巴不得下课呢,而陈寅恪呢则是无书不欢,如果手里的书,今天一口气看不完,那他就带回到家里。

陈寅恪会在蚊帐当中,偷偷点一盏小油灯,非要把书看完不可,这样久而久之呢,要知道那个油灯有一种油烟,对这个眼睛伤害非常大。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我们都知道戊戌六君子,大多数都是湖南人,他们的总后台,其实就是陈家。晚清政府对陈家呢,倒也没有下死手,只是下了个“永不录用”的结论,也就是说留着命继续观察,以后老实点别再搞维新。1902年,12岁的陈寅恪作为公费留学生,去往日本读书,和鲁迅住在同一个屋里。陈寅格自己为人低调,但是在鲁迅等等民国大师的日记里,都对陈寅恪非常推崇,都说自己在学问方面,远远不及陈寅恪一半。在民国的学问家当中,在文人相轻的历史传统当中,陈寅恪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可见其学识渊博。陈寅恪因为脚气复发,所以就回到了上海的复旦公学读书,他的同学是大人物,例如林伯渠、例如谭延闿。

所谓复旦公学,意思就是复兴震旦,因为我们第一所现代化学院就是震旦公学,却被法国人抢走,改成了他们在中国的教会大学。无奈之下,震旦师生离开自己心血建造的学校,重新组建复旦公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从法国人手里抢回来(笔者也希望有朝一日,咱们的复旦大学,能够改回震旦大学)陈寅恪因为成绩优秀,再加上同学都是未来的牛人,所以即使他想低调,那也不可能。民国初创那些年,陈寅恪做过第一代云南王蔡锷的秘书,和湖南督军谭延恺一起共过事。然而,陈寅恪做官郁郁寡欢,和官场真就是格格不入,自己也就成了官场的异类,别人去闹革命,而他在革命当中做学问。家里人一看这情况,得嘞,回来吧别做官了,继续上学去吧。陈家人脉那么广,想让陈寅恪发达,那自然是很容易的,单单是当年戊戌变法留下来的元老,随便拉陈寅恪一把,便可获得几辈子都吃不完的资产。陈寅恪继续闷头搞学问,各种各样的学科都有涉足,轻轻松松就考上了欧洲官派留学生,先去了德国的柏林大学,后去了瑞士的苏黎世大学,巴黎高等政治学院等等等等……又去了美国的哈佛大学,学习了世界上很多种古文,逐渐成了世界学问界的一代宗师。

举例来说,研究欧洲文化的专家,如果碰到了不懂的难题,就会去找中国人陈寅恪,陈寅恪往那里一坐侃侃而谈,很少有什么问题能够难住他。年轻时的陈寅恪,即使不算那些晦涩玄奥的古文,就已经学会了五个国家的外语!属于是顶尖学霸当中的学霸,他对外国文化都研究这么深,对中国古文化的研究,那就更厉害了。陈寅恪非常低调,他不喜欢显摆,只喜欢看书,但是偶尔一露峥嵘吧,像季羡林这些大师,对陈寅恪无比崇拜。尤其是涉及到历史、数学、经济……这些方面的时候,季羡林对陈寅恪,那真是佩服到五体投地!而陈寅恪为什么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呢?原因很简单,他懒得去拿,以至于很多学生都成了博士,老师陈寅恪却没有博士头衔。陈寅恪说:“博士并不难,但我一想要在两三年内,就搞这么一个专题,我就被它拘束住,就没时间学其他的了,我就觉得挺不值得……”在国外留学期间,陈寅恪的生活并不奢侈,甚至可以说成很艰苦,当时在欧洲的时候,最爱吃的就是炒腰花。结果回到国内,那些民国大师,邀请陈寅恪来指点学问,就端出来一份炒腰花。可陈寅恪一筷子都没有动,于是同学就问了,在柏林的时候你不顿顿都抢着吃这个吗?今天你怎么一口不动?陈寅恪笑着说,那时候腰花便宜。

陈寅恪在欧洲的同学,个个都了不得,傅斯年、金岳霖、徐志摩等等等……1925年的时候,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大家自然会提名陈寅恪,所以他就去了清华教书,后来桃李满天下。刚去清华的时候,那年陈寅恪36岁,没过多久就被誉为清华四大导师,成为民国时期的一段佳话。陈寅恪讲课的时候,原本都是学生来听,结果没过多久,老师也都来听。要知道这些学生和老师,都是当时顶尖的人才,但是他们在学问方面,都非常的推崇陈寅恪。陈寅恪低调到什么程度呢?当时大师的标配,是穿西装打领带,皮鞋擦得锃亮,手里拎着所谓的手杖。可是陈寅恪看上去,一点都不像留洋回来的,什么西装革履、眼镜、手杖、西装、领带……从来没有穿过,而是穿着一身长袍,天冷之后会带着一顶皮帽子。上课的时候,陈寅恪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薄薄几页资料,面对那些心高气傲的清华学子和老师,陈寅恪看似貌不惊人,气场却力压全校。什么是顶尖大学问家?什么是一代宗师?这句话放在陈寅恪的身上,那再合适不过了。陈寅恪上课几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1929年的时候,清华园当中的三大导师,死得死走的走……只剩下他陈寅恪。在这种情况下,陈寅恪留守清华,不得不担负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等等学科的导师。大家都要求陈寅恪来上课,再说了别的导师也讲不成。在清华园当中,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因为陈寅恪名气大,所以也就被称之为全中国最博学的人。当时有一批日本学者,在研究相关课题的时候,研究多年却一直找不到答案,遍访世界名校,遍访世界名家。最后呢,柏林大学的教授就说,你们去问问一个中国人吧。于是乎,这些日本顶尖学者写了一封信给了陈寅恪,没过多久就收到了回信,当他们打开一看,嚯,所有的难题,被人家陈寅恪几句话解决。自从九一八之后,日本就已经开始流传出、要“占领”大东亚的说法,于是乎这些日本顶尖学者,就写信邀请陈寅恪,来日本这边教书,躲避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战火。陈寅恪对于那封信,直接扔进了垃圾桶,他才不会去日本呢。当时学校里好多人都奇怪,问陈寅恪你为何有这么高的学问?会了那么多的语言?你是怎么学的?有什么方法?

陈寅恪的回答非常简单,那就是一个字“诚”,意思就是学习的时候贵在诚心,因为学问学到了是自己的。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过了大概二十多天,日本人就进了清华园。老父亲陈三立,当时已经85岁的年纪,国难当头心火上升,在梦中狂喊杀日本杀日本,最后绝食5日而去世。陈寅恪根据传统,守孝四十九天,也因为悲伤过度,国仇家恨的情况下,导致右眼视网膜脱落,身体健康状况日渐下降。医生自然建议陈寅恪留在北平治病,但是陈寅恪说:“我宁可瞎,我也要去南方,绝不待在日本人的地方。”陈寅恪开始了他的逃难之路,一路去了好多地方,以至于数不清的珍贵手稿丢失,成了学术界极大的遗憾。尤其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即使陈寅恪晚年通过回忆,恢复了其中一小部分,也成了我们现代人,研究魏晋南北朝最珍贵的史料,笔者写到这里,忍不住一声叹息……受人邀请,陈寅恪去了香港大学当老师,谁知没过多久,香港就沦陷了……虽然说日本政府,对侵华日军说过多次,如果见了陈寅恪,一定要以礼相待,但是在那个时候,普通的日本士兵,哪里分得清谁是陈寅恪呢?1941年12月,日寇侵略香港。

原本有飞机,专门来接走陈寅恪、陈济棠等等大人物。可是民国第一纨绔子弟孔令伟,养了一群德国狗,飞机只有一架,狗却有很多条。怎么办呢?孔令伟拿着枪,就把这些人给赶下飞机,随后强行命令飞行员起飞,带着私人马桶、私人门板、宠物狗、仆人侍卫离开……蒋介石在重庆刚刚吹完牛皮,说派飞机去香港,把重要人物都给接了回来,所以记者都等着飞机降落。尴尬的是,飞机降落之后,孔令伟牵着狗下了舷梯。陈寅恪滞留香港,自然面对日寇的种种暴行,他正在客厅里喝茶看书呢,就听到外面有人砸门。陈寅恪没有逃跑,而是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当鬼子端着枪冲进客厅之后,他依旧是气定神闲。这些鬼子看到这一幕,双眼中透露出疑惑,为何这中国人不逃走呢?哪里来的勇气?日本人自然询问,你是什么人?待在这里是不是间谍?我们要搜查之类的话。紧接着,陈寅恪放下茶杯,以一口流利的日语,尤其是他那纯真的东京腔,痛骂眼前的日本士兵。骂得那叫一个狗血喷头,陈寅恪心中对日本人的恨,在这一刻爆发了,以至于骂得那些日本兵直接傻眼。陈寅恪是一心求死,可谁知屋里的日本兵却被吓怕了,弯腰鞠躬说:“对不起,我们这就走。”

这些日本兵回去之后自然报告长官,当时的日军大队长,上大学的时候就听说过陈寅恪,一直将其当作偶像。偶像被抄家,这还得了?于是这日本大队长层层上报,日本军队的高层得知这件事之后,才意识到坏菜了。日本军队立刻派遣高官,前去拜访陈寅恪,他们在进门之前,先派人修好那些被砸坏的大门,做到以礼相待。见面之后,自然要先“诚挚”道歉,说些冠冕堂皇的话,他们随后邀请陈寅恪,去那所谓的“东方文学院”当老师。陈寅恪肯定拒绝,因为去了之后,就等于是汉奸。日本人并没有放弃邀请,屡次登门拜访,想要利用陈寅恪在世界学术圈的影响力。当时的香港,物资极为匮乏,但是因为有日本人所谓的“关照”,所以那些日本宪兵,总是送面粉鸡蛋和罐头,以及珍贵的鲜肉。陈寅恪坚决不收,所以就在居民眼里出现了很奇怪的情景,日本一直送白面和罐头,陈寅恪就派人呢,一直往外扔……在这种情况下,陈寅恪自然不能留在香港,时间久了之后,万一日本人使用强硬手段,他是慷慨赴死呢?还是当汉奸呢?显然两个选择都不好。

所以无奈之下,陈寅恪将家人留在香港,而他自己只身去了昆明的西南联大,去昆明那边的大学当老师。在联大这边,也有很多狂人,例如北大的刘文典(也在清华待过),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经常说咱们这个学校里,除了陈寅恪之外,他应该拿400块我拿40,有的人4块钱都多余!(关于刘文典所说的“有的人”在骂谁?笔者就不多说了,害怕招来北大学生的不满)刘文典这样说:“陈先生的学问,是三百年来第一人!”刘文典伸出五根手指头,说三百年来,大拇指是陈先生,又说小拇指是自己……总之这人狂到没边儿。如果有北大和清华的学生看到这里,可千万别骂笔者,因为刘文典的确是狂士。到了1944年的时候,陈寅恪视力越来越差,另外一只眼球做手术的时候,结果因为手术失败,两只眼睛都几乎失明,也就告别了他最爱的书本。新中国成立之后呢,陈演恪因为身体原因,所以没能去成台湾。我们的邻国印度,在那时候很不安分,想要围绕着地缘政治,和我们中国一决高下。

印度既然铁了心的,要跟中国搞“领土争端”所以伪造了大量的神话传出,把自古以来这四个字,用在了咱们中国身上。谈及自古以来,咱们中国人肯定不惧,于是各种自古以来的典籍文献,都给翻了出来,印度人自然败下阵。可是印度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们拿出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又到咱中国人这边挑衅。后来的事情,估计咱们中国人都知道,那就是中印自卫反击战,印度人被打得一溃千里,首都新德里差点丢掉。

1962年,印度的尼赫鲁,招来了一群所谓的印度学者,开始罗列各种所谓的“证据”对中印边界地区的领土,声张他们所谓的主权。印度人来势汹汹,中国人自然不甘示弱,不过关于那麦克马洪线,我们这边大量的资料丢失。军事上,我们中国解放军大获全胜,可是在这学术上,尤其是跟麦克马洪线相关的事情,咱们这边却面临着印度人的“学术侵略”。关键是,印度人修改了大量的史料,拿出来当作所谓的“铁证”放在了中印两国的谈判桌上。这时候中国方面遇到了难题,而我们的领袖毛泽东,也就想起了一代宗师陈寅恪……于是就说:“你们去找陈寅恪。”陈寅恪早就双目失明,在这时候披挂上阵,将麦克马洪线前前后后的历史经过,事无巨细说了一遍。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陈寅恪将各种古代图志典籍、清朝、印度、英国各种来往的信函,一字一句都给讲了出来。等到陈寅恪说完之后,现场掌声雷动,负责记录的文员,手腕都在颤抖,因为从来没有见过、学问如此之高的老先生。再有就是,战争既然打了,那这场战争叫什么呢?我们后人当然知道,1962年中印战争,我们称之为对印自卫反击战,其中有两个字非常重要,那就是“自卫”而且从这之后,我们又把别的战争,称之为自卫反击。这两个字,就是陈寅恪指出来的。除此之外,关于“库页岛”的归属问题,有需要请陈寅恪出马,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中苏关系出现恶化。在学术层面,在法理层面,陈寅恪出马之后,证明了库页岛属于中国。我们常说国宝老人,陈寅恪绝对能称得上国宝,他能够一语定边境,即使双目失明,也能把自己看过的书倒背如流。可话又说回来,陈寅恪太低调,再加上逆来顺受……所以到了特殊年代,陈寅恪自然遭遇了浪潮的冲击。

年轻的小伙子们,不让陈寅恪睡觉,而且当成了首先针对的对象。各种扩音器,放在了陈寅恪的门口,大声播放各种时代内容。后来感觉这样效果不好,所以就把两个大扩音器,捆在了陈寅格的床腿上,日夜播放不停。他们想要用箩筐,想要把年迈的陈寅恪带走,幸亏以前清华的学生站了出来,代替老师受过。后来见了亲戚,陈演恪老人家嘴上没有说啥,但眼角却滴出了泪水……1969年10月,一代宗师陈寅恪去世了,而他的夫人唐筼,没过多久也离开了这个世界。骨灰只能暂时存放在火葬场,后来又暂时存放在银河公墓,老家自然不愿意接收俩人的遗骨。2003年的时候,一代宗师陈寅恪,和夫人唐筼的骨灰,合葬在了江西庐山植物园。陈寅恪墓的旁边,有一块大石头,著名的画家黄永玉先生,写下了墓志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代国学大师陈演恪,在去世二十四年之后,算是入土为安。

关于这位老人的一生,透着时代的波澜壮阔,陈寅格出生在晚清,成名于民国,在学术界尤其是在教育界享有盛名。陈寅恪出生在富贵人家,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我们很难猜出,陈演恪的脑海当中,那渊博的学问到底有多少?随着陈寅恪人生的落幕,一代宗师离开了我们,而他留下来的文稿,自然就成了学术界的珍宝。#陈寅恪#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