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现原版吴三桂反叛檄文,揭开降清原因:难怪清廷要抹黑他

羊村智慧谷 2024-12-23 19:47:07

吴三桂的兵谏在日本流出,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吴三桂曾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将领,他的背叛和投降让人唏嘘不已。

历史上,他被视为清朝的“叛徒”,但这段新发现的历史资料却让我们看到他更为无耻的一面。

吴三桂兵谏的真实性

关于吴三桂的兵谏,学者的看法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一部分学者认为,吴三桂的兵谏行为真实可信,认为他是出于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感而采取的行动。

然而,另一部分学者则对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指出吴三桂的动机可能只是为了推卸责任,甚至可能是为了个人利益。

有些学者对这份在日本发现的兵谏表示认同,他们觉得这份文件的行文风格和吴三桂当时所处的困境不谋而合。

大家都知道,历史往往是胜利者来书写的,而吴三桂在这场历史长卷中,被描绘成了“寇”。

这种一边倒的叙述,可能让我们对吴三桂的真实意图有所误解。

这份兵谏如果是真的,那吴三桂的形象可能就得重新审视了。

毕竟,这兵谏可不是小事,它关系到一个人的历史评价,关系到后人怎么看待这位历史人物。

但要是这兵谏是假的,那吴三桂的形象可能就更加复杂了。

说起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他带领一帮农民兄弟,一路攻城掠地,最终竟然打进了北京城。

那时候,崇祯帝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选择以死明志,自缢于煤山。

而吴三桂这位明朝最后的将领,他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坚守山海关,成为大明王朝最后的门面。

你看,李自成的军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声势浩大,而清军那边,就像只饿狼一样,盯着中原这块大肉。

明朝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清军的铁蹄又在边境上踏得尘土飞扬。

吴三桂夹在中间,既担心明朝的老窝不保,又害怕清军的大刀片子。

这种时候,谁心里不打鼓啊?

提起吴三桂,咱们老百姓的嘴里总是少不了那句“一时芳华”。

他的一生,可谓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绑在了一起。就像庄稼汉和土地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根据最近发现的《反清讯息》可让人大跌眼镜,原来吴三桂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他心里头其实还是向着大明的。

这份《反清讯息》里头写得清清楚楚,吴三桂的算盘是想借清军的力量,先把李自成那帮人给灭了,然后再守住大明的江山社稷。

你看,这事儿一出来,是不是感觉吴三桂的形象一下子立体起来了?

吴三桂到底是忠诚的明朝将军 还是狡诈的清朝叛徒

有学者指出,吴三桂面对清军大军压境时,真的是退无可退,情势逼人。

他在那种情况下,他的选择似乎变得异常艰难。眼看着清军如潮水般涌来,吴三桂心里明白,继续抵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吴三桂加入清军,虽然被许多人视为背叛,他的选择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保。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管过程如何曲折,结局已经写在了史书里。

清军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攻进了北京城,大明朝就这么没了,清朝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

吴三桂呢,他摇身一变,成了清朝的平西王,手里握着数十万大军,驻扎云南。

清朝政府对汉族官员的态度,总是带着几分戒心。他们总觉得汉族将领心里有小九九,所以总是想方设法限制他们的权力。

吴三桂,作为汉族将领中的佼佼者,也没能逃过这种待遇。

他虽然为清朝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但清朝政府对他始终是半信半疑。

在封建时期,朝代更迭就像是换衣服一样频繁,汉朝和唐朝,那可是辉煌的时代,即便如此,他们也不过是风光了百年左右。

看着这历史长河,明朝的表现就显得相当不错了,延续了两百多年,真心不容易。明朝在位期间,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百姓的生活也算过得去,虽然中间也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整体来说,能撑过两百年,已经是个不小的成就。

吴三桂投降清朝后,心里那个憋屈劲儿,咱们都能想象得到。

但话说回来,他也不是完全没给自己找台阶下。

他老是跟人说,自己是崇祯帝自缢之后,看大势已去,才不得不投降的。

吴三桂投降后,他还想着法儿向清朝表忠心。

现在看来,他当初可能真是有点天真了。本以为帮了清朝,自己能稳坐钓鱼台,谁知道,清朝一稳定下来,就开始清理所谓的“明朝余孽”。

清军向南方进军的步伐如同滚滚洪流,一旦遇到抵抗,便毫不留情下令屠城。

尤其是在攻入扬州后,清军展开了为期十天的疯狂屠杀,造成了整整80万人丧命。

更让人震惊的是,有记载的屠城次数超过20起,粗略估计,竟有五千万人在这场战争中被清军屠杀。

清军一进四川,那场面真是惨不忍睹,300万汉族同胞就这么没了,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心里发颤。

从这事儿就能看出,清廷对汉人的态度可不怎么样,心狠手辣的。

你想啊,连普通百姓都下得去这样的狠手,更何况是吴三桂这种手里攥着数十万兵权的汉人将领呢?他心里能不打鼓吗?

吴三桂心里清楚得很,自己是个汉人,在清廷眼里,始终是个外人。

他知道,清廷不可能让他舒舒服服地过日子。

所以,他私下里就找上了尚可喜和耿精忠,他们俩也是汉族人,被清廷封为平南王和靖南王。

这三位王,虽然表面上对清廷毕恭毕敬,但私下里却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1663年,清廷这招先下手为强,玩得真是漂亮。

他们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收了吴三桂的将军印信,这就像是把吴三桂的“尚方宝剑”给缴了,让他没了直接指挥军队的权力。

接着,清廷又把吴三桂的亲信调得远远的,这招更狠,直接削弱了吴三桂的势力。

清廷对吴三桂的司法权一收再收,慢慢把他架空,让他没了自主权。

吴三桂心里那个憋屈啊,但表面上还得装得若无其事。

可他也不是吃素的,心里早就开始盘算着怎么反击。

1673年,康熙皇帝同意了老将尚可喜的请求,让他回辽东养老,这一决定可谓是个大新闻。为了让尚可喜安心,清廷还撤掉了他的藩王身份。

面对这样的安排,尚可喜虽然心里不甘,但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毕竟在那个时代,皇命如山,谁敢违抗呢?

而与此同时,吴三桂的动作却开始频频引人注目。

他在云南杀了巡抚朱国治,这一举动可谓是点燃了反清复明的导火索,正式开启了他的反抗之路。

兵谏背后的价值

吴三桂对兵谏这事儿也是门儿清。他知道,一篇好的兵谏,有时候比千军万马还管用。

所以,他也激情澎湃地写了一篇,希望能借此扭转乾坤。可吴三桂最终还是败了,他的兵谏被清廷收缴。

国内是把吴三桂的檄文收缴得一干二净,可谁能想到,居然流传到日本,还被人家当成宝贝给收藏起来。

在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份特别的文本,叫做《华夷变态》,是专门向德川幕府汇报国际上的报告,其中就记录了清军入关时的种种屠城暴行,还有满人如何迫害汉人的详细描述。

吴三桂的檄文中,毫不留情地列举了清廷对汉人的各种迫害事件,彻底撕破了满清的面具。

檄文里提到的那些惨痛经历,让人看了心里都发凉,清廷的残暴行径暴露无遗。

历史这东西,往往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咱们常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清廷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自然得把吴三桂和明朝丑化得越黑越好。

即使清朝撰写的《明史》,不少历史学家也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这本书的可信度不高。

因为在这本书里,清廷的立场太明显了,很多事情都是经过他们加工和修饰,难免会失去客观性。

明朝是汉人最后的辉煌时刻,可惜到了末期,朝廷里头那些人啊,昏庸得可以,简直就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要是崇祯帝那时候能振作起来,励精图治,说不定就不会重用吴三桂这种左右逢源、两面三刀的人了。

但历史这东西,它不给你“如果”的机会,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没有重来一次的可能。

崇祯帝和吴三桂,这对君臣,在历史的长河里,注定是要被后人指指点点,甚至被羞辱、被辱骂的。

但说这些都晚了,历史已经定格,崇祯帝和吴三桂的名字,只能在史书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

三藩之乱期间琉球王国的外交抉择——以《华夷变态》的记载为中心——陈波.《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 2016 (02)

对马倭书与朝鲜传闻——朝鲜与日本围绕三藩之乱的情报交涉——陈波·《国家航海》2015.0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