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上海人艺后台,44岁的魏宗万正给道具箱贴标签,忽然接到人生首个电影邀约。这个曾被亲哥扫地出门的龙套演员不会想到,十年后会有导演跪求他出演——而此刻他更牵挂的,是家中等着他做饭的房东女儿和两个继女。从石库门弃儿到国家一级演员,这位影坛常青树用半世纪书写着现实版“上海屋檐下”的传奇。
1938年上海弄堂里,魏家幺儿因痴迷唱戏成了家族异类。当15岁的魏宗万把上戏录取通知书藏在枕下时,父兄的藤条已打断三根。
被扫地出门那夜,他揣着工厂四年攒下的83块钱,住进了周家亭子间。命运的齿轮在此刻转动,房东女儿周惟明不会料到,这个蜷缩在7平米阁楼的少年,将与她共度钻石婚。
在上海人艺跑龙套的十二年间,魏宗万练就了“看戏成角”的绝活。别人午休他默戏,夜半对墙练台词,把《雷雨》周朴园演得让老演员汗颜。
1972年那个雨夜,当离婚归家的周惟明抱着女儿啜泣时,34岁的穷演员用一碗阳春面叩开了中年爱情。丈母娘拍板“侬就住亭子间”,这句承诺让他至今未搬离周家老宅。
1989年荣膺国家一级演员时,51岁的魏宗万正在菜场还价。从《湘西剿匪记》到《水浒传》高俅,他演活百态却坚持“三不原则”:不加片酬、不接广告、不赴饭局。
1993年张建亚导演那一跪,跪出了金鸡奖最佳男配,也跪出了“戏疯子”的美誉——为演《三毛从军记》里的老兵油子,他生生减重18斤,在战壕里滚出满身淤青。
如今86岁的魏老仍骑着二八大杠去话剧中心打卡,弄堂口的报亭是他最常光顾的“影视基地”。两个女儿早成家立业,他偏要把积蓄全给孩子们买房,自己乐呵呵守着亭子间。
当年赶他出门的大哥弥留之际,他送去人参鹿茸;父亲坟前,他摆的全是老人家爱吃的城隍庙梨膏糖。问及此生遗憾,老人眯眼笑道:“要是当年《单间浴室》能上春晚就更好了。”
从石库门弃儿到荧幕千面人,魏宗万用大半辈子证明:真正的艺术家不需要豪宅加身。那间月租17块的亭子间里,至今回荡着《天鹅湖》唱片声——那是妻子最爱的旋律,也是他永不谢幕的人生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