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太平军,为何都尽量避免主力决战

历史那些精彩事 2025-02-24 14:22:23

倘若不算赖文光后续所带领的新太平军(也就是新捻军)的情况,单以1864年湘军成功攻克南京作为一个标志性的节点来看,在此之前,太平军和清军之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整整持续了14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那可是把整个大江南北的广袤区域都给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处都有双方交战的身影,战争的烽火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了许多年呢。

太平天国运动前前后后持续了长达14年之久。这时候人们不禁会想啊,到底是因为太平军格外能征善战呢,还是清军的表现实在是太差劲了,才让这场运动持续这么长时间?其实呢,这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哦。不过在这14年的战争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不管是清军也好,还是太平军也罢,双方都在尽量地去避免进行那种主力之间面对面的决战呢。

通常来讲,义军要是希望能够取得胜利的话,那就得和王朝的军队展开主力决战才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只有在野战当中把敌军的有生力量给消灭掉,才有可能进一步去夺取全国的政权。也就是说,主力决战以及在野战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这对于义军取得最终胜利、进而掌控全国政权来说,是极为关键的步骤呢。

在历史的进程当中,对于当时现存的王朝而言,要是碰上了那种规模很大的农民起义的情况,那可怎么办呢?其实,只有采取一种方式才有可能让王朝继续延续下去,那就是得组织起大规模的会战呢。通过这样大规模的会战,去把那些起义农民队伍当中的精锐部队给彻底消灭掉,只有做到了这一点,这个王朝才能够有希望继续维持它的统治,让国祚得以延续下去。

在明朝时期,发生了李自成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当时农民军居然能够一路杀进燕京,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先后经历了两次郏县之战以及潼关之战,在这几场关键战役当中,他们成功地歼灭了孙传庭所率领的“秦军”。正是因为把这支“秦军”给消灭掉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才得以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能够顺利地向燕京进军。

刘邦和项羽这两位人物,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啦,这里就简单说一说哦。先看项羽吧,他在巨鹿之战当中那可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这场战役里,他成功消灭了王离所率领的多达20万的大军呢,而且厉害的是,还迫使章邯带领的另外20万大军也投降了。这两场战绩对于当时的局势影响可太大啦。要是没有项羽取得的这些成果,就拿刘邦来说吧,他恐怕连进入咸阳的机会都不会有哦。说不定在到达武关的时候,就会被秦军给消灭掉啦,可见项羽在当时的局势发展中起到了多么关键的作用。

我们知道啊,在战争当中呢,要是想快速地结束战斗,并且最终夺取胜利,往往得通过大规模的会战,把对手的有生力量给消灭掉才行。然而呢,在太平天国运动那个时期,情况却有点特别哦。不管是清军这边呢,还是太平军那一方,双方都不怎么愿意去进行主力之间的决战呢,都尽量在回避这种大规模的正面交锋哦。

在1851年的时候,金田起义正式爆发了,这一事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随后呢,清军就迅速做出了反应,大批人马进入了广西地区,目的就是要对起义军展开围剿行动。当时清军方面可是调集了诸多将领所率领的各路兵马前往广西,像赛尚阿、向荣、余万清、秦定三等等,这些将领分别带着自己的队伍纷纷抵达广西。据统计,彼时广西地区清军所能动用的机动兵力大概有6万人之多呢。而与之相对的太平军这边呢,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太平军里能够投入战斗、具备战斗力的人员数量是比较少的,总共加起来还不足一万人呢。双方在兵力数量上的差距还是较为明显的。

太平军当时面临着兵力不足的情况,在这样的形势下,他们没办法和清军进行大规模的主力交战,只能采取机动作战的策略来应对呢。时间来到1851年9月的时候,太平军成功攻克了永安这座城池。而清军这边呢,随即就对永安城展开了围攻,就此一场攻防大战拉开了帷幕哦。这场攻防战一打可就是持续了整整7个月之久,一直到最后太平军成功从永安城中突围出去,这场攻防较量才算是告一段落啦。

在从永安成功突围之后呢,秦日纲所率领的三千负责断后的部队,还有这些部队将士们的家属,不幸被乌兰泰的军队给消灭掉了。这事儿让杨秀清得知后啊,那可是勃然大怒。于是呢,他立刻组织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行动。就在大峒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把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整整四千清军被全部歼灭了,而且还斩杀了四位总兵呢。要知道,像这样大规模的野战,在清朝军队和太平天国军队双方的交战过程当中,那可是不多见的哦。

太平军一路继续朝着北方进发,之后便对桂林展开了围攻行动,这一围就足足持续了一个月之久。在这长达一个月的围攻期间呢,太平军那可是积极地对桂林城展开各种攻势,一心想要拿下这座城池。而当时负责应对太平军的赛尚阿呢,他却选择躲到了阳朔这个地方,完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哦。再看看那些清军吧,他们压根就没有去攻打太平军的侧后方,就好像是一群在旁边围观、事不关己的吃瓜群众似的,只是在一旁看着,啥实际行动都没有采取呢。

在围攻桂林未能取得成功之后,太平军便开始筹划进入湖南事宜。然而,在进军湖南的半路上,太平军选择了对全州发起攻打。这一场战斗持续了整整11天之久,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向荣所率领的清军在这期间竟然一直没有前来救援全州。就这样,清军眼睁睁地看着太平军最终成功攻破了全州城。

太平军在进入湖南之后,旋即对长沙展开了围攻行动。彼时,清军方面呢,采取了一边奋力抵抗太平军进攻,一边紧急调遣兵力前来支援的应对策略。就这样,双方僵持了下来,这一围便足足持续了八十多天的时间。然而,尽管太平军持续发起攻势,但终究未能成功攻破长沙城,顺利进入城内。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平军经过考量,决定改变作战计划,于是选择从长沙城外撤兵,之后便转而去了湖北,对武昌发起了新一轮的攻打作战。

武昌之战的情形呢,和长沙之战是有相似之处的哦。在这场战役里,同样是太平军展开了对武昌城的攻打行动,而清军呢,则是负责前来增援武昌城这边。不过呢,这两场战役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哦。这武昌之战,太平军可是成功地攻克下了武昌城呢,而且在攻克之后,还在武昌城停留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哦。在这停留的一个月期间,有个情况挺值得一说的,那就是向荣所率领的清军主力其实就在武昌城的城外驻扎着,但是呢,双方却并没有发生战斗的情况,就这么相安无事地度过了这一个月呢。

在1853年的年初的时候,太平军开启了东征江南的行动,而向荣所率领的清军呢,就这么一路紧紧地跟随着太平军。时间来到了3月,太平军开始对南京发起攻打。这一场战斗那可是相当激烈,足足持续了21天之久呢。最后,太平军成功攻破了南京城。并且,在拿下南京城之后,太平军乘胜追击,又接连把镇江、扬州这两座城市也给顺利拿下了。

话说太平军成功攻克了南京、镇江、扬州这几座重要的城市,那在这个时候,向荣又在干什么呢?说来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就跟在一旁“吃瓜”呢,完全没有去和当地的守军协同配合着进行作战。等到太平军顺利进入了城里面之后,向荣这才有所行动,他着手组建起了江南大营。与此同时呢,琦善也没闲着,他组建起了江北大营。这两个大营建立起来之后,就开始对南京、镇江、扬州这几个地方进行围困了。

大家知道吗,从1851年太平天国发起金田起义开始,一直到1853年太平军进入南京城,这中间,总共历经了2年2个月的时间呢。在这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啊,多数情况下都是太平军在对各个城池展开进攻行动,而清军呢,却常常是在一旁“观看”,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太平军攻打城池。等到太平军好不容易成功攻入城池之后,这清军反倒又会迅速行动起来,把刚刚被太平军占领的城池给包围起来啦。

要知道,当时清军的主力部队就在附近呢,可他们就是不与太平军展开决战。那有人可能就会问了,既然清军不主动决战,太平军会不会去找清军来一场决战呢?实际上,答案是不会的哦。太平军在这方面和清军的情况差不多呢,双方都有各自的考量,都在想着保存自身的实力,而不是轻易地去挑起一场决战。

要知道,当时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就紧挨着太平军所在之处呢,二者与太平军的最近距离甚至都不到5里地。可以说清军就在跟前,离得特别近。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却并没有直接和这两大营展开决战哦。他们做出了另外的战略选择,那就是进行西征以及北伐,去攻打清军那些防守比较薄弱的地方啦。

在1856年的时候,杨秀清进行了调兵遣将的安排,其目的是要对两大营发起攻击。经过一番战斗呢,两大营确实是被摧毁了,不过这里得说明一下哦,只是将其击溃罢了,并没有达到把它们全部歼灭的程度呢。当时向荣、张国梁以及和春这些清军将领在战败之后就逃走啦,可是太平军在后续针对他们的追击作战当中,并没有能够取得胜利哦。也正因如此呢,清军的主力部队其实并没有遭受特别大的损失,所以在这之后没多久,清军就又重新组建起了两大营啦。

在西征这个方面的情况呢,其实也是这般状况。当时太平军对南昌展开了围攻行动,这一围就足足持续了93天之久。在这期间,太平军那可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去攻打南昌城,试图将其拿下。然而呢,面对前来增援南昌的清军,太平军却并没有与之进行决战。如此一来,形势就渐渐对太平军不利了,最后反倒陷入了清军的反包围之中。在这种困境下,太平军也只能无奈地选择撤兵啦。

在南昌发生的那场战役中,太平军发起的攻坚战并未取得成功,随后便转而进入安徽地区展开征战行动。当时呢,胡以晃和曾天养带领着一万名精锐的士兵去攻打庐州城,而他们所要面对的对手是有着湘军鼻祖之称的江忠源。在这期间,清军方面从各个不同的地方纷纷派遣兵力前来增援,如此一来,在庐州城的内外,清军的兵力加起来已经达到了四万余人之多。

话说胡以晃带领太平军成功攻克了庐州,这一下,清军的江忠源在这场战役中遭遇败亡的结局,随后太平军便顺利进入了庐州城。就在这个时候啊,和春率领着数万的大军就驻扎在庐州城的城外呢。不过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太平军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选择和城外的清军展开决战,反而是径直躲进了庐州城里,如此一来,也就相当于陷入到了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啦。

太平军进行西征的时候,在与八旗、绿营以及湘军作战的过程中,常常能够取得胜利呢。不过呢,在整个西征期间,却始终未曾出现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主力之间的决战哦。这里所说的主力决战,是那种把歼灭敌方有生力量当作主要目标的大规模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而太平军西征过程中并没有这样的大决战情况发生哟。

就拿1855年来说吧,当时发生了九江、湖口大捷这一重要战事,太平军在这场战役里可是大获全胜,一下子就扭转了西征的局势呢。而与之相对的湘军呢,在这场战役中那是惨败收场。按常理来讲,打了这么大一场胜仗,太平军本应该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大战果才对。可实际上呢,他们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是选择继续死死守住九江这块地方,没有再进一步去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还有韦俊这边,他第三次成功夺取了武昌,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但他呢,在夺取武昌之后,也只是守着这座城池而已,并没有利用这个优势去开拓更多的根据地,去进一步扩大太平军的势力版图。

在1856年的时候,天京事变突然爆发了,这一事件给太平军带来了极为沉重的打击,使其元气大伤。而清军呢,瞅准了这个时机,马上转入反攻阶段。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双方作战时所采用的战斗方式基本上没什么大的变动。就拿湘军攻城来说吧,他们凭借着自身在后勤保障方面的优势,常常会使出“围点打援”的战术。什么是“围点打援”呢?就是把某个重要的城池包围起来,以此来吸引太平军的援军,然后在援军赶来的途中对其进行打击。而太平军这边呢,往往因为不愿意轻易撤离所坚守的城池,结果导致粮道被清军给截断了,最后只能被困在城里,很多士兵就这样活活被饿死了。

咱们来聊聊太平天国时期的几场重要战役啊。就说九江之战、安庆之战还有南京之战吧,在这几场战役当中呢,太平军一直处于守城的状态哦。而湘军那边呢,采取的策略很明确,他们压根就不打算去主动寻找太平军的主力部队来一场决战,也不会选择在野外和像陈玉成、李秀成这样的太平军将领所率领的部队进行正面的激烈厮杀。湘军那可是铁了心要围城,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和太平军拼消耗,把太平军给耗在城里,以此来达到他们的作战目的呢。

要说湘军和太平军真正在野外展开大规模决战的情况,其实就只有三河之战这一回。这里得提到李续宾这个人,他可是有着不小的名气呢,号称是湘军当中的第一悍将哦。他手底下掌管着的兵马有8000多人呢。在当时,是在胡林翼的指挥之下,他带领着部队先后夺取了武昌、九江这两座重要的城池,凭借着这些功绩,他在咸丰皇帝那儿可是相当受宠的红人。

李续宾带领湘军连续取得胜利之后,就对湘军自身的实力产生了极度的自信,在他心里,压根就没把太平军当回事儿。随后,李续宾做出了北上攻打庐州的行动,当行至三河镇这个地方的时候,便和太平军的吴定规展开了交战。而在这个时候呢,陈玉成还身处江北地区,正忙着全力攻打江北大营呢。

陈玉成向吴定规交代,要他务必坚守14天的时间,并且十分笃定地表示,自己到时候肯定能够前来增援。在这之后呢,陈玉成先是成功结束了浦口之战。紧接着,他便和李秀成一同朝着目标地点赶来,然后与李续宾形成了正面相对的态势,双方就此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话说当时的情况,李续宾这边呢,一直处于以逸待劳的状态,轻轻松松地养精蓄锐着。可陈玉成军团就完全不一样啦,他们得不停地来回奔波去作战,连一点点休整的时间都没有呢。再看李续宾呢,这人也不知道咋想的,特别盲目自信。本来呢,要是据守着营垒进行抵御,说不定情况还好些,可他偏不,直接就选择在野外和对方来一场决战,要打那种阵地战呢。

三河之战有其独特之处,它和武昌之战、九江之战、安庆之战以及南京之战存在明显差异。后面提到的这些战役,要么是攻坚类型的,要么是防御类型的,然而三河之战却并非如此,它属于那种在广阔阵地上展开的双方进行大规模对决的战役,也就是阵地大决战。

在这一场战役当中,湘军遭遇了极为惨重的失败,竟然落得个全军覆没的结局,而湘军的重要将领李续宾也在这场战役里不幸阵亡了。这次的教训实在是太过惨痛了,就好比给了湘军当头一棒,让他们刻骨铭心。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样沉重的打击,从那之后呢,像曾国藩、胡林翼这些湘军的主帅们,都一致要求湘军必须坚定不移地去执行一种叫做“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这战术具体是怎么个情况呢?就是说,能不跟对方展开那种面对面的决战,那就尽量不去决战。要充分借助自身水师的力量以及在后勤保障方面的优势,和太平军慢慢地耗下去,就好比是用一种稳扎稳打的方式,一点点消磨太平军的实力,以此来争取在这场对峙当中取得最终的胜利呢。

仔细回顾太平军战争持续的那14年时间,我们会发现一个情况,就是像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郏县之战、潼关之战、巨鹿之战这类的战役模式,也就是起义军和官军展开大规模决战的这种情形,在清军和太平军之间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呢。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