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更狠毒?慈禧打算除掉手握重兵的曾国藩,结果手下两江总督被杀

江南明月照历史 2025-02-27 22:34:00

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慈禧太后与曾国藩无疑是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是站在权力巅峰,掌控着大清朝命脉的统治者;另一个则是凭借湘军崛起,手握重兵、权倾一时的权臣。

当这两人的利益发生碰撞,一场惊心动魄的暗中较量便悄然拉开帷幕,而 “刺马案”,则成为了这场权力博弈中最为关键的一幕。

慈禧太后能够登上权力的宝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为咸丰帝诞下了唯一的皇子。此后,她凭借着儿子这一傀儡,逐步将朝中大权揽入怀中,成为了大清朝实际的掌舵人。

而曾国藩的崛起,则与太平天国运动息息相关。在这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中,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异军突起,成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核心力量。

太平天国被灭之日,便是慈禧与曾国藩暗中较量的开端。这其中,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城内的圣库,成为了矛盾的焦点之一。圣库,那是一座汇聚了天京城无数钱财与粮食的巨大宝库。

湘军攻破天京城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迫不及待地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圣库。不仅如此,为了犒劳士兵,曾国荃竟然放纵他们在天京城内肆意烧杀抢掠。这种行为,实在是令人发指。

太平军即便被视为敌人,可终究也是同胞,而无辜的平民百姓更是不应该遭受如此劫难。而曾国藩,对弟弟的所作所为并未加以制止,兄弟二人的行径,实在是让人诟病。

在士兵们的一番折腾后,圣库最终被找到,然而里面的钱财和粮食却所剩无几。这一结果,瞬间引发了民间的诸多传闻。

有人说曾家兄弟私吞了这笔巨额财富,甚至还有人传言,曾家兄弟妄图依靠这笔钱财 “黄袍加身”,登上皇位。从常理推断,曾家兄弟在多年征战中,确实有可能将圣库中的财物据为己有。

毕竟,历经漫长的战争岁月,捞取一些财物犒劳自己,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即便用不完,留给子孙后代也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曾家兄弟在给慈禧太后的奏报中,却坚决否认了贪污宝藏一事。令人意外的是,一向手段狠辣的慈禧,此次竟没有对此事深究。这背后,其实有着诸多考量。

一方面,曾家兄弟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全国上下都拥有极高的威望,即便真的贪污了宝藏,其功劳或许也能与之相抵。另一方面,曾国藩一手创建的湘军,本质上是一支私人部队,他们只听从曾家兄弟的命令,不受朝廷诏令的约束。

慈禧深知,如果与曾国藩彻底闹僵,大清政府军根本不是湘军的对手。因此,权衡利弊之下,慈禧不仅不能轻易招惹曾国藩,反而还得对他加以重用,最终,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这在清朝可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位,地位尊崇且权力极大。曾国藩到任后,展现出了卓越的治理才能,将地方管理得井井有条,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的湘军将领们,也因为他的高升,在两江地区纷纷获得了不错的官位,日子过得可谓是风生水起。曾国藩及其湘军的势力,在两江地区不断壮大,逐渐发展成了一股足以令慈禧感到威胁的力量。

对于任何一位掌权者来说,都无法容忍这样一股强大的势力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慈禧自然也不例外,她对曾国藩的不满日益加剧。

曾国藩何等精明,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慈禧的心思。他深知,与慈禧正面争斗,最终很可能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反而会让他人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决定主动示弱,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在暗中与慈禧展开较量。

曾国藩先是对湘军进行了大规模裁军,将那些老弱病残的士兵遣散回家,甚至连一些功勋卓著的将领也被他裁撤,只留下了部分看似平平无奇的兵将。

这一举动,不仅让慈禧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神色,同时也大大节省了朝廷每年开支的巨额军费。

不得不说,曾国藩在政治上的智慧,远胜于他的弟弟曾国荃。对于慈禧而言,圣库宝藏的损失尚可忍受,但曾国藩手中的私人重兵,才是她的心腹大患。

除了裁军,曾国藩还主动提出辞去两江总督的职位。他向慈禧表示,自己年事已高,精力大不如前,难以胜任如此繁重的工作,希望朝廷能够选拔年轻有为之人接任。慈禧对曾国藩的这一举动十分满意,认为他 “懂事”。就这样,一个名叫马新贻的官员进入了慈禧的视野,并被提拔为两江总督。

马新贻此前也曾参与镇压太平军,但他的军功并不突出。不过,他的仕途还算顺遂,一路升迁至闽浙总督。

原本,马新贻觉得自己的仕途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没想到,两江总督这一肥差竟然落到了自己头上。如此突如其来的升职,让马新贻感到既惊喜又疑惑。为了弄清楚自己升迁背后的真正目的,马新贻特意来到北京城,面见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倒是毫不隐瞒,直接向马新贻道出了自己的意图。一方面,要继续削弱湘军的势力,确保他们无法东山再起;另一方面,要暗中探查圣库宝藏的下落,看看是否真的被曾家兄弟私吞。这两个任务,对于马新贻来说,无疑是难如登天。且不说曾国藩虽然官职有所变动,但湘军多年来积累的地位和势力根深蒂固,岂是轻易能够撼动的。就算是慈禧亲自出马,湘军恐怕也不会轻易买账。

况且,曾国藩又怎会轻易将自己的亲信全部裁撤,湘军看似裁军,实则是精简了队伍,战斗力或许比之前更为强大。

而马新贻自身的处境也极为艰难,他既没有像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那样的私人军队作为后盾,也缺乏一群有权有势的盟友支持。从慈禧宫中出来后,马新贻整个人都显得失魂落魄。

据说,当时他脸色惨白,仿佛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惊魂未定。他深知,无论自己是否完成这两个任务,都必然会得罪其中一方。

这两江总督的职位,看似是一个难得的美差,实则如同骑在一只凶猛的老虎背上,进退两难。无奈之下,马新贻在上任前先回了一趟老家,默默地交代好了后事。

交代完后事,马新贻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往南京赴任。曾国藩倒也表现得十分 “贴心”,一直等到马新贻到达后才离开。

曾国藩离开时,南京城的百姓纷纷涌上街头,为他送行,场面十分壮观。这无疑给初来乍到的马新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曾国藩在当地的影响力。

马新贻在接任两江总督之前,在其他地方任职时政绩还算不错。然而,南京城的情况却截然不同。这里到处都是曾国藩的老部下,他们对马新贻的到来充满了抵触情绪。而马新贻为了完成慈禧交代的任务,不得不出台一系列针对湘军的政策。这些政策本身或许并无太大问题,但在湘军众人眼中,这无疑是对他们的挑衅。因此,这些政策几乎无人理会,甚至还有人公然违抗。

马新贻在南京城的处境愈发艰难,不仅没能成功打压湘军,反而还落下了一个昏官的骂名。南京城的百姓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也纷纷指责马新贻。

面对如此困境,马新贻也曾试图寻求李鸿章等人的帮助,然而,没有人愿意为了他去招惹曾国藩和湘军这股强大的势力。

就在马新贻在南京城的处境日益尴尬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改变了局势。一天,马新贻在前往查看士兵的途中,一名姓张的男子突然冲到他面前,声称有要事相商。

毫无防备的马新贻,就这样被张某一刀刺中腹部。更致命的是,刀上涂有剧毒,没过多久,马新贻便不治身亡。

“刺马案” 的发生,瞬间震惊了朝野。慈禧太后得知后,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彻查此案。先后有两位官员负责调查这起案件,然而,最终得出的结论却是,张某与马新贻因私仇而引发了这场刺杀。

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出,这个结论太过牵强,背后必定另有隐情。慈禧的心中,大概也猜到了真正的幕后黑手极有可能与曾国藩有关。

为何曾国藩的嫌疑最大呢?其一,马新贻到任后,大力推行针对湘军的政策,已然得罪了湘军,因此,刺杀他的人大概率与湘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张某自称曾是太平军中的一员,试图以此来撇清与湘军的关系,但这种做法反而更加深了湘军的嫌疑。

其二,曾国藩很可能是想通过这起刺杀事件,向慈禧发出警告:不要轻易招惹曾家。如此看来,曾国藩确实有着重大的作案嫌疑。此外,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称马新贻是因为找到了曾家一些不可告人的证据,所以才被灭口。

由于案件涉及曾国藩和湘军这样的敏感对象,前去调查的官员们个个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查出什么得罪了湘军,落得个与马新贻同样的下场,因此他们都带着卫兵前往。

慈禧原本希望能通过马新贻的死,找到曾国藩的罪证,从而打压他的势力,然而,最终却一无所获。曾国藩表面上为人温和谦逊,但实际上城府极深,手段老辣。经过这起事件,慈禧也不得不有所忌惮,老实了一段时间。

从这场慈禧与曾国藩的权力暗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晚清政治的复杂与残酷。在权力的角逐场上,没有绝对的胜利者,各方势力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2 阅读:271
评论列表
  • 2025-03-01 18:46

    南京百姓会给曾剃头送行吗?它在南京干的事和鬼子有得一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