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在谈及俄罗斯这个国家或民族时,许多中国网民很喜欢使用“战斗民族”的字眼,极言其性情剽悍,敢于战天斗地,并且战斗力和扩张欲极强。然而,从过往的许多事实来看,“战斗民族”的战斗力很难让世人恭维,甚至会输给实力远不及自己的国家或民族。除注定要以惨败告终的对乌克兰侵略战争外,到目前为止,在俄罗斯对外扩张进程中,曾打输过至少5场重要的侵略战争,真可谓丢尽颜面。
1.雅克萨之战
明崇祯五年(1632年),沙俄扩张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起雅库茨克城,以作为南下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此后,沙俄政府不断派遣武装人员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雅克萨等地,筑城盘踞,并大肆屠杀当地民众。由于此时清军正集中精力消灭明朝、统一中原,无暇顾及外东北局势,遂在争取和平解决争端的同时,采取“筑城永戍”的方针,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雅克萨之战形势图
等到清朝收复台湾、完成统一大业后,对俄战事随即被提上日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月,都统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兵约3000人,分水陆两路从瑗珲出发,五月二十二日抵雅克萨城下,通牒俄军令其撤离。由于俄军不予理睬,清军遂于二十四日晚开始攻击,仅数日时间,便摧毁城垣、毙伤俄军甚众。在极为窘迫的情况下,沙俄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乞降,随即在彭春的同意下,率领残众撤离雅克萨。
同年秋,当获悉清军撤走后,托尔布津率大批侵略军再次盗据雅克萨,康熙帝闻讯震怒。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在劝降无果的情况下发动强攻。经过1个多月的鏖战,俄军战死、病死者甚众,826名侵略军最后只剩66人,连托尔布津都被击毙。俄国摄政王索菲亚公主无奈,急忙遣使向清朝请求撤围、议定边界。康熙帝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东部边界
沙俄侵略军撤出黑龙江流域后,中俄双方即展开东段边界的谈判事宜。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双方最终缔结《尼布楚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格尔毕齐河、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包括库页岛在内均为中国的领土。雅克萨之战结束后的近两百年间,沙俄再不敢入侵中国,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爆发。
2.克里米亚战争
1853年7月,沙皇尼古拉一世打着解放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徒、保护圣城耶路撒冷的旗号,派兵对后者发动侵略战争。战争初期,俄军攻势凌厉,迅速占领位于巴尔干半岛上、附属于土耳其的两个公国-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紧接着,俄国海军又在锡诺普海战中重创土耳其舰队,并试图夺取土耳其海峡,攻占其都城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锡诺普海战
锡诺普海战的结果令英、法两大国感到震惊,它们非常担心,一旦沙俄夺取土耳其海峡、进入地中海,势必对两国的海上安全构成致命威胁。为避免这种糟糕局面,英、法宣布支持奥斯曼帝国,并在1854年1月派舰队进入黑海作战,克里米亚战争由此爆发。除此之外,在高加索、波罗的海、堪察加半岛、白海等地,英法联军也与沙俄军队交战,但规模远不及克里米亚战争。
1854年4月,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随即进攻沙俄重要的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经过一连串惨烈的攻防战,等到1855年2月,俄军的败局已定,而沙俄的盟友奥匈帝国此时也突然变脸,要求俄军撤出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否则将加入联军作战。在重重压力下,羞愤不已的尼古拉一世服毒自尽,其子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同年9月8日,塞瓦斯托波尔沦陷,英法联军基本上控制整个克里米亚半岛。
沙俄守军在塞瓦斯托波尔顽抗英法联军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付出惨痛的代价,共计伤亡53.6万人、耗资约8亿卢布。在战后签署的巴黎和约中,沙俄被迫放弃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将多瑙河口、南比萨拉比亚、卡尔斯等地割让给土耳其。与此同时,沙俄还承诺黑海中立化、不保有6艘以上800吨的轮船和4艘以上200吨的船只,也不会在黑海沿岸设立海军兵工厂和海军要塞。以上各种条款,对沙俄来讲真可谓奇耻大辱。
3.日俄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后,元气大伤的沙俄无力跟英法两大国争锋,只好把侵略的矛头转向中国、伊朗等亚洲大国。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1855-1881年),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占中国外东北、外西北150万平方公里国土,实在是骇人听闻。1900年7月,利用八国联军侵华的契机,贪得无厌的沙俄再次发动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悍然出兵10余万,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占领东北三省。
沙俄侵占中国东北
为实现将东北三省最终并入本国版图的妄想,沙俄迫使清朝的盛京将军增祺签署《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但这项不平等条约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强硬拒绝,而东北民众也发动大规模的抗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沙俄只好跟清朝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1902年),答应分阶段撤出东北三省。不过,沙俄食言自肥,非但没有履约撤军,反而任命侵华俄军头目阿列克塞耶夫为远东总督,意在对东北三省进行直接统治。
沙俄出尔反尔的做法不仅引起清廷的强烈抗议,也让其他列强深感厌恶乃至憎恨,尤其是日本。日本之所以仇视沙俄,除了同样觊觎东北三省外,还跟当年“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有很大关系(注:甲午战争后,沙俄联合德、法两国,迫使日本退还由中国割让给它的辽东半岛)。随着双方矛盾的日趋尖锐,1904年2月,围绕着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控制权的争夺,日俄两国最终兵戎相见。
关于日俄战争的浮世绘
日俄战争持续1年多时间,经过一连串的惨烈战役后,最终以沙俄惨败、日本惨胜而结束。1905年9月,在美国总统老罗斯福的斡旋下,日俄两国代表在美国的朴茨茅斯签署《朴茨茅斯条约》,正式宣布结束战争。按照条约规定,沙俄将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的所有权益转让给日本,并割让南库页岛。随着沙俄势力的撤出,其吞并中国东北三省的迷梦就此破灭。
4.苏芬战争
二战爆发后,斯大林担心纳粹德国在灭亡波兰、击败英法后,会将进攻的矛头转向东方,“借道”北欧国家芬兰,进攻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进而攻占莫斯科。有鉴于此,斯大林要求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地峡和汉科半岛,以此建立保卫列宁格勒的战略防御区,但遭到后者的拒绝。芬兰的强硬姿态惹恼斯大林,1939年11月26日,苏联一手炮制“曼尼拉炮击事件”,然后以此为借口全面进攻芬兰。
苏军进攻芬兰布署示意图
面对如潮水一般涌入的苏联侵略军,芬兰总统卡利奥任命陆军元帅曼纳海姆为军队总司令,全权指挥对苏作战事宜。由于芬兰国小民寡,加上孤立无援,即使倾尽全国兵力,能够供曼纳海姆调遣的将士,也仅仅只有20万而已,并且其中80%还是预备役,但入侵的苏联正规军总数却多达120万。敌我兵力对比如此悬殊,以至于斯大林等人相信,芬兰如果能够坚持1个月,便已是天大的奇迹。
面对极为不利的局面,在曼纳海姆的指挥下,芬兰军队除了依托坚固的“曼纳海姆防线”顽强阻击苏军,还常常化整为零,在深山密林中跟苏军大打游击战。与此同时,由于严寒和补给严重不足,被冻死、饿死的苏联士兵数量极多。所以,在近4个月的战事中,苏联侵略军进展缓慢,每前进一步都伤亡惨重。到战争结束时,苏军的伤亡数字高达37.5万人,而芬兰仅有2.6万人。
苏联军队被冻死的士兵和被遗弃的装备
面对苏联侵略军疯狂的进攻,芬兰军队虽然英勇抵抗,但终因国小民寡、实力孱弱,日渐显露败象。1940年3月,芬兰被迫跟苏联签订“和平”协定,将卡累利阿、雷巴奇半岛等地割让给苏联,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后者作为海军基地。苏联虽然如愿以偿地夺取芬兰的部分领土,但却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不仅军事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国家声誉由此遭受重创,真可谓虽胜犹败。
5.阿富汗战争
深居亚洲内陆的国家阿富汗由于地处中亚、南亚、西亚交界处,对苏联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无疑具有极重要的“支点”作用,因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成为其重点渗透、控制的目标。然而,随着阿明的上台,阿富汗政府开始尝试摆脱苏联的控制,欲在美苏两大阵营间采取“中立主义”立场,并为此大力清洗亲苏派分子,由此激怒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阿富汗战争形势图
在威逼利诱无果的情况下,勃列日涅夫决定从肉体上消灭 “叛徒”阿明。1979年11月初至12月底,苏联集结重兵入侵阿富汗,并在12月27日攻占首都喀布尔。当日晚,苏联军队攻陷达鲁拉曼宫,并将阿明乱枪打死。阿明被杀后,苏联随即扶植起卡尔迈勒傀儡政权,并派重兵驻守喀布尔、坎大哈、马扎里沙里夫等大中城市,将阿富汗变为自己的附属国。
苏联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赤裸裸的侵略,遭到所有爱好和平、反对侵略的国家强烈谴责。为援助阿富汗人民赶走侵略者,美国、巴基斯坦、沙特、埃及等国相继向阿富汗境内的反政府武装施以援手,为他们提供物资、军火援助和战术培训。1981年,在美、巴、沙、埃等国的努力下,阿富汗国内最重要的7支反政府武装联合成立“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对苏联占领军发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反攻,使得阿富汗局势陷入“拉锯战”当中。
准备撤出阿富汗的苏联士兵
旷日持久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均承受巨大压力,为了破解困局,苏联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达成的《日内瓦协议》,并于同年5月15日至1989年2月15日分两个阶段撤出全部军队。整个战争期间,苏联先后有150多万官兵在阿富汗作战,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高达450亿卢布。由于这场得不偿失的侵略战争,苏联的国力被严重削弱,外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和平演变”,最终在3年后走向解体。
参考书目
1.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
2.官修史料:《清实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
3.奥兰多·费吉斯:《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4.西德尼·泰勒:《日俄战争》,华文出版社2021年版。
5.吴春秋主编:《世界战争通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9月版。
6.拜尔·伊林切耶夫:《苏芬战争1939-1940》,中国长安出版社2014年版。
7.阿诺德·汤因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
8.A·利亚霍夫斯基:《阿富汗战争的悲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9.刘啸虎:《帝国的坟场:阿富汗战争全史》,台海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