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水浒》抹黑的宋朝忠臣,坚守孤城抗金近1年,城破后投河自尽

文史砖家 2024-06-14 16:14:21

文|格瓦拉同志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明朝年间成书的《水浒传》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在对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大加赞扬的同时,对昏君宋徽宗和奸臣蔡京、高俅、童贯等人极尽嘲讽,令人读来甚觉畅快。不过,有一位宋朝忠臣的形象却在《水浒传》中却被歪曲,变身一位令人不齿的小人、奸臣,实在是出人意外。这位被抹黑的人物,正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先祖、坚守太原孤城顽抗金兵的宋朝名将王禀。

01被《水浒》抹黑的名将

王禀,字正臣,汴京人,东晋丞相王导第二十七世孙,生年和早期经历不明,从现有的史料推测,他应该很早便投身行伍,靠一刀一枪博取功名。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王禀因功勋卓著,被朝廷任命为婺州观察使、步军都虞候,次年又升为统制。按照宋朝的官制,统制由二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担任,肩负着统辖制约一路(省)各级文武官员、总揽军政民生的重任,相当于明清两朝的总督。

方腊起义形势图

就在王禀升任统制的当年,睦州青溪人方腊打着讨伐奸臣朱勔的旗号,在歙县七贤村发动起义,很快便攻陷包括杭州在内的几十座州县,部众发展到近百万人。为镇压方腊起义,宋徽宗任命童贯为江浙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兵分两路征讨农民军,而真正承担进攻重任的,则是名将王禀和刘镇。方腊的兵马虽然众多,但大都是无纪律、无战斗力的农民,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宋军进攻下,很快便呈土崩瓦解之势。

宣和三年(1121年)三月十九,王禀、刘镇合力进攻方腊最后的藏身地帮源洞,经历5天的血战后,终于俘虏方腊及亲属、党羽,并斩杀农民军7万多人。《水浒传》中也曾描述过这段战事,但王禀以奸臣的形象登场,因诬陷“活阎罗”阮小七谋反,使后者罢官回乡,所以受到读者们的憎恨,但这绝非史实。换句话说,王禀被《水浒》抹黑,无端背负上“奸臣”的骂名,实在是太冤。

王禀的形象在《水浒》中被抹黑

方腊起义失败后,王禀因战功卓著晋升为宣抚司都统制,不久便跟随童贯北伐辽国,意图收复包括燕京在内的幽云十六州。然而,宋军属于典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式军队,镇压国内的农民军很有经验,但在进攻辽军时却连吃耻辱性败仗,最后只能依靠金国的帮助,才得以拿下燕京。收复燕京后,童贯改任河北河东宣抚使,王禀担任副都总管,共同驻守太原城。

02坚守孤城

童贯北伐3年后(1125年),已经彻底灭亡辽朝的金朝,便以宋朝“违规接纳降人、擅开边衅”为借口,由国相粘罕(完颜宗翰)、二太子斡离不(完颜宗望)分兵两路南侵。其中,粘罕率西路军进攻河东路(今山西省),一旦能攻占首府太原,进攻汴京的道路便可畅通无阻。因此,太原城的得失,便成为金朝能否实现两路夹击汴京的关键。

金军第一、二次南下示意图

获悉粘罕率军南侵的消息后,坐镇太原的童贯慌了手脚,将防守事务交给副总管王禀、知府张孝纯后,连夜率亲信逃回汴京。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粘罕率军打到太原城下,而此时城内的军民还不到两万人。面对众寡不敌的局面,王禀、张孝纯亲自率领军民修筑城墙、挖掘战壕,并组织15-60岁之间的百姓分地段、昼夜守城。与此同时,太原城内还实行粮食配给制度,军民不分贫富,均按人头每日供应。

为尽快攻占太原,金军动用了炮石、洞子、鹅车、编桥、云梯、火梯等攻城器械,整体数量达到数千,连汾河边稍大点的石头都被他们用完。然而,面对敌方五花八门的攻城器械,王禀都想办法一一化解,愣是让金兵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依然无法攻入城内。粘罕无奈,只好在城外构筑工事,用鹿角连营,把太原城围得如铁桶一般,断绝宋朝援助城内守军的所有通道。

太原保卫战

就在王禀死守太原之际,贪生怕死的宋钦宗却跟金国签订屈辱条约,决定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换取对方的撤军,时在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条约签订后,宋钦宗派大臣路允迪到太原宣谕,要求王禀、张孝纯放弃抵抗,将城池献给粘罕。然而,王禀出于义愤,断然拒绝朝廷的命令,誓死保卫太原城。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唯有太原失守或粘罕主动撤兵,才能化解僵局。

03壮烈殉国

王禀坚守孤城近十个月,前后九次击退金军的围攻,让粘罕吃尽苦头。然而,由于朝廷派出去的援军屡屡被金兵击溃,加之粮草断绝,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原城内出现严重的饥荒,守军饿得都没有力气握紧兵器,局势之危急可想而知。为了充饥,守军先是把牛马驴骡全部吃光,接着又将弓上的牛筋和盔甲上的牛皮用大火炖煮充饥,最后连树叶、粮库中的糠皮乃至树皮草茭也充作口粮。

粘罕塑像

糟糕的局面令王禀忧心如焚,为了稳定士气,他只能命部下宰杀自己战马为守城军民充饥。对此,卫士们纷纷劝阻道:“大人每日驰驱,如果没有坐骑,将如何迎敌?”王禀听完后长叹一声,说道:“守不住并州城,我纵有万贯家产,又复何用?”不过,王禀的做法仅能起到短暂的效果,等到所有能吃的东西都被吃光后,城内很自然便出现人食人的惨剧。

等到当年八月底,城内伤亡的军民,竟然占到总数的十之八九,所有人都清楚的知道,太原的沦陷只是早晚的事。九月初三,就在王禀率众在南城墙上巡逻时,粘罕趁机在北城发动猛攻,在遭遇一番血战后杀入城中。王禀得到外城失守的消息后,赶紧组织宋军退往内城坚守,但此时的士兵们已经饿得实在没有力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金军爬上城墙,将战友和自己一个个杀死。

王禀遭受金兵围攻,最终投河自尽

内城沦陷后,张孝纯被金兵俘虏,王禀则继续率领残部打巷战,并试图突围出城。然而,跟随王禀的宋军仅有数百人,加之饥饿无力,在金兵的冲击下很快便被斩杀殆尽,连王禀都身中刀枪数十处。等到身边的士兵全部被杀光,王禀知道自己已不可能逃出太原,但他又不愿投降金国,于是背负着供奉于太原祠庙中的宋太宗的画像,和儿子王荀一起投汾河而死,可谓极其壮烈。

说个题外话。王荀跟随其父投河自尽后,其子王沆还是个幼童,辛亏有忠厚老仆的保护,才得以逃出太原城,并一路乞讨前往江南避难,栖居于临安盐官县(今浙江省海宁县)的长平乡。建炎四年(1130年),王禀父子的事迹传到江南,宋高宗为褒奖他们的忠烈,下诏追封王禀为安化郡王,追赠王荀为右武大夫、恩州刺史。随后,宋高宗又将王沆招至临安,命他袭封安化郡王,赐第于盐官县治北,号安化坊。

国学大师王国维

此后,王沆便定居于盐官,为海宁安化王氏的始祖。安化王氏是浙江的名门望族,自南宋至清末,成就显著者络绎不绝,其中考中举人者有55人,登进士第者有30人。就清末民初而论,安化王氏中最知名者莫过于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造诣极深,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其影响力和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参考书目

徐梦莘(南宋):《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汪藻(南宋):《建康要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无名氏(南宋):《大宋宣和遗事》,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脱脱(元):《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脱脱(元):《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毕沅(清):《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99年版。

王雪康:《续修安化王氏宗谱》,2013年版。

2 阅读: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