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回民支队创建人,抗战期间不畏强敌,不怕牺牲,59岁英年早逝

谨记过去 2025-02-22 16:49:01

前言

“盼你长大了出能耐,改改这世道。”这是他幼时奶奶对他满怀期望的话语。生于河北省沧县一个贫困的回族家庭的他,从小便立下了改变命运的志向。奶奶的期盼不仅是对他个人命运的期许,更成为了他日后投身革命、抗日救亡的强大动力。最终,他也从贫困少年成长为抗日英雄,更是在解放后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不懈奋斗的精神。让我们一同探索他如何在逆境中崛起,成为改变世道的光辉典范。

抗日英雄与游击队领袖

1912年5月5日,河北省沧县(现今的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北赵河村,一个贫苦的回族家庭迎来了新生命——刘震寰。这村子,窝在赵河泊淀大洼的深处,自然环境恶劣得像是老天爷刻意为难,村民们的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刘震寰的家,更是命运多舛,祖父为求生计,狠心自阉入宫;父亲遭官兵诬陷,双脚被砍,从此卧床不起。母亲在他七岁那年,也因病撒手人寰,留下他和弟弟妹妹,像风中孤叶,靠着乡亲们的接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勉强维生。

当时学校图

幼小的刘震寰,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要改变这世道,改变这命运。他常拉着奶奶的衣襟问:“咱家老这样穷吗?”奶奶眼里含着泪花,说:“盼你长大了有出息,改改这世道。”父亲躺在床上,声音虽弱,却字字千钧:“盼你长能耐,可要堂堂正正做人。”这些话,像暗夜里的灯塔,照亮了他前行的路。尽管生活艰难,刘震寰对知识的渴望却从未熄灭。从1919年到1928年,他在沧州城的私塾和捷地曹庄子学校,一读就是七年。这七年,他不仅学会了认字算数,更开阔了眼界,开始关心起国家的大事小情,对民族的危亡有了更深的感触。

1927年,大革命的浪潮像狂风一样席卷全国,刘震寰心里的革命火种也被悄悄点燃。他看着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心里想着,总得做点什么。可是,满腔热血,却找不到用武之地。1932年,刘震寰回到了家乡,宰牛羊沿街叫卖。这时候,他在当地的一所学校,遇到了从鄂豫皖苏区回来进行地下斗争的共产党人刘格平。刘格平了解了刘震寰的身世,便让学校的校长李安民多加培养他。刘震寰开始接触进步思想,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走村串户,讲着抗日救国的道理。

1935年8月,经李安民介绍,刘震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也不停歇。他和王帽圈村的党支部书记辛忠江一起,组织起了一支由20多名回族青年参加的抗日游击队。他们走村串户,宣传抗日,组织武装,刘震寰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组织能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时间到了1937年9月,日寇占领了沧州,冀鲁边区陷入了敌手。这形势,就像是乌云压顶,让人喘不过气来。刘震寰根据党的指示,积极发动回民组织抗日武装。他凭借着在群众中的威信和组织能力,很快就拉起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在那时候,得多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站出来和日本鬼子对着干?

伏击日军图

1938年初,刘震寰被任命为沧县抗日游击队第2大队队长,不久又担任了沧县第6区区长。在沧县,他带着游击队和日军展开了多次战斗,战绩斐然。8月的一天,刘震寰得知日军骑兵队要经过沧盐公路,他心里盘算着,这可是个好机会。有个年轻战士满脸忧虑地问:“队长,鬼子装备好,人数多,咱们就这么点人,能行吗?”刘震寰没直接回答,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指向远处那蜿蜒起伏的山岭。

刘震寰心里早有打算,他精心挑选了伏击地点,组织战士们利用地形构筑工事,准备给日军骑兵队来个迎头痛击。终于,那个决定性的日子来了。日军骑兵队像一条长蛇,缓缓沿着沧盐公路行进。当他们进入伏击圈时,刘震寰一声令下,战斗瞬间打响。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步枪子弹划破空气,发出尖锐的呼啸声。战士们利用地形优势,时而隐蔽在草丛中,时而从山岭后跃出,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抗日战争图

刘震寰更是身先士卒,亲自率领战士们冲锋陷阵。他的身影在硝烟中若隐若现,就像一尊不可战胜的战神。“打!狠狠地打!”刘震寰的怒吼声在战场上回荡,激励着每一位战士。在那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如此镇定自若?尽管日军装备精良,但在抗日游击队的顽强抵抗下,也逐渐显露出了疲态。经过一番激战,抗日游击队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名日军大佐被当场击毙,骑兵50余人被歼灭,战马和步枪等大量战利品被缴获。这一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津南地区,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抗日英雄与铁路守护者

1939年6月,刘震寰因其在战斗中的卓越表现,他被委以重任,成为津南支队第6大队的队长。津南,这片日伪军盘踞的要地,抗日斗争的形势如同乌云压顶,格外严峻。刘震寰走马上任,面对的是重重压力和挑战,但他毫无惧色,决心要带领这支队伍走出困境。

抗日战争图

刘震寰刚到任,便对部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他深知,只有训练有素的队伍,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他加强了部队的训练,战士们的战斗力迅速提升。在他的带领下,第6大队多次对日伪军据点发起袭击,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了敌人的心脏。他们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让日伪军的补给陷入困境,为冀鲁边区的抗日斗争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转眼到了1940年,中国共产党正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然而,敌伪却妄图通过“争教不争国”和“以回治回”的阴谋来分化抗日力量。在这关键时刻,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总会和回民大队应运而生。刘震寰,这位深受群众拥护的领袖,被任命为回民大队大队长,同时兼任总会武装部长、组织部长。他再次肩负起整顿队伍的重任,回民大队在他的带领下,战斗力日益增强,成为抗日斗争中的一支劲旅。

回民大队影视图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刘震寰是如何带领回民大队一次次突破重围,取得胜利的呢?他不仅要指挥战斗,还要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激发他们的抗日热情。在他的率领下,回民大队多次袭击日伪军据点,战果累累。同时,他还积极开展敌后工作,争取两面派,分化瓦解敌人,使得回民大队迅速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抗日武装力量。

1941年11月,回民大队改称为回民支队,刘震寰任支队长。这个名字的改变,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变换,更是队伍性质和战斗力的提升。刘震寰继续他的整顿和训练之道,回民支队的战斗力与日俱增。他们转战于津南、鲁北,威震渤海沿岸。初建时的回民支队,便以三战三捷的战绩震撼了敌我双方。他们攻克李天木、大白兔、风化店等日伪据点,让敌人闻风丧胆。

日军据点

在回民支队的战斗历程中,有一场战斗尤为值得一提。那就是在天口村,他们面对三倍于己的日军,却毫不退缩。刘震寰身先士卒,率领战士们奋勇杀敌,最终击败了敌人。还有一次,他亲自率领两名队员奇袭捷地据点,俘虏伪军一个班,缴获12支枪,这样的战果在当时的抗日斗争中实属难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民支队在刘震寰的带领下,战绩越来越辉煌。1943年,他们相继拔掉姚庄、辛店、苏基等据点;1944年,在赵高庄子、山后村的伏击战以及花寨、减河等战斗中均取得重大成果。特别是在花寨战斗中,面对兵力悬殊的敌人,回民支队战士们英勇无畏,打得敌人死伤惨重,甚至生擒了日军指挥官森田。这一战,让敌伪对刘震寰又恨又怕,曾悬赏银元千元捉拿他。

抗日战争伏击战图

终于,1945年,冀鲁边区的抗日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回民支队在刘震寰的带领下,不仅成功解放了无棣、阳信、惠民、黄骅等县城,还歼灭了大量日伪军。他们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抗日斗争的史册上。

然而,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让刘震寰停下脚步。解放战争爆发后,他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回民支队长兼党委书记。东北地区,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成为了中国内战的主战场之一。刘震寰带领着回民支队,来到了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在东北,刘震寰和他的回民支队继续发挥着他们的战斗优势。他们保卫东北铁路安全,抢修铁路桥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无数次的战斗中,他们成功阻止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步伐,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战歌。

解放战争图

转眼间到了1949年7月,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回民支队改编为铁道兵团第2师,刘震寰被任命为师长兼衡阳铁路局副局长。此时的衡阳,作为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设施急待修复和扩建。同时,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活动频繁,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可见当时刘震寰面临的挑战可不小,他迅速组织部队投入铁路抢修工作,不仅有效保障了铁路运输的畅通,还为后续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亲自参与制定了多项铁路安全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如同铁网一般,有效遏制了铁路沿线的治安问题。在他的领导下,铁道兵团第2师多次受到上级的通令嘉奖,他们的功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荣誉背后,是无数先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革命功臣与民族团结的推动者

1950年,应越南胡志明主席的恳切请求,刘震寰率领着铁道兵团第2师,踏上了修建来宾至镇南关铁路的征程。那时的越南,正被抗法战争的硝烟所笼罩,铁路运输线如同战争的血脉,关乎着物资的输送与胜利的天平。

胡志明

但是,这条铁路的修建绝非易事。战争的残酷与自然条件的恶劣,如同双重枷锁,让工程进展举步维艰。但刘震寰,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带着他的部队,硬是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将铁轨铺到了南宁。这一壮举,不仅让越南政府和人民为之赞叹,更为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荣光。

回国后,还来不及休息。1951年,刘震寰便带着新使命率部奔赴朝鲜战场,那里的环境比越南更为险恶。美军频繁的空袭与炮击,让铁路运输线屡遭破坏,而这条线,却是志愿军后勤补给的生命线。刘震寰与他的战友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敌机的轰炸下,一次次抢修铁路桥梁和隧道,筑起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这份坚韧与勇气,让他荣获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他的名字,也永远镌刻在了朝鲜战争的历史丰碑上。

抗美援朝志愿军修筑桥梁图

抗美援朝结束后,刘震寰又踏上了新的征程。1954年,他带着铁道兵的回族干部,支援西北的社会主义建设。甘肃,这片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土地,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后方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刘震寰深知,这里的民族团结与稳定,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了解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他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那份对民族的深情与责任,如同甘霖滋润着这片干涸的土地。1955年,他被授衔为解放军铁道兵大校,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5年授衔

1956年,国家建设的重心西移,刘震寰被调任至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他深知,甘肃的民族团结工作,任重而道远。他深入基层,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他的努力下,甘肃的民族团结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多起民族纠纷得到成功调解,多项惠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工程得以实施。他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各民族的心,赢得了各族人民的广泛赞誉。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刘震寰又踏上了新的岗位,历任自治区工委秘书长、民政厅厅长等职务。他继续发挥自己在民族、统战工作方面的优势,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设与发展倾注心血。进入60年代,他的职务再次得到提升,先后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长以及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建设图

在这些岗位上,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疾苦。他提出的政策措施,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宁夏的这片土地。农业、工业、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在他的领导下,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他积极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活动,增进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宁夏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震寰逐渐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与热爱,却从未减退。他继续关注着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事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余热。晚年的他,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热爱学习,勤于思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境界。他善于与人交往,乐于助人,那份人格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与爱戴。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71年12月28日,刘震寰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仅59岁。他的离去,让人扼腕叹息。

结语

刘震寰的一生是革命与建设的传奇,他跨越多个时期,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其经历彰显了民族团结与进步的重要性,尤其在铁路建设与民族地区工作中贡献突出。刘震寰的故事激励我们思考,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他的生平对你来说有何启示?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