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战争中,粮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充足的粮草等后勤物资作为保障,军队很难保证十足的作战士气。在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战争中,双方在粮草物资上的博弈显得十分突出。
粮食在作战期间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在国家太平的年代,粮食也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粮食的运输也是一个大学问。在元朝,为了解决粮食的运输问题,忽必烈开始发展海上运输的线路。大家都知道,中国领土面积最大的时候就是在元朝,忽必烈的铁蹄几乎征服了整个亚欧大陆。既然元朝内陆地域辽阔,而且又有大运河贯穿南北,为何还要再开辟海上运粮的线路呢?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蒙古人崇尚内陆,骑在马背上的蒙古人在陆地上打仗时可谓是战无不胜。不过蒙古人也懂得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在去南方打仗的时候,蒙古人发现光靠陆地作战远远不够,还要懂得海上作战。于是他们开始发展海上军团,一方面接收背叛南宋的海军,另一方面还收纳了很多当地的海盗。
崇明岛附近一直以来都有海盗肆虐,元军到来后,不少海盗投靠了忽必烈,这其中就包括两位非常著名的海盗朱清和张瑄。令忽必烈没有想到的是,多年后,这批海盗组成的队伍竟成为了南北海上运粮的中流砥柱。
忽必烈的军队拿下临安后,得到了很多南宋的档案、器具和大批珍贵的库藏。忽必烈想要把这些战利品送到元朝的都城,但却苦于没有合适的运输方式进行长途运输。这时忽必烈想到了海上线路,于是吩咐朱清和张瑄二人从海上把南宋库藏运过去,这就是忽必烈第一次尝到了海上运输的甜头。
当忽必烈为南北粮食运输太慢而烦恼时,他的丞相因此伯颜想到了曾经运送南宋库藏的方法,于是海上漕运的思路便诞生了。经过一番利弊分析,忽必烈等人一致认为海上漕运的方案非常可行。于是迫不及待地找来了当年运送南宋库藏的朱清和张瑄等人,任命他们负责海上运粮。这两个人当年就是活跃在那片海域的海盗头头,很快海上漕运的线路和方案都制定完成。
第一次海上漕运一共派出了六十余艘海船,运输了近四万六千石的粮食,在海上航行了四个多月后,这批粮食顺利到达了京城。这一次航程让本还有些顾虑的忽必烈彻底相信了海上漕运的方案,于是元朝开始大力发展海上漕运,海上漕运逐渐成为了元朝运粮最主要的方式。
据《大元海运记》记载,“今以至顺元年为率,用船总只一千八百只,(其中)昆山六百一十三只,崇明一百八十六只,海盐澉浦十八只。”
如今我们的物流主要靠铁路和高速公路,可是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商人们运输货物只能靠马车和驴车。而且道路基础建设也不完善,古代根本没有纵横交错的宽阔公路,大部分的道路都是崎岖不平的。况且那个时候也没有横跨江河的大桥,没有贯穿山脉的隧道,所以古代的陆运基本都是短程的,无法承担南粮北运的重任。相比于水运,陆运成本极高,而且速度也很慢,再加上土匪山贼劫道越货盛行,因此古人常以水运作为主要货运方式。
通过水道运输粮食,我们称之为漕运,漕运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河道,另一种通过海道。元朝政府非常重视水道运输,元朝初年就开始修建大运河。此前隋唐修建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可是元朝都城大都是在今天的北京,隋唐大运河无法顾及,于是一条以大都为中心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开始修建了。元朝的大运河在南粮北运的政策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大大加强了中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既然有那么一条又大又便利的大运河,忽必烈为何还要开辟海上漕运线路呢?其实大运河运输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由于气候的变化,有的河段在旱季会面临干涸和堵塞,在雨季又会出现洪水,这就大大影响了都城粮食的供应。另外,运河两侧常年都有强盗出没,大运河漕运又会有被抢劫的风险。
相比于运河漕运,海上漕运的优点非常突出。海运的成本很低,并且运粮的规模很大,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运输方式。海船的运输量很大,每一次运粮都能达到三百万石,不仅可以满足朝廷和军队的用粮,很多北方老百姓的粮食也都从海上运输而来。
不过海上漕运也有它的缺点,相比于运河,海上运输的安全系数不高。古代没有牢固的货船和先进的航海技术,也没有准确预报天气状况的能力,面对海上未知的各种风险,人们的应对能力并不强。因此每当遇到海上的恶劣天气,运粮的队伍都会损失不少。
现在南粮北运对大家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词了,经过长时间的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种植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北方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在古代,北方对粮食的需求非常稀缺,因此需要南方的粮食运输供给。
北方虽然平原众多,但是气候条件远远不如南方。南方气候温暖湿润,而北方却较为干旱,南方农作物一年可以收获两到三次,而北方的农作物仅仅满足一年一收。另外,北方还经常出现蝗灾、旱灾和水灾等自然灾害,因此粮食的产量与南方相比非常落后。
自秦汉开始,北方就战事不断。因为我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都城都在北方,因此北方很多中原地区都是战略要地,战争频发。两军作战时,部队会有意识的对农田以及水利设施进行破坏,常年的战争极大的阻碍了北方地区农业水平的发展。另外在战争爆发后,大批军队进入战场,粮草便成为了稀缺资源。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粮草是一个军队士气和战斗力的体现,没有充足的粮草,军队的作战能力也会大大下降,因此粮食的储备对于一个国家的都城来说十分重要。
忽必烈统一全国定都大都之后,北方的城市发展开始加速,城市群不断扩大,人口自然也不断增加,全国的官员和商贾都集中在元朝都城和中腹。在当时,元朝都城大都是百万人口级别的城市,如果按每人每天1.2斤粮食的消耗来计算,那么大都一天可以消费一百二十多万斤粮食。而对于常年在草原上以放牧为生的游牧民族来说,粮食的消费压力很大,因此需要依靠南方的供给。
早在魏晋两汉时期,中国的海上交通就已经很发达了,不过到元朝的时候,中国才实现了东部全线的海上运输,并且还形成了以海上运输为主,内陆运河为辅的运输方式。元朝之所以能够达成这样的成就,离不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迅速发展。元朝在世界上是妥妥的造船大国,造船技术甩欧洲十几条街。
在元朝,负责运输粮食的船叫做海漕船。这种船的设计非常先进,船的底部是平的,船头上翘,船帆很多,兼顾了遮阳船和钻风船的优点于一身。既可以在江面上航行,又可以在海面上航行,不仅航道可以随意切换,而且速度也非常快。
除了拥有先进的造船技术,元朝航海水平和经验也非常先进。元朝不仅全面继承了宋朝的航海知识和天文学成果,还学习了来自阿拉伯先进的海航技术。在漕运的队伍中,都会安排“惯熟工”,他们负责观察和预测海上的潮汛,天象,风信,这大大降低了航行过程中的风险。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绝对不可忽视的朝代,不仅把中国的疆域开拓到了史上最大,而且还发展成为了一个航海强国。当年,凭借着强大的航海技术,忽必烈甚至差一点就把日本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凭借着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元朝的漕运以海运为主,内陆水道为辅,实现了南粮北运的高效化,快速化。
海上漕运把南方的粮食持续稳定的供给北方,既保证了北方百姓们的安居乐业,还巩固了元朝政府的统治,并且海上漕运线路的开辟,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