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入侵,军队是如何传递军情的?古代烽火台会传递错误信息?

冰涵影视解说 2023-03-08 11:27:23

引言

清朝末期至近代以来,我国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经过了各方洗礼,中国才终于一步步觉醒、反抗,在世界丛林站稳了脚跟。

古言有云:“其烟看放时,若无事,尽一时;有事,尽一日。”为了能够在战争中获得先机、争取胜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设置了严谨的军事通讯体制。

上述的烽火,便是古代军事家们的智慧结晶。在战乱频发的封建时代,良好的通报机制以及精确合理的军情传输体制,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安危存亡。

图|古代战争场景

一、天时地利机不可失,古代军事预警体制之溯源

从西周开始,分封制实行,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权势,发起过无数战争。封建社会的纷乱时局,造就了许许多多专门指导战争军事的学者大家。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是历史长河留下的文化宝藏,《孙子兵法》的问世比较典型地展现出了祖先们的辩证思维与机变力量。对于自然条件的把控,是古代国防事业所关注的重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形地势,它们影响着兵力的部署,而气候冷暖、晴雨雷雪,则影响着作战的时间安排。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政治、人员、局势十分重要,自然条件也必须把握,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军事讯息纷涌而至,这也就意味着一套完备的通讯传达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图|古代战争烽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古代军事家孙武早在许多年前就点明了讯息与知情的重要意义。在分析兵力强弱的辩证对比、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交涉对战的技巧之前,情况的通晓是最基础的战略步骤。

不得不承认,综合国力以及国防力量的强大对于军事活动是十分关键的,但若没有准确及时的讯息传输,军情就会混乱模糊,战略决策也就失去了稳固的基础。在信息被蒙蔽的战况当中,获取胜利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回溯到古代冷兵器时代,军事通讯主要分为两大领域,即预警与情报通讯。所谓预警,就是在战争战争爆发之前,或者侵略攻袭之前,将敌方的军队数目、实力状况等一系列具体信息告知我方。比较初级的预警系统,大多只起到战事发生的提示作用。

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就是周幽王滥用错用烽火预警,从而导致的自取灭亡的故事。这一历史事件从反面说明了烽火预警系统在战事发生的危急关头,发挥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图|古代战争烽火

烽火预警是周代以来传播效率较高的军事情报预警系统,文献曾记载道:“若夜放火,至天晓还续放烟。”烽火被军事家们广泛运用,昼夜不同运用不同,所传递出的情报预警也大相径庭。

在古代早期的许多边塞战争之中,广大的疆域并不会太大影响到烽火预警的运用,其速度效率还是有所保障的。军事预警体制,属于古代国防建设的基础体制。它的时效性、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场战争的成败。五原烽火是较早的预警体系,它借助着光线、火焰以及烟雾来传达不同的军事讯号。

而这种预警是十分简单的,它还暂时不能详细精确地显示更为实际具体的敌方战力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学会利用更多因素且转变方式,以获得更加丰富的战况情报。

《居延新简》有言“匈奴人入塞,天大风、风及降雨不具烽火者,亟传檄告,人走马驰,以急疾为故。”而到了唐代,军事预警已经能够大致显示对方军队的兵力规模。

图|古代烽火台

烽火系统经过发展流变,虽然有着许多优点,但也不乏出现误传讯息甚至是假报军情的状况。失去了准确性的情报预警体制,对战争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为了能顺利进行战略部署,中央开始以驿传的方式传递消息。

六郡羽书便是这种军事情报体制的产物。驿传体制的特征是集合了交通与通讯,每隔三十或者五十里路便会有一个专门站点。而机构人员则负责快马加鞭地传达军事情报。这种方式比起烽火系统更加可靠迅速,它再次架构起了国防通讯的基础防线。

二、烽火狼烟报讯疾疾,周至明的军事通讯体制探究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迅疾的军事情报传达,代表着中国古代交通与通信的发展水平。

汉晋时代,烽火与羽檄体制就是最典型的预警情报机制,这种迅速而准确的信息传达方式,有着昼夜不息、接力迅疾的特质。历史文献中日行五百里的军事通讯,如同飞鸟一般,大大满足了紧急的国防战事需求。

这些战争讯息传达体制被愈发广泛的运用,除了军事国防系统里的专门公职人员,大部分老百姓也开始关注这种机制的运行规律。“胡马不窥于长城,而羽檄不行于中国”,在百姓大众眼中,没有烽火狼烟、没有驿马哒哒,就是天下太平。

图|古代烽火台

在军事通讯体制的流变进程当中,有着可圈可点的历史功绩,也有着带来动荡隐患的危机出现。

西周时期,驿站的修筑和通讯体制的建设是很周全的。除了基础的交通工具,人员与马匹的食宿补给也被考量在了体制的建设当中。《睡虎地秦墓竹简》曾这样描述古代情报传达:“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这种井井有条的建设,保障了通信的效率与准确度,但这都是以各部门人员遵守律令尽职尽责为基础才可以达成。

反观秦国,就曾经有管理相关符玺的官员,凭借这一职权反叛作乱,正面与反面的种种事实,再次说明了军事通讯机制的重要意义。

图|古代战争场景

从《汉书·循吏传序》的内容中,历史学家们吸取秦汉国防军报体制的智慧结晶,在梳理体制发展流变过程的同时,也总结了许许多多的经验教训。

到了明朝,情报工作与军事预警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塘报”的出现,为国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这是一种新型文书,用于军队之间相互传达战争信息、商讨决策部署。塘报的运用时间是比较长的,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显示,这种军事文书从明朝一直使用到了清朝。

图|古代驿站

塘报的形成与发展是有一定的过程的,从《大明律》中不难看出,在明朝初期,军事情报通讯有“报”的形式体制,但却确实还没有“塘”的概念,“凡飞报军情,在外府州差人”,如是言也。

随着历史的发展,明朝开始有了基层军情传递的正式组织,这就是“塘”的最初形态。这种军事通讯以马匹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在传达的情报信息方面,也更加丰富详尽了。随着塘报的发展,专门的官员与专门的实行规则也诞生了。

图|古代战争场景

明朝的塘报,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已经不再是普普通通的军事讯息传达机制。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政治局势的复杂变迁,塘报也逐渐衍生出了新的功能与效用。

根据考古文献记载,在明朝,塘报还与军事外交相关的事务息息相关,当然,并非全部塘报机制都是如此,只是部分地区的塘报有着军事外交的功能。而在明清交际的时代,历史政治状况也就更加复杂了,作为通讯情报机构的塘报也变得效能繁复。

图|古代军队

三、虎符文书羽檄快马,顺治到康熙的军事通讯发展

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古今中外,任何的体制政策,都是在特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之下应运而生的。

明朝被中央广泛运用的塘报,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国防文书,在当时大大小小的战争事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朝的政治局势是很复杂的,明末清初的社会矛盾更是日益加剧。这一时期的军事通讯体制,也就相对的衍生出了很多新的细节与分支。

不同的符号、旗帜以及机构部门越来越丰富,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军事讯息,也发挥着不同效用。从“援剿楚门把总韩斌”到“台协于副将”,最后到“据台州张总镇”,文献资料充分体现了当时军事情报机制的繁复与多元。

图|古代通讯

当时常用的符号包括虎符、龙符等等,在已经比较完备的快马接力体制下,军事情报传输还是十分高效稳妥的。

在战争进入比较危机的关头时,中央也设置了一些紧急应对的措施。为了战略部署的顺利开展,中央开始建设军事快递专线,以负责紧急军情的通讯。

对于当时长城沿途的战争,两到三天的通讯周期是基本可以保障的。在这种比较合适的自然条件下,塘报机制基本能满足军情传达的需求。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明朝结束清朝开启,社会经济与自然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清代,战争的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距离的扩展意味着通讯压力的上升。

古籍记载道:“福建省并无驿马,来往公文皆系驿夫走递”,面对着不断加大的通讯需求,有些地区却连基本的交通马匹都无法落实。这种军事情报沟通的压力,以及地区之间基础设施、体制的不平衡,以上种种都在呼唤着全新的国防文书体制出现。

水路的举步维艰、变化多端,陆路的艰难阻碍、崇山峻岭,再加上越来越紧张的战争局势,清代中央已经不得不重新考量现存的“塘报”体制。

图|古代驿站

在压力之下,军情快递应运而生。在边疆战争、对外战争当中,对于通讯速度的追求,催生了清代“塘报”的格式转化。《清代名臣奏疏文集汇编》中有一些关于“塘报”的资料记载,从具体的考证来看,这种文书在清朝之前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

从这些比较完整的“塘报”中,可以拆分出疏、题本等等撰写部分,从格式和内容来讲,体例都是相对规范的。“某某某为塘报事,据某某报称 (或内称)”,如是言也。而随着时局和需求的变化,格式的规范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快速的转达才是这一阶段军事通讯的第一要务。

图|古代驿站

顺治年间,相关的考古文献显示,相对完整的塘报文书已经不如明朝多了。原本规范的军事讯息,要讲清楚发报方的讯息,要明确的说出相关的时间地点,以及详细的兵力战事等等。但这一时期的塘报,却是呈现出了简化的趋势,在体例格式上,文书开始追求编撰的效率而不再苛求于形式。

到了康熙年间,军情文书中的一部分体例呈现出了“转报”的形式。在史料刊物的记载中,军事通讯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所谓“准此,拟合转报,须至报者”,为了满足及时获取信息的战略准备需求,同时又要在很大程度上兼顾规范性,转报也就出现了,这种种流变都暗示着军情通讯发展方向的转折。

结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战争面前,人们必须要仔细地考量方方面面的因素。山川地势、河流气候,这些因素如果充分预测,就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兵力折损。若能够更进一步,将这些自然界的条件加以利用,便能如虎添翼,为自己的战斗力注入新的能量。

而“人和”,一方面是指大局的状况,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社会局势,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安定问题会影响战局走势;而另一方面,则是指军队当中的参与者与领导者,有才能的将领与有实力的属下,他们默契合作、团结一致,这才会又向好的势头。

图|古代战争场景

在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之后,信息的交互就是另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军事情报与文书通讯,构成了军事沟通体制的重要骨架。从西周的烽火狼烟,到明清的塘报驿传,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就这样,在一声声马蹄的疾音中凝结。

参考文献

《清代名臣奏疏文集汇编》

《大明律》

《汉书·循吏传序》

《睡虎地秦墓竹简》

《居延新简》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