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历史连载616-工信部直属-国防七子-源哈军工-哈尔滨工程大学

我是通信人时游 2024-07-01 09:20:41
通信历史连载6116-工信部直属-国防七子-源自哈军工-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军工成立的故事:

1949年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毛主席访苏期间,双方确定并组建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1952年3月18日: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周恩来、朱德、林彪呈送《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

1952年6月3日:周恩来致函布尔加宁,要求苏联按五个系的规模向军工派遣专家顾问团。1952年6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在中南海接见从朝鲜战场回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陈赓,授命陈赓创建哈军工,以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科学研究室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的部分干部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1952年7月8日:毛泽东签发命令,任命陈赓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毛泽东对朱德说:“我让陈赓把‘哈军工’建设成中国的第二个黄埔军校,看来他的野心不小呢,要超过他的校长蒋中正先生呢。”

1952年8月5日:陈赓陪同苏联专家小组开始在上海、南京、大连、哈尔滨为军工选址。最后由于安全原因确定为哈尔滨。1952年8月22日: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筹委会由陈赓、徐立行、等10人组成,主任委员陈赓,副主任委员徐立行。徐立行是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后任军事工程学院教育长。学院的教员问题、干部问题、编制问题,到1954年要建成30万平方米数十栋大楼,加上各种配套设施的建筑问题,教学需要的武器、装备、器材问题,大批苏联顾问的安置问题,招收学员问题等。尤其是在1953年9月1日开学之前的基建任务是10万平方米,要赶上1955年教学进度的需要,需要再建20万平方米。费用预算是4000亿(旧币),五年的基建总规划是60万平方米,到1955年建成就要花掉5000亿。陈赓院长提出边建、边教、边学的“三边”建校方针。1952年9月: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1400多名排以上干部和1600多名战士、职工先后从重庆出发奔赴哈尔滨;1952年11月24日:军委决定从部队中抽调大学专科以上理工科学生1000名,赴军事工程学院学习。经考试、政审、体检,军事工程学院共录取1010学员,实际报到987名。1952年12月底: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15名教授、专家和282名干部、战士、职工全部迁到哈尔滨;1953年2月21日:军委命令哈军工隶属于军委总部直接领导,下设5个系、6个部、22个专科、24个本科。哈军工代号总字103部队。1953年3月:志愿军第三兵团部分干部陆续从朝鲜战场回国,到达哈尔滨。1953年4月25日:军事工程学院(总字103部队)举行了工地开工典礼大会,对外称103工程。

1953年7月10日:陈赓院长进京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学院筹建情况,请毛主席为学院的院报题名。毛主席说“南京军事学院报纸叫‘军学’,你们的报纸就叫‘工学’吧。”。

1953年7月13日:军委召开例会,陈赓简要谈了建院进展情况和遇到的教员、学员、建筑等困难。最终哈军工的建设不仅被列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而且军内外都给予这个“天”字第一号工程积极支持。1953年8月:共和国的历史,只有“哈军工”第一学期教学计划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过。教学计划对军事工程师加了“四条定语”:他们必须是政治上坚定,无限忠于党和人民,忠于祖国,具有高度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军事工程师;他们必须是精通并善于使用本兵种技术兵器,能够独立完成工程任务,并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较高文化程度和一定军事素养的军事工程师;他们必须是忠诚老实、勇敢顽强、富于主动性、警惕性、不怕困难并善于克服困难的军事工程师;他们必须是能够教育与培养其部属、体格坚强、能忍受军事勤务中一切艰难困苦的军事工程师。

1953年8月26日:毛泽东主席为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学员开学颁发《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训词》。

1953年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学院第一期开学典礼举行。军事工程学院首任政委兼院长陈赓大将庄严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了。”。张宗逊副总长代表中央军委将光荣“八一”军旗授予陈赓院长,张宗逊副总长代表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宣读训词。

开学典礼上,全国各地赠送的贺信和锦旗。

1953年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院刊《工学》创刊号

学院按军兵种设立5个系: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陈赓曾说“解放军是一只猛虎,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就是为猛虎添翼。当然,创业是艰难的,但是革命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的,军事工程学院也一定能够从无到有。”陈赓曾对教授们说:“我是枪杆子出身,一生戎马,赳赳武夫,不懂技术,办学校拜托诸位了,将来功劳是你们的,有错误打我的屁股。”陈赓院长把教授们的宿舍安排在最好的一幢楼房,自己同院领导住到一排小平房,他说:“这比在朝鲜那个山洞好多啦!”

1953年12月:建立中国首个声纳专业。

1954年7月:调整后的第一期教学计划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通过下发。

1954年~1957年:学院通过正规的全国高考招生,之前保密不公开对外招生。

1954年9月:出任我军副总参谋长的陈赓院长奔赴北京,学院具体工作由刘居英院长主持。

1955年:陈赓大将与在学院工作的苏联专家首席顾问奥列霍夫中将(左一) 、政治副首席顾问诺维克(右二)、副首席兼科学教育顾问叶果洛夫(右一)合影。

1955年11月:回国不到一个月的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来到哈军工,了解我国军事技术的发展情况,并筹集发展火箭,导弹的技术力量。

1956年5月: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教育长徐立行总结“三年来,学院在苏联顾问的指导下,开设180门国内未开设的军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了240名助教崇仁讲课教员。”

1956年9月:三期学员入学后,有一月的入伍训练。训练在哈尔滨市郊军事野营场实施,训练包括队列、拉练、礼节,枪械装卸、瞄准射击和打靶。

1956年:学院的11号楼、21号楼;学院的51号楼、31号楼。教学楼的细节设计别具匠心,传统的正脊上的神兽更换成啸天虎,仙人骑凤变成了解放军骑马,后面是各系的代表性装备(飞机、大炮、舰艇、坦克、工程装备)。

1953年-1957年:来学院的苏联专家119人。

1958年3月26日:学院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大会。国防部长彭德怀签署国防部命令,准予636名学员毕业,授予毕业证书。

1958年:哈军工迫于压力改为组织保送(一些人按高考成绩他们是没有资格被录取),这就成了高级干部子女镀金的摇篮。

1958年9月1日:彭德怀元帅第二次前往“哈军工”视察。事后,向中央报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经过五年多的摸索,建成了一所规模很大的军事工程学院,在远东是唯一的。”

1959年1月23日:时隔四年再次参观军工的钱学森说“在我国现有条件,这么短的时间,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校,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1959年2月15日:中央军委批准学院以空军工程系第七科为基础,并入炮兵工程系的火箭专业,成立导弹工程系,为七系,下设5个专科。

1959年10月:学院庆祝建国十周年。

50年代:中学生流传“上大学,攻尖端,又管吃,又管穿,毕业后,当军官”

1961年7月24日:周恩来总理签署命令,任命刘居英少将为哈军工院长。

1961年:哈军工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逐步划归国防科工委领导。

1962年7月:海军工程系的毕业答辩。

1960年:全校设64个专业,教职工9165名,学员11710名(基本班10000名,研究生班1710名)。相比-清华设33个专业,3000余名教职工。

哈军工分拆扩建的故事

1959年11月:身兼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的陈赓给中央军委写报告,“由于我军技术装备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对工程技术干部的需要日益增大……全军只办一所综合性学院无论如何不能满足需要,势在必分。从现实可能性看,军事工程学院常规武器各系已具有一定规模,分建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中央军委决定改变军工的培养目标,从武器装备的维护使用,改为先进装备的研究和设计。

1959年12月30日:中央军委第15次会议,专门研究军事工程学院的任务调整和分建问题,刘居英副院长回答了大家提出的有关分建的具体问题。1959年12月31日:军委办公会议作出决定:按照“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双方兼顾,照顾尖端”的指导方针,军事工程学院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三个工程系分出,分别成立炮兵、装甲兵、工程兵3个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现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往南京,后成为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系,现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现防化指挥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海岸炮、舰炮指挥仪、鱼雷、水雷、舰船消磁等专业迁往大连,并入海军工程学院。后迁往武汉,与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合并成立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空军工程系: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调整后的海军工程系设10个专业。

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

1963年6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来院视察,在体育馆主席台面向大操场向全院师生员工讲话,号召学员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1964年:毛主席题字“工学”的哈军工报

1962年-1965年:学院招收了6批50名研究生。

哈军工集体转业的故事:

1963年4月:“哈军工”上报了《军事工程学院政治部关于在院学习的高级干部子女情况的报告》,报告中说:“在学院的学员中,军队将军以上及地方省委书记、中央各部副部长以上的高级干部子女(包括一部分非直系亲属),男的有160人,女的有72人,共计232人,占全院学员的3.3%。”1965年1月12日:毛主席收到原哈军工的老教师、任南京炮兵工程学院(哈军工1960年分建的学院)火药专业教研室主任许哨子的信。信中反映:一是部分军事院校学员娇气严重,学院对学员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不够;二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没有及时更新;三是科研时间不保证,科研搞不起来;四是机关庞大,人浮于事。毛主席批示:“贺龙、瑞卿同志:此件所说,可能是许多院校的通病,请你们认真处理。自从去年林彪同志提出整顿院校以来,可能有些进展,因而象此信的作者也敢于讲话了。”。罗瑞卿:“军队中的军事工程院校,据我所知,不仅办多了、办大了,而且有很大的盲目性。”贺龙:“军队院校,特别是技术院校办得多,办得大,我们早有所感,就是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予以裁并。”1965年12月19日:哈军工接到中央军委通知,经周恩来总理同意,军工改制可推迟到1966年4月1日起执行。学院后勤供给由总后勤部负责改为由地方政府负责。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之前,院长刘居英在军工“一道门”前留影。

1966年4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哈尔滨工程学院”,正式退出部队序列。处级以上干部合影、原子工程系合影。

1966年:原来哈军工的海军工程系改称“船舶工程系”,空军工程系改称“航空工程系”。

1966年:学院新的系及专业科目设置情况表。

哈军工南迁分拆解体的悲壮往事:

1967-1968年:中苏边境乌苏里江的七里沁岛和珍宝岛,冲突频发逐步升级。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事件爆发。苏军动用坦克、装甲车、直升飞机和“冰雹”火箭炮,解放军使用反坦克炮、无后座力炮、40火箭筒等轻武器和岸上的纵深炮火。

1969年10月:在毛主席准备打仗的指示下,林彪副主席在苏州发布“一号紧急命令”,调动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哈尔滨成了准备对苏作战的前线。1969年10月27日:国防科委副主任赵启民通知:军委办事组决定,军工学院要从哈尔滨搬走。并指示:“这次搬家,教师队伍要纯,搞尖端不适合的要处理,留下来的人要精干,越精干越好。”“回去把精密仪器包装好,剩下的,敌人来了要炸掉!”1969年12月4日:国防科委罗舜初指出:“学院要分开,海军、空军拨出去;‘两弹’办一所大学,或者光是导弹办一所大学,原子和哈工大合起来。” 他强调办学规模不能太大,学制搞两年,1500人,顶多2000人,教师队伍要精干,他说:“3000人的学校就不算小了。”国防科委、各总部、军兵种协商最后决定,哈军工的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工3个系15个专业,以及融入哈工大火箭方面的5个专业,合并为17个专业,一同南迁。哈军工院直领导机关教务部、政治部、院务部、基础课部、院办公室,外国留学生系、综合实验工厂及基层单位,内迁到长沙。1970年3月1日:国防科委派出调研组进入学院,主持学院分建和搬迁工作。国防科委调研组制定了去长沙的干部标准,一千多名干部、教员因“不够条件”留在哈尔滨,成立留守处等待处理。南迁长沙的人员中,教学人员包括哈工大并入的44人共691人,正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80人。1970年6月1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电话批示:哈尔滨工程学院南迁长沙后,归七机部和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广州军区三方领导。1970年7月1日:学院开始南迁。学院教职工昼夜奋战半年多,运输物资2.5万吨,人员1447户。

大量的教学、科研、生产设备,在拆、卸、装、运过程中,大量丢失或严重损坏。运到长沙后,又没有房屋、仓库可存放,大量设备长期摆放在露天之下,经受日晒雨淋,锈蚀霉变,几近报废。南迁后,学院再次分拆:①空军工程系划归三机部,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②原子工业系划归二机部,迁往重庆,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关专业合并组建重庆工业大学;③海军工程系划归六机部;④空军工程系的风洞实验室改为三机部的研究所。⑤长沙工学院保留了学院的主体部分,即学院机关、电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基础部和实验工厂。

哈军工副教育长、后任哈尔滨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沙工学院临时党委副书记、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文峰,总结学院这段历史:

哈军工原地重建、变身哈船院的故事:

1970年9月24日:六机部正式下发了筹建船舶学院的座谈会议纪要。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原军工其他各机关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调整归第六机械工业部(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

1970年11月:“船舶工程学院筹建处”成立,临时办公地点设在哈尔滨文庙街。提出基本任务“为国防建设服务,为海军建设服务,为造船工业服务”。1970年:原海军工程系有10个专业,教职工只有347人,包括党政干部、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等。1970年:学校发展最艰难的时刻:哈军工分建、主体南迁、四个不定一个薄弱:领导班子不定、办学地点不定、归属不定、专业方向不定、办院基础薄弱。武汉船舶工程学院的故事:学院筹建初期,学校地址曾被定为武汉市。国务院下文为学院命名为武汉船舶工程学院。学院各单位都已做好南迁的准备,各实验室把实验设备打好包装,一旦选定校址即可南迁。六机部计划把武汉船校的校址划归哈船院。后来了解到武汉船校面积很小,根本容纳不了学院的需要,而武汉又没有其它合适的地址。四川阆中:还曾选址四川阆中,但阆中不通火车,交通很不方便。就这样,校址成了老大难。最后,经院领导小组研究,林毅院长明确指示:学院就留在哈尔滨,利用“哈军工”的校址办学是最佳方案。国务院又下文把学院的名称改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1971年9月:林毅将军受海军和六机部的委派,来哈尔滨筹建船舶工程学院。1971年12月:为加速筹建工作,学院党委上报《武汉船舶工程学院基本建设规划》,并再次向六机部汇报了学院院址问题并强调:如果不能批准,请考虑学院办与不办的问题,现在的状态不能再继续下去了。1971年12月:六机部下发了《关于上海交大、西电、船工规模、专业设置等的通知》:船舶工程学院在专业设置和规模上应重点培养海军武备、核动力潜艇,兼顾培养船、机、电、水声等方面又红又专的工人阶技术人员,设置 21 个专业和2个研究室,在校学员规模为2500-3000人。1972年:元旦刚过,在校址未定、师资缺乏的情况下,林毅将军力排众议,决定原地办学、当年招生。要求做到“四定”:即定人头、定任务、定计划、定教材,作好招生准备工作。六机部领导对办学选址定点、领导班子、学院归属等问题做了具体指示,同意学院利用原哈军工校舍就地办学。

1972年3月:学院派出招生组赴全国14个省市区和部队,招收110名学生。1972年:国务院64号文件,批准给哈船院军工校舍19万平方米教学和生活用房(约占原军工校舍总面积二分之一)从筹建开始到1972年:学院共调入1769人,原“哈军工”教师占了全部教师的80%;二是从被下放到农村或建设兵团去参加农业劳动的原“哈军工”毕业生中选调了几百人,大大充实了教学力量。1972年7月1日:学院举行110名第一期工农兵学员的开学典礼。1975年:根据六机部558号文,学院正式定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筹建领导小组终于完成使命,标志着学院筹建工作基本结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正式诞生。

学院设置6个系:一系-舰船工程系,二系-导弹工程系,三系-船舶动力系,四系-自动控制系,五系-原电子工程改为水声工程系,六系-电子系(1976 年 9 月改称计算机科学系)。

1975年12月12日:学院举行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毕业典礼。教工队伍发展到1723 人,招收了三期学员,在校生589人。

1976年3月:六机部下发《关于下达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设计任务的通知》(“扩初计划”)。强调学院要“为发展我国造船工业和建设强大的海军作出新的贡献”,哈船院正式进入规划和建设阶段。

1978年2月: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1981年:学院船舶流体力学学科、水声工程专业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船舶结构力学、船舶流体力学、热力学、水声工程、陀螺导航设备、反应堆工程等6个学科、专业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2年:六机部撤销,哈船院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

1983年1月: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聂荣臻为学院题写院名"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1994年4月4日: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1994年4月8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更名庆典。

1996年:被确定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1997年1月27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国防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国家验收。该实验室是该校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002年: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2003年5月18日:学校研究生院揭牌成立。

2003年:学校50周年校庆,刘居英老院长和学生合影。

2005年12月12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是国内高校第一个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7年6月8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海军正式签署协议,十一五期间共同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年:学校划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

2013年9月1日:建校60周年

2014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文化园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黑龙江省高校首个国家级旅游景区。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9年: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19年9月11日: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生)院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暨院区启动仪式。

2022年2月: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24年6月:学校官网

设有23家教学科研单位,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本科招生专业4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

0 阅读:4

我是通信人时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