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诞生于成化八年(1472 年),溘然长逝于嘉靖七年(1529 年),乃是浙江余姚人士。因其曾在会稽山阳明洞构筑居室,故而自号阳明子,学者们皆尊称其为阳明先生。
他无疑是明代出类拔萃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军事家,可谓文治武功皆令人瞩目、成就斐然。在事功领域,他数十年为官生涯中,尽显非凡之能。平定江西匪患时,他精心筹谋,洞察匪情,运用巧妙策略,一举扭转局势,使得当地百姓得以重享安宁。面对宁王之乱,他临危不惧,果敢决断,以卓越的智慧和勇气迅速平息叛乱,稳定了朝局。而在处理思田盗贼之患时,他深入了解民情,恩威并施,最终成功化解危机。因其功绩卓著,获封新建伯,死后追谥文成,名垂青史。
在思想方面,他更是集心学之大成,开创性地建立了姚江学派。他教书育人,倾囊相授,众多学子慕名而来,拜于其门下,其门生遍布天下。他所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后世求知者的道路。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们犹如思想的火种,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哲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其影响力甚至远播至日本、朝鲜等地,在异国他乡绽放出独特的光芒,为当地的思想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书育人
由其门人弟子辑录平日对话、语录、书信而成的《传习录》,更是成为圣门经典。这部著作凝聚了王阳明的智慧精髓,记录了他在治学、修身、处世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在成书过程中,弟子们怀着对先生的敬仰与尊崇,精心整理每一次交流的点滴,力求完整而准确地呈现王阳明的思想。至于版本情况,历经岁月变迁,不同版本在流传过程中或许存在些许差异,但都共同承载着王阳明思想的光辉,为后人研究和传承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王阳明的出生颇具神奇的色彩,充满了令人称奇的传说。据诸多文献详实记载,王阳明生来便具备与众不同的特质。在他降临人世之前,其祖母于梦中惊见有天神身披着绚烂绯红的玉衣,于悠悠彩云之中鼓吹鸣奏,怀抱着一个红彤彤的婴孩,自天际飘然降落。祖父听闻此梦境,深感此乃祥瑞之兆,遂为他取名为“云”,并将其居住之所命名为“瑞云楼”。
王阳明出生之后,直至五岁时仍然无法开口言语,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他却已经能够默默铭记祖父所读过的书籍。在某一天,一位高僧路过他家门口,轻轻抚摸着他的头顶说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其祖父听闻此言,深思熟虑之后,依据《论语》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一经典论述,为他更改名字为“守仁”。神奇的是,自此之后,王阳明便能开口说话了。
在他十一岁的时候,便跟随父亲寓居京城。次年,他开始进入私塾就读。曾经有一次,王阳明询问私塾先生:“何为第一等事?”私塾先生回答道:“第一等事无非是科举及第,金榜题名。”然而,王阳明却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在他看来,第一等事应当是“读书学圣贤”。他认为,科举及第固然重要,但追求圣贤之道、提升自身的品德和智慧才是更为高远和有价值的目标。随着岁月的缓缓流淌,时光的悄然推移,“学圣贤”“做圣人”的信念愈发坚定地扎根于王阳明的内心深处,成为他矢志不渝的志向,支撑着他在求学与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懈追求。

王阳明在 15 岁之际,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出游之旅,涉足居庸关、山海关等地。在这广袤的天地之间,他纵情纵览着壮丽的山川景色,内心涌起无尽的豪情壮志,慨然萌生出经略四方的宏伟志向。而且,他性格豪迈奔放,不拘小节,时常与同伴们一起以模拟功战为游戏,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胆略。
16 岁之时,当时国家的边事形势严峻,吃紧万分,朝廷上下为此议论纷纷,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王阳明心怀忧国之情,于是开始研读兵家之书,试图从中汲取智慧和策略,以应对国家面临的危机。“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以为戏”,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和演练兵法的机会,哪怕是在宾客宴请的场合,也会利用果核排列阵势,模拟战场的变幻,展现出他对军事的浓厚兴趣和执着追求。
17 岁那年,王阳明在洪都(今江西南昌)迎娶了诸氏。此后,他偕同夫人回归余姚。在这段时光里,他专心致志地学习经义之学,为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做着充分的准备。他日夜苦读,沉浸在经典的智慧之中,不断积累知识,磨砺自己的思维。
18 岁时,王阳明怀着对真理的渴望,前去拜访了明初纯儒吴与弼的弟子娄谅。在与娄谅的交谈中,谈到了格物之学,王阳明深受启发,认为“圣人必可学而至”。自此,他开始“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格物之说的研究和实践之中。甚至有一次,他在亭前对着竹子进行格物,全神贯注,废寝忘食,然而由于过度思考和劳累,最终思劳成疾。在经历了这番挫折之后,他不禁“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陷入了对格物之路的深深困惑和反思之中。
格竹的失败无疑给王阳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一挫折使得他对朱子之学的权威性和正确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内心迷茫,继而在佛家和道家的学说之间徘徊流连,试图从中寻找新的启示和答案。
21 岁时,王阳明在浙江乡试中崭露头角,成功中举,这一成绩无疑是对他多年苦读的一种肯定。然而,23 岁时,他在会试中名落孙山,未能如愿。会试不第的王阳明回到了余姚,在那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友人结下了龙泉诗社,大家时常相聚,以对弈联诗为乐,在诗词的世界里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与抱负。
弘治十二年(1499 年),王阳明终于进士及第,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的他得以与当时声名远扬的诗词名家李梦阳、何景明在文坛上相互唱和,交流切磋,共同推动着文学的发展。次年,王阳明被授予吏部主事一职。又过了一年,他奉命前往江北录囚,承担起重要的职责。但不久之后,他因身体抱恙告病归越,游览了风景秀丽的九华山,期间频繁出入佛寺、道观,与僧道交流探讨,寻求心灵的慰藉和智慧的启迪,一直到次年夏天才复命还京。

弘治十五年(1502 年),王阳明再次告病归越,这次他在当地筑室阳明洞,试图修行神仙导引之术,期望能够借此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然而,经过一番尝试,他终究因未能领悟到真正的圣道而作罢,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追求和方向。
弘治十七年(1504 年),王阳明肩负起主持山东乡试的重任,展现出他卓越的才识和公正的评判能力。就在这一年,他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次年,王阳明开始授徒讲学,将自己的所学所思传授给年轻的学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他与湛若水相识相交,两人志同道合,相互启发,王阳明也由此开始回归正统的学术道路,为他后来的心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德元年(1506 年),王阳明怀着一腔正义,因勇敢地抗疏救忠良,不惜触犯权势熏天的阉党,从而引来了巨大的灾祸。他遭受了廷杖四十的严厉惩罚,随后被下诏狱,身心饱受折磨。不久之后,王阳明被贬谪至遥远荒僻的贵州龙场,担任驿丞一职。那里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王阳明并未因此而气馁消沉。
正德三年(1508 年),在这居夷处困的艰难处境中,王阳明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思与探索,终于迎来了顿悟的时刻,领悟到格物致知的真谛,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一重大的思想突破被后世称为“龙场悟道”,成为他学术思想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随后,王阳明受到提学副使席书的诚挚聘请,在府城文明书院担任主讲,开始向众人揭示知行合一的重要理念,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正德五年(1510 年),王阳明的仕途迎来了转机,开始走向顺遂。这一年,他先是晋升为江西庐陵知县,接着担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次年,他的职位再次调动,先是调任吏部验封司清司主事,二月担任会试同考官,到了十二月,又升任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可谓是官运亨通。
正德七年(1512 年),王阳明的仕途继续稳步上升,先是晋升为考功清吏司郎中,到了十二月,又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在这段时间里,王阳明的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拜师学艺,弟子日益众多。其中,徐爱、黄绾等弟子也均在此时投身其门下受业。王阳明依据《大学》古本确立格物、诚意的要旨,开始以“致良知”作为教育的核心思想,对弟子们进行悉心的教导。
正德八年(1513 年),王阳明赴任途中顺路归省。到达滁州后,负责督管马政。在此期间,他每日与门人一同游历,探讨学问。新老学生纷纷集会于滁,王阳明教导他们静坐入道的方法。次年,王阳明升任南京鸿胪寺卿,继续向众人传授存天理、去人欲的修身之道,引导学生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净化。

正德十一年(1516 年),王阳明的才能得到了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与举荐。于是,王阳明得以晋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肩负起巡抚南赣、汀、漳等地的重任。在这片土地上,他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智慧和领导才能,成功平定了征南王谢志山、金龙霸王池仲容等的暴动。为了加强对当地的治理和管控,他还推行了十家牌法,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次年,正月王阳明抵达赣地,二月便迅速平定了漳南象湖山的叛乱。到了十月,又成功平息了南赣衡水、桶冈的动荡局势。他的行动果断而高效,展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
正德十三年(1518 年),王阳明在春天再次平定三浰之乱,因其功绩卓著,得以升任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同年七月,他精心刻制古本《大学》,还刻制了《朱子晚年定论》,为学术研究和思想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德十四年(1519 年),王阳明受命勘处福建叛军。当他行至丰城时,惊闻宁王朱宸濠谋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王阳明毫不畏惧,毅然举起义旗平叛。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平叛之战中,他指挥若定,仅用时 35 天,便成功生擒宁王及其党羽,迅速收复了南康、九江等所有失地,稳定了局势,拯救了百姓于水火之中。
正德十六年(1521 年)六月,王阳明因其卓越的功绩晋升为南京兵部尚书,后被封为新建伯。就在这一年,他上书乞求归乡,回到了余姚。此后,他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讲学生涯。在此期间,南大吉绪精心刻制《传习录》,使之在门弟子之间广泛流传。
嘉靖六年(1527 年),朝廷下达命令,让王阳明以原职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身份出征广西思恩、田州,去平定思田之乱。在起程之前,他与钱德洪、王畿二弟子在阳明府中的天泉桥上论道,提出了“四句教法”,这一重要的思想交流被后世称为“天泉证道”。次年二月,思、田之乱得以平息。七月,王阳明又一鼓作气,将长期作乱的八寨、断藤峡一举荡平,展现出他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是年十月,王阳明在班师途中肺疾急剧加重,于是他请求辞官归乡。然而,令人悲痛的是,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于归途中他在江西南安与世长辞,终年 57 岁。王阳明逝世之后,由于遭到佞臣的嫉恨,“爵荫赠谥诸典皆不行”,并且朝廷还下令禁止所谓的伪学。直到隆庆元年(1567 年),以徐阶为首的王门弟子向明穆宗上书陈情,王阳明才正式被追封为新建侯,谥号文成,并得以从祀孔庙,他的功绩和思想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认可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