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培养过程中,如果由于污染导致背景脏,并出现黑点,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处理:
确认污染类型
肉眼观察培养基状态:首先,观察培养基的颜色和浑浊度。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黑点的形状、大小和是否运动。黑点的运动性(如布朗运动或直线型快速移动)以及形状(如点状、杆状)可以提供污染类型的线索。
不同污染区分:
细菌污染:肉眼观察到培养液浑浊变黄,培养瓶顶部有一层细沙一样的东西。细菌在显微镜下为黑色细沙状,根据感染细菌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外形,有球形,链形,杆形等。
霉菌污染:污染早期,培养液是清亮的。随着污染情况的加重,培养液中慢慢地出现絮状杂质,镜下可见呈细丝状的团状漂浮物,如同风中柳絮。最终,会出现肉眼可见的霉菌菌团。
真菌污染:真菌污染和霉菌污染差不多。一般污染早期培养液清亮,所以很难在污染早期发现。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像丝状,或者像珊瑚状的真菌,慢慢地会长出很细的黑色丝状物。
支原体污染:支原体体积十分微小,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而且培养液一般也不会有明显变化,细胞病变也不很明显,只是会生长变慢或者细胞状态老化。另外,支原体污染导致细胞状态变差,也可能会出现背景变脏,小黑点变多的情况。但是支原体污染后,可能影响细胞的生长参数、细胞代谢等。因此在进行实验前,建议进行支原体检测,确认细胞无支原体污染,才能保证实验数据可靠。
针对不同污染类型的处理措施
01
细菌污染
轻度污染:可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无菌PBS进行多次清洗,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培养。最常使用的抗生素是青霉素和链霉素,青霉素的推荐工作浓度是100U/mL,链霉素的推荐工作浓度是100 μg/mL。o如果细胞耐受性比较强,可以提高抗生素用量至5~10倍,进行冲洗或者短期处理。
重度污染:建议丢弃受污染的细胞和培养基,彻底清洗培养设备和实验台,并使用紫外线灯或臭氧发生器对实验室进行消毒。
青霉素-链霉素溶液(FH3901)02
真菌污染
真菌污染较难根除,且真菌孢子易飘散,污染实验室。一旦发现真菌污染,建议丢弃受污染的细胞和培养基,并对培养箱及操作台进行全面消毒。
如果细胞比较珍贵,可以使用两性霉素进行处理,两性霉素的推荐工作浓度为2.5μg/mL。如果细胞耐受性比较强,可以提高抗生素用量至5~10倍,进行冲洗或者短期处理。
水溶性两性霉素B
03
支原体污染
支原体是最小的微生物,无法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但可通过电镜或特定检测方法确认。
若细胞比较珍贵,且污染后状态尚可,可尝试添加支原体清除剂培养2-3代进行清除。若污染严重,建议丢弃。
富衡生物支原体清除剂(FH5001)04
黑胶虫污染
黑胶虫污染后培养液颜色不变化,也不浑浊。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间隙存在布朗运动的黑色异物。
若细胞比较珍贵,且污染后状态尚可,可尝试添加黑胶虫清除剂培养2-3代进行清除。
由于目前黑胶虫到底是什么生物,还存在争论。建议处理黑胶虫污染还是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多清洗、多观察细胞状态。
富衡生物黑胶虫清除剂(FH4001)日常预防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确保所有操作都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无菌试剂和耗材。
定期清洁消毒:经常清洁培养设备和实验台,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无菌状态。
质量监控:定期检查培养基的质量,包括水质、容器等,确保符合培养要求。
细胞管理:掌握细胞传代的最佳时机,避免细胞生长过老或破碎产生残骸。同时,注意血清等试剂的保存和使用,避免反复冻融导致质量下降。
总结一下,细胞培养中的污染问题还是要以“预防为主”为原则,同时做到“早发现,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