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兵法谋略,刺猬战术,蘑菇战术

华夏看易经 2024-05-19 08:35:13

作为大兵家的彭德怀,深通谋略,兵法,心怀天下,不畏生死的大格局。以敢打大仗、硬仗、恶仗,险仗,勇冠三军而闻名。彭德怀的军事指挥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将帅之道,是军事史上的宝贵财富。打得20世纪的军事强者毫无还手之力。

彭总雄才大略,千古一帅!彭德怀金戈铁马一生,智勇双全,战略战术大“开大合”,作战风格以“雷霆之势,铁血战法,勇冠三军”而闻名。无论是国内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只要和彭德怀交过手的敌人,都让对手闻风丧胆,心惊胆寒,惨败而归。

不按套路作战,敢于险中求胜

自古以来,在战场上有大智慧的统帅,都很注重谋略与战术。两军交战,先谋定而后动。不是单纯靠的人数和蛮力来取胜的,靠蛮力和人数只能送死,这是有违将帅之道的,也不符合用兵的法则。尤其在近代战争中,就更加注重谋略与智慧。规律是千变万化的,彭德怀在战场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打破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兵法云:“兵者诡道也”。

“反其道而行之”,这一用兵之道,在彭德怀为将之初,就用得最为淋漓尽致。1927年,彭德怀尚还在湘军之中,他率领一个营去进攻驻防在长江边上的川军杨森,当时恰逢长江涨水,渡江攻克敌人的作战方案陷入困境之中。

很多人都认为要等到长江水势回落之后,再开始渡江攻打杨森,这样是一个万全之策,对战士们的生命负责任。就在大家都坚持各自看法的时候,彭德怀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彭德怀觉得现在的长江水虽然处于上涨阶段,但现在的长江水对战士们的生命并没有什么威胁,毕竟江水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要是军队趁着现在这种特殊的时机强渡长江攻打杨森,杨森一定不会防备,可以打得他措手不及。

彭德怀的这个建议可谓是出其不意,在常人眼里看来,现在涨水明显不适合渡江,敌人当然也是这种想法,必然会掉以轻心,不加防备。要是借助敌人防备空虚之际,渡江而战,必然会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后来按照彭德怀的建议,部队渡过长江,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诸如此类的战役,彭德怀南征北战一生,数不胜数。这说明了彭德怀为将之道的雄才大略,彭总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东西,出其不意,不按套路出牌,克敌制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绩,这就是湘军时期的彭德怀。

刺猬战术,痛击马军

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改编了“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总司令。尾随红军的敌人是宁夏军阀马鸿宾部和东北军白凤翔部3个骑兵团。

吴起镇伏击战,彭德怀亲赴前线观察地形,分析了敌骑兵的特点,利用吴起镇的高塬深沟,摆兵布阵,以第2纵队为左翼,在头道川设伏;第1纵队为正面,从西南山一带发动进攻;第3纵队则埋伏在三道川,阻击西南方向来敌,保证头道川战斗的顺利进行。

21日一大早,马鸿宾的第35师骑兵团杀气腾腾地冲进了红军的伏击圈。突然,陕甘宁支队万枪齐发,轻、重机枪同时射击,子弹像雨点一般向马家军骑兵射去,手榴弹接连不断地在敌群中炸开,尘土飞扬,人喊马嘶,鬼哭狼嚎,前面的敌军纷纷滚落马下,乱作一团;后面的骑兵止不住往前冲,跌下马来的,踩死的,撞死的不知其数;

止住马的官兵立刻从马背上跳下来,一手提枪、一手牵马持枪作战,攻击行动受到限制,很难提高战斗力,没多长时间,马家军就被打得死的死,逃的逃,一些滚下马的伤兵,被惊吓的马活活踩死,有的脚还挂在马蹬上,被惊马拖着狂奔,使马家军心惊胆寒。

彭德怀采用的是“刺猬战术”(刺猬缩成球状),官兵以班排组成“球形阵法”对付骑兵,使冲杀而来的骑兵被四面飞来的弹雨射中,瓦解敌人的战力,给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杀伤力,取得了红军进入陕北的第一个大胜仗。

这场“砍尾巴”战斗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经数小时激战,共歼敌1个团,击溃2个团,击毙击伤敌600余人,俘敌700余人,其中有马术教官、兽医及会钉马掌、修马鞍具的人员,缴获一批轻重武器和约1000匹战马,补充了红军新组建的骑兵连。中央红军经过此次战斗,结束了敌人的追剿,为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在陕北会师扫清了一大障碍。

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名军事统帅,彭德怀亲历过20世纪中国的各种军事斗争,他的军旅生涯简直就是开国将帅们探索、追求、奋进的一面镜子:1916年3月,投身湘军一干近10年,出没于军阀混战的硝烟中;1926年7月,所在湘军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浴血在北伐战争的烽火里;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任红五军军长,逐步成长为红一方面军司令员;1937年9月以后,作为八路军首脑人物之一,在华北大地与日军周旋多年;1947年3月,出任西北野战兵团统帅,操劳西北解放战事;1950年10月、12月,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中朝联军司令员兼政委,率军经血战大败美军领衔的“联合国军”;1952年7月,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襄助中枢决胜台湾海峡。

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在和国内外各种对手的较量中,彭德怀从旧军队中的普通一兵成长为一位开国元帅。在横戈马上、襄助中枢的历程中,他展现出了令人叹服的军事谋略。

围点打援,宜川大捷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这一计,彭德怀用的炉火纯青。这就是后来的“围城打援”的战法。

彭德怀在南征北战的岁月中,“围城打援”,攻坚克城,歼灭敌方援兵,是常用的兵法之一,累战累胜。

1948年1月初,西北野战军司令部讨论战略进攻方向时,彭德怀提出转入外线作战,南出陕中:“打宜川,调洛川(敌人);歼灭刘戡,收复延安。”

宜川东依黄河,西连洛川、鄜县(今富县),是陕东战略要地,胡宗南视为关中屏障,在这里设有兵站,由整编第七十六师一部(第二十四旅)防守。延安仍被胡军占领,由整编第十七师两个旅驻守;在延安、宜川之间,整编二十九军军长刘戡指挥两个整编师集结于洛川一带地区机动,以便北援延安,东援宜川,阻止西北野战军南下,企图实现其“驰援三面”的目的。

1月底,彭德怀在米脂县吕家沟召开野战军旅以上干部会议。确定进行宜川战役。一部兵力猛攻宜川,调动洛川敌军来援;集中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援敌,然后攻城。为确保打援成功,彭总明确提出:“在战术上,攻城部队应积极佯攻,功而不克,逼敌驰援;打援部队应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风格,速战速决。”

在部署攻打宜川的同时,彭德怀即着手进行打援的准备。他依据侦察,分析敌军从洛川等地增援宜川,可能走三条路线:一是由瓦子街到宜川。这条公路,便于大部队机动,距离近,增援快,可迅速解宜川之围,但有遭野战军伏击的顾虑。二是经石堡(黄龙)到宜川。也是一条公路,但路况差、距离远,不利于速援。三是沿第一条道路以北的进士庙梁到宜川,这是条山间小路,地形复杂,重武器不易通过。

彭德怀在野战军司令部分析了敌人的行军路线。他很定地说:“胡宗南志大才疏,好大喜功”。“根据敌军过去的作战行动规律,刘戡从自身的安危着想,肯定会走小路。但下命令的是胡宗南,不是刘戡,……此人又主观性强,骄横跋扈,必然命令刘戡经第一条道路驰援。”

宜川城地势险峻,悬崖绝壁,不易攀登。城西是外七郎山,与内七郎山相连,被城墙与壕沟隔断。正北是老虎山,西北是太子山,东南是凤翅山,都高达百米,形成天然屏障,是个易守难攻之地。

此前,胡宗南视察宜川时,曾狂妄地对刘戡说:“要打两个仗,一面坚守宜川,共军攻城就消灭它一部,援军出动在外线再消灭它一部。”胡宗南的狂妄计划,与彭德怀的“围城打援”正好针锋相对。

2月24日,西北野战军攻城部队完成对宜川城的包围;27日,占领了宜川外围主要据点,等敌军来援。一切不出彭德怀意料,胡宗南接到宜川守敌求援信号,火速下令刘戡指挥两个整编师即速驰援。

刘戡接到命令后,连会都没有来得开,就下达出发命令,27日进到瓦子街地区。28日凌晨4时,彭德怀下令:决定于次日拂晓发起总攻,歼灭来援之敌。激战至3月1日下午4时,西北野战军占领了公路两侧全部阵地,国民党军两个整编师全部被歼,刘戡走投无路自杀。

3月2日,西北野战军对宜川守敌发起总攻。3日上午8时,全歼宜川守敌第二十四旅,旅长张汉初被俘。至此,宜川、瓦子街战役胜利结束,歼灭胡宗南集团共2.9万多人。

接到大捷宜川的战报,毛泽东欣慰不已的说:“在西北战场上,这是第一个大胜仗。”“这次胜利改变了西北的形势,并将影响中原的形势。”

3月13日,蒋介石给胡宗南的“手启电”则悲叹:“宜川丧师,不仅为国军剿匪最大之挫折,而其为无意义之牺牲,良将阵亡,全军覆没,悼痛悲哀,情何以堪!”

声东击西,诱导敌人

“声东击西”,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六计。作为军事大家的彭德怀把“声东击西”运用的极为熟练,“可以用人为的方法造成敌军的过失,混乱,错觉,误判等,进行意想不到的打击。

孙子云:‘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误判的法则之一。封锁消息,制造假消息,采用各种手段欺骗敌人的方法,让敌人做出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决定,把自己推向死亡。”

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彭德怀把“声东击西”运用的炉火纯青,诱导敌人做出错误的决定,以少胜多,以少胜强,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1928年8月20日,彭德怀指挥平江起义的红五军南下井冈山。9月初,红五军南下江西万载地区受挫,遂折回平江与江西铜鼓、修水三角地区休整。考虑到周边敌人严密封锁红五军南下,彭德怀决定采用“声东击西、欲南先北的策略,出敌不意,再上井冈山”。

于是,他指挥红五军主力突然北上,在湖北通城、通山、九宫山一带活动,沿途消灭了多股民团、警察,捣毁国民党县区政府,向群众分发没收的财物,不但扩大了红五军的影响,还给敌人留下了“落地生根”的印象。红五军在湖北“大张旗鼓的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政府”,造成扎根湖北的假象,使江西军阀隔岸观火,放松戒备。

一个月后,彭德怀指挥红五军突然隐蔽南下,从九宫山经修水返回平江,再取道湖南浏阳到铜鼓。江西军阀没有想到,红五军这么快就南下。红五军一路势如破竹,于11月17日攻占万载。11月下旬,红五军在江西莲花县城北与红四军接上头,成功实现了上了井冈山,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洪流。

抗美援朝,1951年4月28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进行了6天,东、西两线战场进展不一:担负战役牵制任务的东线战场(由朝鲜人民军组织)进展不大;西线(志愿军为主,分为左翼、中路、右翼)右翼集团向南前进了50多公里,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开城等地。

从而使整个战线形成了由西南逐渐向东北延伸的一条斜线态势,造成了东线战场三个南朝鲜师左侧翼暴露。这时,彭德怀判断:在西线战场上,顾虑到国际影响,美军主力会死守南朝鲜首都汉城,诱志愿军深入给予以极的大杀伤;

相反,东线战场上,三个南朝鲜师勉强支撑,战斗力比较弱,中朝联军有歼敌机会。于是,彭德怀果断作出决策:西线战场左翼、中路兵力向东线转移,寻求歼灭三个南朝鲜师。由于担心敌人发觉西线志愿军重兵东移,彭德怀精心导演了一出“声东击西”的好戏:西线右翼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在汉城以东、汉江上游实施渡江佯动,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在汉城以西、汉江下游实施渡江佯动,确保东移的志愿军第三、第九兵团与朝鲜人民军第三、第五军团聚歼三个南朝鲜师。

“中朝联军在东线发起进攻后,部署在西线的第十九兵团三个军和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于5月16日夜以一部兵力在汉城方向和汉江下游实施佯攻,对敌军阵地进行攻击。

中朝联军伪装成迂回汉城和渡汉江南进的态势,以迷惑牵制敌人。这是彭德怀预先部署的方案,这方案果然奏效。当人民军第一军团派出一部兵力在汉城以西渡江时,‘联合国军’十分慌乱,立刻调动兵力迎战,确实被人民军向汉城佯动所迷惑。

敌人连声惊呼:‘汉城正面临着第三次攻克的危机。’人民军的佯动有力地配合了东线中朝联军的作战行动。”之后,东线战场取得大捷:“中朝联军密切配合,17日上午即将南朝鲜军第三师和第九师退路切断……惊慌万状的敌军混乱一团,迅速溃散,企图向东南方向突围逃窜,但此时退路已被切断。中朝联军密切配合,并肩作战,对被围之敌发起猛烈攻击。

19日,将南朝鲜军第三、第九师两个师大部歼灭,并缴获了该两师的全部重装备,共歼敌17000余人。”

诱敌深入,善于临机决断

西北战役

“抛砖引玉”,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七计。这一计重在诱敌深入,后发制人,因此要巧妙应用“诱敌之法”。诱敌的手段有很多,但最巧妙的手段是“引诱,误导,制造假象,示弱,制造混乱,凝兵,干扰,袭扰”等,挖好坑让敌人上钩,以加深敌人的困惑。所谓“凝兵”,就是故意使旌旗参差不齐、金鼓音调杂乱,诱使敌人以为我方士气低落,兵力不足,判断错误,大胆前来攻击。

用这些假象来扰乱敌人的判断,做出错误的决定。还有遗弃老弱伤兵、粮草辎重,枪支弹药等,以其为饵,诱使敌人以为我方溃不成军,无力再战,放松战备,大胆前来追击。由于遗弃老弱伤兵、粮草辎重为军中命脉,只有真正败退之敌才会出现这种现象,才会误导更深,放松戒备,取得更大的胜利。

在诱导强敌,创造战机,彭德怀善于“抛砖引玉”,以收后发制人之功。

1947年4月下旬,蒋总裁得知西北野战军在吴堡、葭县(今佳县)、绥德附近活动的“情报”后,遂命令占领延安的胡宗南部迅速北进,命令驻防榆林的邓宝珊部南下米脂、葭县策应,企图将西北野战军围歼,或逼其东渡黄河。胡宗南除派一个旅加强蟠龙镇的守备外,其余九个旅兵分两路北上。

此时,西北野战军正隐蔽蟠龙附近。为夺取敌人的物资,消灭胡军的有生力量。同时,锻炼西北野战军的攻坚能力,彭德怀决定攻打蟠龙,为进一步迷惑敌人,把敌人主力调远。彭德怀采取的正是“抛砖引玉”之计。彭总“投敌所好”,以第三五九旅一部配合绥德军分区两个警备团,假扮主力向北撤退,节节抗击敌人,边战边退。同时,野战军司令部给他们配备了一部电台,报务、译电人员。让他们一路频繁收报、发报,以迷惑敌人的电台侦查。

遵照彭德怀的指示,他们故意在沿途丢弃一些臂章、旧鞋袜和衣物,锅碗,制造假象,诱敌加快北上。为不露破绽,有一次郭鹏向野战军司令部汇报当日战况及到达位置时,彭德怀特意电告:“臂章、符号、鞋袜等物不要丢得太多,多了反而会引起敌人怀疑。因为敌人不是傻瓜。”

郭鹏所部假扮主力之法引诱胡宗南部,顺利地吸引了敌九个旅的兵力向北疾进。这时,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司令部机关,驻扎在与敌人仅隔一个山头的新庄。

当胡宗南部队刚刚过去,彭总就从炕上一跃而下,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敌人向北,我们向南,各走各的路,各办各的事嘛!”命令队伍立即向蟠龙进发。

5月2日晚,就在胡宗南部占领绥德并大肆宣传之时,西北野战军打响了蟠龙攻坚战,全歼守敌,蟠龙是胡宗南的粮草,弹药补给站,使胡宗南遭到了雷霆一击!

朝鲜战场

1950年11月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中朝军队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了清川江以南,粉碎了麦克阿瑟企图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狂妄计划。

6日,麦克阿瑟下令“联合国军”以部分兵力开始试探性进攻,并向全世界放出豪言: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7日夜,面对优势装备强敌的攻势,彭德怀主持召开志愿军党委会,胸有成竹地说:“我的意见,应先避其锐气,以强示弱,麻痹敌人,部队向后撤退30公里左右,目的是故意示弱,迷惑敌人,采取边打边退,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寻机歼敌,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这也是我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斗方法。”

于是,志愿军前线部队依计行事,以部分兵力节节抗击,主力向后转移,并作出“无力再战”的假象;在西线战场,放弃德川、飞虎山、博川一线阵地,把敌人引过大同江;

在东线战场,放弃第一次战役中曾重创过敌人的黄草岭,把敌人引到长津湖畔。在诱敌过程中,根据彭德怀指示,志愿军一线部队佯装“怯战败退”,北撤中故意在道路上丢弃一些枪支、器材。

志愿军这些诱敌假象,使狂妄的麦克阿瑟作出错误的判断,志愿军“最多不超过六七万兵力,是一支装备极差,没有战斗力的部队”。于是,“联合国军”大胆北进,于25日全部进入彭德怀预设的伏击圈。25日黄昏、27日黄昏,西线、东线相继发起猛烈反击,鏖战到12月24日战役结束,共歼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扭转了朝鲜战局。

走为上计,全师破敌

“走为上计”,是“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是败战计,打了败仗,只能逃跑。这一计重在“全师避敌”,在不利的形势下,主动避开强敌,保存自己的计策。

如果是胜利之师,想要消灭强敌,假装退却,诱导敌人使其来攻。先求立于不败之地,再根据当面敌情决定攻守,寻机歼敌。

与优势敌人交兵时,彭德怀总能成竹在胸,敢采“走为上”之策,化攻为守,麻痹敌人,以求更多的歼灭敌人。

1950年12月31日下午5时,中朝联军30多万人发起第三次战役。在中朝联军的猛烈攻势下,10多万“联合国军”拥挤在汉江北岸背水作战,怕再陷于被全歼的命运。

于1951年1月2日开始全线撤退。“联合国军士兵扔掉所有重炮、机关枪等重装备,爬上卡车向南疾驰。车上的士兵挤得车厢都要崩裂了,甚至携带步枪的人也寥寥无几。他们只有一个念头:把那可怕的敌人甩掉几英里!不要命逃跑!控制不住的‘后退狂潮’迅速蔓延开来,真是兵败如山倒”

这次战役,中朝联军在冰天雪地里忍饥挨冻,连续8昼夜追击,向南推进了80~110公里,将战线推进到“三七线”附近,并于1951年1月4日占领南朝鲜首都汉城。

此时,国内大小新闻媒体报道“志愿军占领汉城”的新闻广泛传播,全国人民热情高涨。在中朝两军内部一些人中,轻敌速胜的思想在迅速滋长,一些人兴高采烈地议论“美军要速逃,美军要撤退”,“由北向南,一推就完”,“快打,快胜,快回国”等等。

但是,彭德怀对于敌人的企图,洞若观火:因敌军主力不战而退,只歼敌1.9万余人。“如我军继续前进,后方补给线越来越长长,在敌人狂轰滥炸破坏下,粮食物资供应将会更加困难。

从各种情况判断,敌人显然是引诱中朝军队继续南进,造成我军后方供应困难,东西海岸两侧暴露,然后利用其海空军的优势,再从我军侧后海岸登陆,对我军采取南北夹击,企图重演仁川港登陆的企图。

此时,联军司令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钻进敌人的圈套。”1951年1月7日夜,彭总顶着各方面压力,断然命令前线各军自8日起停止追击,占领有利地形,严阵以待,防敌反扑,第三次战役即告结束。

可是,彭德怀的决定,却被苏联总顾问质疑。他公开指责彭德怀:“哪有打了胜仗不追击敌人的?哪有这样的司令官?”并向斯大林告状,斯大林回电斥责了拉佐瓦耶夫,“彭德怀是久经考验的指挥员,他指挥志愿军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联军,朝鲜中朝联军应该听从彭德怀的指挥,彭德怀是天才军事家。”

彭德怀采取分割、围歼的战术

彭德怀采取分割、围歼的战术。美军实力强大,志愿军装备差。志愿军对美军尽力进行分割,使之成为一块一块,再分别进行围歼。这样,美军火力再强大,也是寡不敌众。最后,美军逃出包围圈,早已是心惊胆战,只顾命逃命。

1952年7月,彭德怀受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他在一次作战会议上回忆了那次争论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害怕过,可是当志愿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三七线’后,我环顾前后左右,确实害怕了。……我军打到‘三七线’后已向南前推进了几百公里,本来后方的物资供应线就很难维持,这时敌人更加疯狂的派飞机对我军运输线天天猛烈轰炸,使志愿军的各种物资、粮食弹药的供应十分困难。空中有敌人飞机炸,地面有美军的坦克和大炮,沿海是美军的舰队,敌人不下船就可以利用舰炮打我军。在这种严重情况下,志愿军随时都有遭严重打击的危险。我不能把几十万军队的生命当儿戏,所以必须坚决地停止追击,不能再进,并做好抗击敌人反攻的各种准备。”

历史证明,彭德怀采用“走为上的计策”是非常正确的,3月14日放弃汉城,由战役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如果当初一味向南进攻,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麦克阿瑟诱导中朝联军南下未成,1月25日开始大规模反攻。这时,中朝联军已休整17天,遂投入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打退了敌人的大规模进攻,歼敌近8万人,

蘑菇战术

彭德怀的“蘑菇战术”打破了解胡宗南的“方形战术”,最终取得胜利?彭德怀运筹帷幄,从被动转为主动。

1947年3月25日上午,国民党胡宗南部31旅进入位于延安城东北约30公里处的青化砭伏击圈。彭德怀率军南北堵截,东西夹击,仅仅用1小时40多分钟激战,就歼灭31旅2900余人。

青化砭之战给沉浸在攻占延安的胡宗南当头一棒。此后,胡宗南迅速改变战术,采取国防部为其制定的“滚筒战术”,也被国民党称之为“方形战术”。

“方形战术”就是胡宗南的兵力15万人,再加上马步芳、马鸿逵的有十几万人,共计兵力26万余人。组成一个横宽30里左右的方正队型,队伍比较密集,滚筒式前进。

滚筒战术滚动前进,不给西北野战军插入胡军部队之中进行攻击的机会。

胡宗南的打法,依靠方形战术,用10个旅8万大军开始在陕北的崇山峻岭中找寻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主力决战。

敌变我变,彭德怀开始摸索对付胡宗南“方形战术”的办法。

1947年4月2日,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电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战术:“敌人的方形战法,减少我军各个歼敌的机会。我宜采用小米碾子战术,耐心长期疲困他,袭扰他,消耗他,迫其分散,寻找弱点,待机歼敌”。彭总这个新战术就是“蘑菇战术”。

“蘑菇战术”就是以小牵大,使敌人跟着我们转,让敌人打不到我们,牵着他在西北来回运动,把敌人给拖疲拖垮,最后再歼灭他。

对于胡宗南的部队来讲,虽然二十五六万人,就是把“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三战三捷”青化砭、羊马河,蟠龙这一仗,胡宗南的部队的非战斗减员是很厉害的。

4月11日胡宗南集中8个旅向西扫荡,寻找西北野战军主力决战,同时抽调守卫青化砭的一三五旅南下接应。

仅仅过了三天,发明“蘑菇战术“的彭德怀军团就在羊马河地区把国军一三五旅全部歼灭,创造了西北战场一次歼敌一个整旅的先例。

可以说羊马河战役是个转折点,两个伏击战之后,蟠龙战役西北野战军主动进攻,所以这是西北战区从被动到主动的一个转折点。

在陕北高原上,作为西北野战兵团的主要领导人,彭德怀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打破胡宗南集团进攻的“蘑菇战术”,打的胡宗南狼狈不堪。

陕北战场初战三捷,扭转了陕北战局,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彭德怀的高明战术

1952年8月17日,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莫斯科,同苏方商谈中国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其间谈到朝鲜战场上,李富春说:“我志愿军炮弹消耗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相比为1:9。”

斯大林听后说:“1:9的弹药比太少,应是20:9,必须压倒敌人。”

斯大林的想法固然很好,但是,这对于中国来说,完全是做不到的。即使是在战争后期的1953年夏的三个月,据美军方统计,志愿军发射的炮弹为85万发,而美军发射的仅仅是105毫米以上的炮弹就达771万发。斯大林说的比例,在朝鲜战场的实际战斗中,根本无法实现。

但是,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志愿军以铁血的战力,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打败了全球第一强军——美帝联军。

1957年3月4日,彭德怀在高级步校(南京)同教职员座谈时发言说:

“学苏联,学什么呢?要学军事技能,学战略战术,军工技术,后勤装备也可学一点。当然,其中也有形而上学的东西,战略、战役多学一些好。学苏联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到底哪一面大?现在不必作结论,不好的去掉,好的采纳,和学和用。

我们是劣势装备,美国年产1.1亿吨钢铁,苏联5000万吨,我们去年生产钢铁420万吨,自动步枪的冷轧弹簧钢还不能自给,原子弹更不知哪一年才有,我军从八一起义到朝鲜停战争,都是劣势装备作战,今后五年、十年、十五年能否赶上敌人还不一定。

中国战争有许多经验,经过总结成为科学的整套的战略战役的东西。说我们自己没有东西可学是没有根据的。优势的装备,战术有什么讲的呢?还是劣势战胜敌人才是高明战术。”

彭德怀心中的高明战术,不是装备,不是好武器,而是我军以“劣势战胜优势的敌人”的军事战略战术。《解放军十大元帅》是鲜为人知的历史,书中记述了彭德怀元帅南征北战,和鲜为人知的兵法战术。当然,如果有好的装备,打起仗来就更加轻松了。

2 阅读:92
评论列表
  • 2024-08-04 23:05

    大将军军事生涯堪称军人的天花板~从湘军中普通一兵到共和国元帅,参加过北阀和二十多年的对内对外的人民武装斗争从未缺席。这样的军事资历近代史仅此一人。

华夏看易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