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为何引爆当代人的命运思考?

金龙追剧吖 2025-02-20 10:57:07
《哪吒》为何引爆当代人的命运思考?

我坐在电影院里看完《哪吒》,脑子里晃着那句命由我不由天总觉得这句话有点熟悉,好像在哪本古书里见过但又想不起来了。

我查了查资料,原来道家有这么个叫葛洪的人,弄了本《抱朴子·内篇》,里面有句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啥意思呢?葛洪应该是想说人的命运不是天定的,可以靠自己去改变,通过修炼什么的。这跟《哪吒》电影里的主题有点像,哪吒不接受自己是魔丸转世就注定是个魔头的说法,而是想证明自己可以做好人。

我以前学历史的时候好像听老师提过这个葛洪,好像是东晋时期的,研究炼丹术,想长生不老,还穿山越岭找各种草药。他写的书里谈到命运问题,说人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这是不是就是道家思想里的一部分?我不是很懂道家那些复杂理论,但总体感觉是说人可以通过某种修炼超越天命的约束吧。

我想这个思想挺有现代意义的,现在不也有很多励志鸡汤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吗?虽然具体方式不同,古人是通过修道炼丹,现代人是通过努力工作学习什么的,但核心思想有相似之处。看来这些古人早就想明白了这些道理,而我们现在还在重复发现。

葛洪那个年代应该挺混乱的吧,东晋时期战乱不断,可能在那种环境下,人更需要一种掌控自己命运的信念。这让我想到现在社会压力那么大,年轻人也需要一种能够掌控命运的信念,所以《哪吒》电影才能引起这么大反响。

我猜《太上老君内观经》可能也是道家的什么经典吧,也提我命在我,不在天地观点。看来这思想在道家传统里挺普遍的。我记得看《哪吒》时,电影里的太乙真人就是个道家形象,白胡子老头,骑着个仙鹤,住在仙山上,教哪吒道法。

还有申公豹那个反派,也是道士形象,但他相信命运不可更改,跟太乙真人的观点形成对比。这种对比设计挺巧妙的,通过两个同为道士的人物表达对命运的不同理解。

电影里哪吒的处境挺惨的,出生就被贴标签,被说是妖怪,肯定得死于天雷什么的。这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那些因为出身、家庭背景被预设了某种命运的人,比如农村孩子就得种田、贫困家庭的孩子就没法接受好教育之类的刻板印象。

哪吒反抗命运的方式很剧烈,甚至不惜同天庭作对。这反映了一种极端情况下的反抗精神。现实中,很多人也面临着各种各样命运的枷锁,有些是社会结构造成的,有些是家庭期望带来的。反抗这些预设的命运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我觉得哪吒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他明知自己是魔丸,但仍然选择做善良的事,保护陈塘关的百姓。这体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反抗——不仅仅是反抗外界对自己的定义,更是反抗可内就像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有某些不好的倾向,但他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克服。

太乙真人那是灵珠转世还是魔丸转世,重要别有道理。这句话其实在问:你的出身真的决定了你是谁吗?这种问题在现代社会同样重要。我们是否被我们的出身、性别、种族等先天条件所定义?还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定义自己?

申公豹则代表了一种宿命论的观点:哪吒是魔丸转世,注定会带来灾难。这种观点在现实中也很常见,比如认为某些人天生就是坏人,某些群体天生就有某种特质等等。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会导致偏见和歧视。

我觉得电影通过哪吒的经历告诉我们,命运虽然给了我们起点,但不决定终点。这种思想既有道家的影子,也符合现代人追求自我价值的需求。

哪吒的成长过程挺有意思的,从一开始的叛逆小孩到后来愿意牺牲自己保护他人。这让我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虽然没那么戏剧性,但也有从只关注自己到考虑他人的转变。这种转变在道家思想里可能道返么的。

电影里哪吒最初对世界充满愤怒,因为大家都把他当怪物。这种被误解的感觉,现代很多青少年也会有,特别是那些与主流不同的人。哪吒通过太乙真人的引导和父母的爱,逐渐认识到自己不必被出身定义,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证明自己。

我觉得哪吒最大的成为自己而战最初他反抗命运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魔头,但到最后,他选择牺牲自己来保护陈塘关的百姓。这种从自我中心到利他的转变,体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成长。

道家平衡,哪吒身上也体现了这点。他既有毁灭的力量,也有保护的能力;既有愤怒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这种矛盾的统一,可能就是道家所说体现吧。人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复杂的混合体。

哪吒的成长还体现在他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上。从最初逃避自己是魔丸的事实,到后来接受这一点但不让它定义自己。这种自我认知的成熟,也是现代心理学强调的重要过程。

太乙真人在哪吒成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没有否认哪吒是魔丸这一事实,但教导他如何控制和利用这种力量。这种教育方式很值得借鉴,不是否认孩子的天性,而是引导如何正确使用。

哪吒最终掌握了自己的力量,并用它做了正确的事。这体现了道家中随心,即外在条件不重要,关键是内心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条件。

想起来《西游记》里孙悟空也是个反抗者形象,跟哪吒挺像的。两人出身都不一般,孙悟空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哪吒是魔丸转世,都觉。这种设定可能暗示他们不受普通规则约束,有打破常规的潜力。

孙悟空和哪吒都通过某种形式的修炼获得了力量。孙悟空拜菩提老祖学本领,最终成了齐天大圣;哪吒则在太乙真人指导下学习控制自己的力量。这种通过修炼超越自我限制的过程,体修道成。

不过我觉得两人性格不太一样。孙悟空更狂放不羁,追求的是自由自在;哪吒则更有责任感,最终选择牺牲自己保护他人。这可能反映了道家思想中的不同面向:孙悟空体,哪吒想《西游记》故事后期,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最后还是得听话去保护唐僧取经。这是不是也算一种反抗失败后的妥协?相比之下,哪吒虽然肉身毁灭,但精神胜利,用自己的牺牲证我命由我不由好像更彻底些。

两人都面临了外界的误解和排斥。孙悟空被称天庭通缉;哪吒被被乡亲们害怕。这种被主流社会排斥的经历,可能是他们反抗精神的来源之一。

孙悟空成长的关键是戴,象征着接受某种约束;而哪吒成长的关键是舍身炼征着自我牺牲。这种不同可能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成长路径:一种是学会遵守规则,一种是学会超越自我。

敖丙这个角色设计挺有深意的,作转世,本应是正义的化身,但因为家族压力走上不同道路。这让我想起现实中那些因为家庭期望而放弃自己梦想的人。敖丙的处境其实挺悲剧的,被当做东海龙族的希望,背负着恢复龙族荣光的责任。

哪吒和敖丙形成了鲜明对比:哪吒是却选择行善,敖迫做了不好的事。这种反差设计很巧妙,体阴中有阳,阳中有。也说明了外在条件不重要,关键是个人的选择。

敖丙最后帮助哪吒对抗龙王,这种转变体现了一个人如何从家族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自己内心的正义。这种成长在现代社会很有共鸣,很多年轻人也面临着传统期望与个人理想的冲突。

敖丙和哪吒从敌对到合作的过程,可以阴阳调。道家认为阴阳并非永远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的。这种思想对处理现代社会的各种对立冲突也有启示。

敖丙的角色还反因想。他的命运与龙族的历史紧密相连,龙族过去对人类的伤害导致了现在的处境。这种因果观念提醒我们,今天的行为将影响未来的命运。

我觉得敖丙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他最终找到了自我,不再被家族的期望所定义。这种自我认同的过程,在当代社会同样重要,特别是对那些背负家庭期望的独生子女来说。

敖丙的形象设计也很有意思,一身蓝色,象征水属性,与哪吒的红色形成对比。这种视觉上的阴阳对立,强化了两个角色的互补关系。

《哪吒》的艺术表现真的很惊艳,特别是那些仙境场景的设计。太乙真人的修炼场所充满了道家风格的元素,飘渺的云雾,古朴的亭台,还有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都营天人氛围。

音乐和音效的运用也很有道家风格。风声、雷声、水声等自然声音的融入,不仅增强了场景感,也体现了道家道理念。特别是那些修炼场景,背景音乐往往带有一种空灵的质感,让人仿佛也进入了修炼状态。

色彩运用也很有深意。哪吒的红色代表火,敖丙的蓝色代表水,这种对立统一的配色方案,正好呼应了道家的阴阳思想。而且随着剧情发展,这两种颜色也有交融的趋势,象征两个角色从对立到理解。

场景设计也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元素。陈塘关的建筑风格,龙宫的装饰设计,都有浓郁的中国古代风格,但又不失现代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其实也是一种阴阳互补的表现。

打斗场景的设计也很有看点。哪吒的火尖枪和风火轮,敖丙的水系法术,视觉效果既炫酷又有文化内涵。这些神话元素的现代呈现,让传统文化以一种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重新焕发活力。

最后决战场景的设计尤为精彩。天空、陆地、海洋三个空间的交织,象征着天、地、人的结合,这是三想的体现。而且场景中的光影变化,也象征着命运的变幻莫测。

整部影片的美术风格有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既不同于好莱坞动画的风格,也不同于日本动画的风格,而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之路。这种风格的成功,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哪吒》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广泛的共鸣,我想是因为它触及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渴望。现在社会压力那么大,很多人都感到自己被各种外部条件所束缚,好像命运不在自己手中。命由我不由句话,给了人们一种反抗的勇气和希望。

哪吒那种被误解、被排斥的经历,也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很多人因为自己的不同而感到孤独。哪吒的故事告诉我们,与众不同并不是坏事,反而可能是一种独特的力量。

电影中对亲情的刻画也很动人。哪吒的父亲李靖虽然表面严厉,但最后愿意为儿子牺牲;哪吒的母亲殷夫人则一直默默支持着儿子。这种亲情的描写,触动了很多观众的心弦。

此外,影片对成长的描绘也很有共鸣。哪吒从叛逆到担当的过程,反映了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对于年轻观众来说,这种成长叙事很有感染力。

影片中道家思想的现代诠释,也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在物质至上的现代社会,道家那种返璞归真、顺其自然的思想,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

从文化角度看,《哪吒》成功地将传统神话故事与现代价值观结合起来,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这种创新精神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影片的娱乐性和艺术性的平衡也很好。既有震撼的打斗场景满足视觉享受,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提供精神食粮。这种全方位的满足,使得观众愿意反复观看。

作为一部国产动画,《哪吒》的成功也满足了国人对文化自信的渴望。它证明了中国动画也可以做得很好,这种民族自豪感也是影片引发共鸣的一个因素。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