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第24军执行合成集团军编制,军部为何驻防河北承德?
有明一代,除了首都北京之外,还有陪都南京,此即两京制。清承明制,以北京为首都,奉天(即沈阳旧称)为陪都。实际上,河北承德一度也有“陪都”之名。在《雍正王朝》中,热河行宫是高频词汇。其实,热河行宫指的是承德避暑山庄。所以,承德称得上是历史名城。
1985年百万大裁军,历史名城承德又成为了第24集团军的军部驻地。承德为何能够成为第24集团军的驻地?二者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在详细展开本文之前,笔者为大家简单捋一捋第24集团军的军史沿革。
▲原北京军区第24集团军某部旧照(一)
第24集团军是一支红军底蕴深厚的英雄部队,前身可追溯至坚持南方八省游击战的红军血脉,老底子是湘赣边、粤赣边、赣东北、闽西、闽南、浙南、桐柏山游击队。在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各游击队得到了极大的历练,成为了百战余生的红军精华。1937年底,前述7个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2团、第2支队4团、第4支队8团,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
1945年2月,第2、第4、第8团的火种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与其他兄弟部队合编为苏浙军区第1纵队。1945年11月,第1纵队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1946年5~10月,第6纵队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山东野战军第7师20旅合编为第6师,辖第16、第17、第18旅。1947年1月,该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辖第16、第17、第18师,王必成、江渭清分任军政主官。
▲王必成
1949年2月,华野6纵改称第24军,辖第70、第71、第72师,首任军政主官系王必成、廖海光。解放战争时期,第24军前身各部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涟水、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沙土集、豫东、淮海、渡江等重要战役战斗。1952年9月,第24军(辖第70、第72、第74师,第71师于1951年5月改编为空军第15师)入朝参战。
在朝期间,第24军参加了阵地防御作战、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含金城战役)等战役战斗,涌现出了以张桃芳为代表的英雄群体。1955年10月,第24军奉命回国,属北京军区建制,军部驻河北唐山。1957年1月,第74师暂归第66军编制序列。1966年6月,第70师转隶北京卫戍区。
▲第24军退伍老兵合影旧照
1969年10月,第74师复归第24军(后改称第70师)。同月,北京军区工程兵第3工区改编为第71师。11月,第24军军部迁驻河北承德。1985年百万大裁军,第24军执行合成集团军编制,辖第70、第72师及炮兵旅、高炮旅,并代管守备第5、第7旅,军部仍驻防河北承德。经调整,第24集团军的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笔者多说一句,第24集团军建制内原汁原味的老24军血脉,仅剩下了第72师。大家也看到了,前文所述第70、第71师与老24军没什么血缘关系。到了1998年五十万大裁军,第72师与唐山陆军预备役炮兵师合编为河北陆军预备役炮兵第72师。至此,第24集团军编制序列反而没了纯正的老24军血脉,这在我军当时各大集团军中是极为罕见的。
▲原北京军区第24集团军某部旧照(二)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据笔者分析,第24集团军军部之所以驻防河北承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承德历来是塞北要地,战略价值非常之大;
承德位属河北东北部,地处华北、东北的连接过渡地带,也是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有着“一地连五省”(即京、津、冀、辽、蒙)的地理位置优势,历来被视为拱卫京畿的塞北军事重镇。承德因在燕山山脉腹地,故境内以山地为主,崇山峻岭绵延不绝,呈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征,自带兵家必争之地的属性。
▲承德市3D地势图及周边地势图
在历史上,承德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称其为中原王朝抵御少数民族侵扰的“北疆屏障”并不为过。以明朝为例,长城绵延万里,关键节点也就那么几处,承德金山岭长城就是其中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金山岭长城修筑有100多座敌楼,可想而知承德在明朝国防布局中突出的战略地位。
到了近现代史上,承德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承(德)平(泉)宁(城)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最北突出地带,也是深入敌人腹中的一把利剑。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就控制住了承德(承德时为热河省省会),将其作为挺进东北的一大跳板,这也是我军当年唯一完全控制的省会城市。
二、承德的铁路运输条件优越,担负连接关内外的神圣使命;
建国初期,承德境内已有锦承铁路(原名锦古铁路)。1960年4月,京承铁路通车,后与锦承铁路衔接,成为了连接京津、东北乃至进出关内外的第二条铁路干线。1977年12月,京通铁路通车,该条铁路意义非凡,诞生之初就带有战备铁路的神圣使命。京通铁路中途分别与京承铁路和锦承铁路相衔接,给承德逐渐成为“东出西联”的交通枢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新时期的承德
倘若再从军事地理上来看,承德恰恰处于北京、沈阳军区的交界地带,而承锦铁路的存在无疑加强了两大军区的联系。还有一个地方不能忽略的地方是,锦州乃沈阳军区第40集团军的军部驻地。这样一来,大家也就能看出门道来了。第24集团军军部驻防承德,既能依托四通八达的铁路线实现本区机动,又能借助承德的地理位置优势策应友邻军区。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百万大裁军期间,野战军军部机关驻地发生调整的情况并不多,但确实是客观存在。1985年,北京军区第28集团军军部驻地由临汾迁驻大同。1986年,沈阳军区第64集团军军部驻地由本溪县小市镇迁驻本溪市、成都军区第14集团军军部驻地由开远迁驻昆明。
至于其他野战军军部机关驻地,大多没有发生大的调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节省精简整编的成本,有助于推动我军其他方面的战斗力建设;另一方面,就地改编可以快速形成战斗力,鲜有对机关驻地进行调整,这也是我军在历次精简整编中的一大惯例,更别说野战军军部机关了。
▲原北京军区第65集团军某部演练旧照
由前文可知,第24军在承德经营多年,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作为集团军军部驻地自然也是非常理想的。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第24集团军撤编,承德作为野战军军部驻地的历史也宣告终结。不过,第24集团军撤编后,军内主力第70师改隶第65集团军,并执行摩步旅编制,旅部长期驻防承德。从这个角度来看,足以说明承德的重要性程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