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兄弟同时考入黄埔,后兄长叛变弟成正国级,晚年兄长却揭发弟弟

漫步梦之谷 2025-02-15 16:33:12

1924年,孙中山于广州创立黄埔军校,满怀期望地认为中国未来系于年轻士官。但他未料到,逝世两年后,曾倚重的军校校长蒋介石会背离革命。

该军校曾培育众多国共优秀人才,亦是许多学员及亲兄弟命运转折的舞台,深刻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1967年,正国级领导陶铸面临政治生涯终点,虽身陷困境,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未沉沦。未料,其黄埔军校同窗大哥陶自强,竟在背后揭发其叛变。

此刻,陶铸难以平静,他确信从未对不起兄长陶自强,却不明兄长为何要诬陷自己。

陶铸去世前两年,虽心怀悲愤,仍给夫人留诗:“往事如烟皆忘却,无私心底天地宽。”他告诫世人忘却往事,牢记无私,方得天地宽广,前程无量。

陶铸与兄长陶自强为何踏上迥异人生路?

1926年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后,革命浪潮扩展至长江流域。为满足革命事业的人才需求,黄埔军校在武汉设立分校并启动招生工作。

同年,考入黄埔军校的学生均被分配至武汉分校学习,此期学员后来成为黄埔军校史上最为独特的一批。

主要有四个因素:一、本期开始招收女学员;二、第五期教官多为中共或倾向中共者;三、本期毕业生多去中共军队;四、武汉分校多由国民党左派掌控。

后来有评论指出:“黄埔军校第五期,实质上近乎专为中国共产党培育军事人才。”

陶铸与兄陶自强同为黄埔军校该期学员,共立志向,决意为革命奉献。然革命途中,两人选择了迥异的道路。

1933年,陶铸与陶自强革命道路出现分歧。4月,陶铸赴上海执行任务,而陶自强则在福建莆田县担任县委书记。

上海当时局势紧张,我党工作面临极大风险,特务众多,叛徒频现,陶铸亦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

参加革命后,陶铸置生死于度外,未曾考虑苟且偷生,更未用党的情报求生。面对敌人严刑拷打,他始终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这一年,陶自强同样遭遇不幸,被敌人捕获。

陶自强的选择与陶铸截然不同,陶铸坚守共产主义忠诚,而陶自强因无法承受严刑拷打及内心动摇,最终选择了叛变。

自此,陶铸与兄长陶自强踏上了迥异的道路。

陶铸为杰出革命干部,被捕期间,我党持续努力营救。至1937年,营救行动成功,陶铸终脱离敌狱。

历经如地狱般的磨砺,方能孕育天堂般的力量;唯有染血的手指,才能奏响世间的绝响。

陶铸历经诸多挫折后重返党组织,深得党的同志敬佩,亦受党中央赏识。随后,党中央不断赋予他重要职责。

新中国成立后,陶铸历任四野政治部主任、广东省长、广州军区政委及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在地方与中央均表现卓越,赢得毛主席的信任与器重。

随后,陶铸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晋升为正国级。

特殊时期,陶铸历经重大磨难,自高位跌落。他未曾屈服,仍怀丹心。唯不解的是,落难之际,兄长陶自强竟在背后相悖,给予重创。

陶自强叛逃后任国民党县长,历经十余载。1949年解放前夕,他把握时机起义,随后转任祁阳中学校长。

1951年,陶铸回乡探亲时,了解哥哥校长职务的由来,认为其不合适,遂希望哥哥能辞职,担任普通教师便已足够。

陶自强听从弟弟建议辞职。因未背叛同志,陶铸关心他。就餐时见菜肴丰盛,陶铸询问陶自强:“饭菜是否公款?若是,则不妥,我来结账。”

陶自强否认道:“此乃我私人宴请,非公款消费,你无需担忧。”

陶铸听后甚慰,始终珍视与兄陶自强之情。1967年陶铸遭难,陶自强为自保,反诬其为叛徒,重创陶铸。两年后,陶铸因此郁郁而终。

陶铸平反时,陶自强欲参加却被拒绝。晚年,陶自强始终心怀忏悔,直至离世。

0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