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纯属虚构,如有类似经历,纯属巧合,请理智阅读)
我叫李云志,出生在偏远的山村。我们家的瓦房年久失修,屋檐下的泥土每逢雨季就变得松软湿滑。
父亲总叹气,说家里不种这几亩田,不知道怎么养活一家人。
我六岁起就帮忙干活,翻地、摘菜、喂猪,样样都做,但再怎么努力,家里也始终捉襟见肘。
如果没有遇见初中同学——白城轩,我的人生或许就是另一种样子。
初见白同学
那年,我上初二,学校摸底考试后为了提升升学率,开展了一项一对一帮扶计划,让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稍弱的同学结对子,而我被分配和白城轩一组。
当时,他是全校有名的富家子弟,成绩不算差,但明显不够稳定,常穿着崭新的白球鞋和名牌衣服,和我这种穿着哥哥改小的旧衣服的人完全是两个世界。
第一次见面时,他大大咧咧地伸出手说“你好,以后多关照啊。”我点点头,没接他的手。
那时,我对这个总是有新文具用、喝果汁还剩半瓶就扔掉的“富家子弟”没什么好感,只想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就好,不跟他有太多交集。
但慢慢地,事情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补习”时,他带着厚厚一摞习题册,坐在教室后排,嘴里嘟囔:“真是麻烦。”
他的话让我有些反感,可当我看到他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居然写错了三次时,我压下情绪,耐心给他讲解。
“这么简单?”他有点不好意思,但不肯承认,“你再讲一遍,我没听清。”
从那天开始,我发现白城轩其实并不讨厌学习,只是基础差、耐性差罢了。更让我意外的是,他竟然会听我的话。
随着接触增多,我们的关系慢慢变得融洽。有一次,我们在教室复习到很晚,他突然问:“你成绩这么好,将来想做什么?”
我低头写题,随口答道:“考重点高中,然后上大学吧。”说完这句话,我才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钱去念高中,更别提大学了。
不久后,他跟着我回了家。那天正赶上晚饭,家里的灯光昏暗,饭桌上只有一盘咸菜和稀粥。他坐下后愣了好久,低声问:“你家就吃这些?”我轻描淡写地回了句:“习惯了。”
他没再说话,但从那天起,他时不时会带些零食和笔记本来,“说是顺路捎的”。我知道他是为了帮我,虽然心里感激,却不知该怎么回应。
后来,他邀请我去他家写作业。他家是镇上那片最大的院子,门一推开,我以为到了“宫殿”。他妈妈给我们端来水果,还邀请我留下吃晚饭。
那天回家后,我躺在床上想了很久,感到胸口闷闷的。我第一次意识到,生活的差距是那么明显。
意外的转折
初三结束后,我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重点高中,但高兴没多久,父亲便说:“家里供不起了,还是去念中专吧,早点挣钱。”
我不想让父母为难,便没有争辩,默默去办了中专的录取手续。
白城轩开学后发现我不在,跑到我家来问:“你为什么没去读重点高中?”我低头说:“家里困难,读不起。”
他气得扭头就走,几天后又回来,兴奋的告诉我:“我爸妈愿意资助你,钱的问题不用担心了!”
我当时觉得自己没脸收他的钱,但白父母诚恳地劝我:“孩子,读书是你的出路,这点钱对我们不算什么。”
最终,我答应了他们的帮助,也是从那刻起,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不辜负这份恩情。
上高中后,我每天只想着学习,几乎把生活费控制到最低,因为毕竟是别人的钱,要还的。
白城轩跟我分到了不同的班级,但他总会在下课时跑过来找我,有时抱怨功课太难,有时拉我去篮球场透透气。
而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还开玩笑说:“我这算不算沾了你的光?”
我们还保持了一个“秘密”:每逢假期,白城轩便拉上我去家里做客,我知道那估计也是老白父母的意思,白母总喜欢打趣我:“小志多吃点,补补身子。”
后来,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国内顶尖的大学。而他高考考得一般,选择留在本地读大学。
那一天,白城轩比我还兴奋:“我就说你行吧!到时候别忘了请客!”
大学期间,我们的联系逐渐少了。他忙着实习、参加活动,而我埋头在实验室做研究,甚至有时候连他的电话也没能及时回。
但每逢过年,他都会打电话邀我去他家,说:“我妈做了你最爱吃的糖醋排骨。”那也是我们那几年为数不多聚在一起的时候。
新的考验
几年后,他大学毕业,选择下海经商,而我选择了继续深造,读研读博,之后顺利进入国内一家顶级科研院工作。
创业刚开始那会儿,我还在学校,他在电话里信誓旦旦地对我说:“过几年你就能看到,我一定干出点名堂!”
我为他感到高兴,但也有些担忧。毕竟创业不容易,我知道他从未经历过真正的挫折。
果然,他的公司几年后因为市场波动陷入困境。一天深夜,他打电话给我,声音很低:“阿志,我可能撑不下去了,能借点钱吗?”
我听了心里一紧,问清情况后便把十万积蓄都转给了他。他在电话那头哽咽:“谢谢你,如果没有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然而没过多久,他的父亲摔伤住院,医疗费让他们雪上加霜。我去医院探望时,看见他神色憔悴,正和护士商量能不能缓交费用。
我没吭声,悄悄替他们垫了钱。后来他知道了,跑来问我为什么不告诉他,我说:“你以前也没告诉我为什么帮我,我只是在做我该做的。”
他的公司最终渡过难关,生意越做越顺。几年后,他结婚生子,还请我当伴郎。
再之后他的儿子生了孩子时,他让我做孩子的干爷爷。我有些不好意思,他却认真地说:“没有你,我们家哪会有今天?”
现在,我们都已年过半百。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我在科研院里过得安稳,马上都要退休了。
每年春节,他总会带家人来我家拜年,他儿子还叫我“叔叔”,小孙子则欢喜地围着我转。
有时候我们坐在院子里闲聊,他忽然问我:“当年我们怎么会成为朋友呢?明明那么不一样。”
我看着不远处玩闹的小孙子说:“因为你当年愿意伸手帮我,我也愿意回头帮你。”
我们不是亲兄弟,却胜似兄弟。
(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文章中所出现人名、地名均与现实无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文中所用图片非真实场景,均为陈述故事所用,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