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目前设有北辰校区,亦被称作河工大新校区。
红桥校区则是该校的旧校区,它由南院(原城市学院)、北院和东院三部分组成。
这些校区都以丁字沽公交站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布局。
学校还拥有廊坊校区(现在的城市学院)以及芬兰校区(一个中外合作项目)。
那么为何河北工业大学会选择在北辰区而非大学城建设新校区呢?
自河北工业大学在天津“寄养”,成为河北唯一的“211”高校起,“悲剧”便悄然降临。
该校与郑州大学、南昌大学同为省内唯一“211”高校,可其经费预算却一直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北辰校区新图书馆修了十年都未能完工。

“部省合建”的机遇花落河北大学,最大额度经费也流向河北师范大学,这些好事都与河北工业大学“擦肩而过”。
在评价河北工业大学实力时,切莫忽视该校的“遭遇”,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明白的人都清楚天津曾经的繁荣与地位,对于迁走会带来什么后果,想必你也心知肚明。
即便你不了解,看看河北几所高校的现状,也能大致推测出当初的可能性。
说白了,所谓“仪器贵重”不过是不想迁的借口。
当初好几所河北学校都迁走了,就你执意不迁,别的学校难道没损失大量老师和财物吗?
怎么就你特殊?然后现在这个时候谈“遭遇”?
这何尝不是一种“卖惨”?这是必然的结果。
很多人不知道的“邯郸分校”,其实已经存在很久了。
要是真的想跟河北搞好关系就应该认真建设一下,结果现在成什么样了?
说白了就是做做表面功夫,学校根本就没当回事。
学校如今的困境是自己造成的。

赚钱得靠自己,不过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有些校友总喜欢找各种理由,认为河北省是原罪,其实学校当初自身就存在问题,校友无论找什么理由都无法改变以上事实。
当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考虑搬迁至西青大学城之际,河北工业大学鉴于当时的发展战略与土地状况,最终敲定了如今北辰区的校址。
尽管北辰校区处于郊区,交通欠便利,且初期并无地铁建设规划,但这是校方综合多方面因素做出的抉择。
作为河北省独树一帜的“211”高校,河北工业大学在发展进程中同样遭遇资金与政策支持方面的难题。
关于河北工业与河北天津的恩怨情仇,坊间传闻众多,真假难辨。
河北工业似乎一直未能摆脱河北省的影响。
作为一所211院校,河北工业大学在河北省和天津市的规模相对较小。
关键在于,这所学校挂着河北的牌子,由河北省主管,却占据着天津的土地,形成了天生的异地办学模式。
最佳解决方案是在河北省内建立新校区。
河北工业大学对于在省内建校区一直持抵触态度,担心今天在保定或石家庄建好新校区,明天校部就会迁走。
廊坊校区自90年代以来规模一直很小,后来也陆续放弃了。

将教师科研人员安置在天津,可以获得有含金量的天津户口。
而在省外(天津)建设新校区费用过高,而且河北的大学在天津获取教育科研用地确实困难重重。
凭借当年的211身份,学校得以在北辰区建立一个较大的校区,并为教职工解决了天津户口问题。
天津对这个“寄养儿子”还算不错。
河北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些支持。
对于一所211院校来说,这样的发展态势显然有些吃不饱。
无论是燕山大学,还是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学生,实在无需过于纠结于此。
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以及河北工业大学,长久以来作为河北省属高校,在招生方面,河北省必然是全力为本地学子谋福祉的,这也使得这些学校难以实现完全的独立办学。
倘若燕山大学堪称河北省内顶尖学府,那么它理应更加关照河北省的考生,即便无法达到河北农大的招生水准,能够媲美河北大学或河北工业大学的招生层次,也是相当不错的。
河北大学、河北工大与河北农大,实则各自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无论是工科实力的不足,还是头顶“211”的光环,亦或是在农林学科遭考生冷遇的同时,还需承担本省沉重的招生任务,这些都是学校不得不直面的现实。

雄安新区设立之后,河北大学、河北工大入驻雄安的传言一直甚嚣尘上,而河北农大更是别出心裁,意图与中国农科院携手,提升自身层次,共同进驻雄安。
雄安与河大、农大的距离均不超过80公里,与工大的距离也大致相当。
雄安是否会在首都高校之外,为河北高校留有一席之地?
距离雄安最近的河北高校,能否获得与首都外迁高校相似的机会?
这或许是学校更为深思的问题。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