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闭症日:从“星星的孩子”到厌学叛逆,我们缺失的那堂“共情课”

桃硕聊孩子 2025-04-02 13:50:49

“妈妈,为什么他们说我像‘外星人’?”

5岁的自闭症男孩小宇第一次这样问妈妈时,她瞬间泪如雨下。

今天是世界自闭症日,但我想聊的不仅是自闭症,而是所有被误解的孩子——那些因“不同”被贴上“叛逆”“厌学”标签的少年,和背后同样焦虑的父母。

一、自闭症日的反思:我们真的懂“不同”吗?

全球每100个孩子中就有1个自闭症谱系患者,他们像住在孤独的星球上。但现实中,“不理解”才是更大的流行病。

自闭症孩子因重复行为被误认为“不听话”;

抑郁的青少年回避社交,却被简单归结为“叛逆”;

敏感内向的孩子被催促“开朗点”,反而陷入更深的焦虑。

我们总希望孩子“正常”,却忘了问:“正常”的标准是谁定的?

“当孩子的问题成为标签,教育就失去了温度。”

二、从自闭症到厌学抑郁:被忽视的“求救信号”

许多父母困惑:“我的孩子以前很乖,怎么突然变了?”

案例1:14岁女孩小冉“突然”厌学、拒绝上学,父母指责她“作”,直到心理咨询师发现她长期遭受同学的孤立和嘲笑。

案例2:8岁的自闭症男孩阿杰总在课堂上撕作业本,老师以为他故意捣乱,后来才明白,他是对纸张的触感极度敏感,撕扯是缓解焦虑的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60%的“叛逆”行为背后,是未被识别的心理需求——可能是焦虑、低自尊,或是神经发育的差异。

孩子的问题行为,往往是无声的呐喊。

三、给父母的3把“共情钥匙”

1. 放下“问题滤镜”,先倾听

当孩子摔门而出时,试着问:“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而不是 “你又闹什么脾气?”

2. 学习“观察式沟通”

像解读自闭症儿童的行为一样,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

是否在特定时间(如考试前)更容易烦躁?

是否对某些话题(如学校、朋友)格外回避?

身体是否有异常表现(失眠、食欲变化)?

3. 善用“第三方力量”

如果孩子持续情绪低落、抗拒社交,不要犹豫寻求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机构的帮助——这不是父母的失败,而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写在最后:留一束光给“不一样”的孩子

今天,当我们为“星星的孩子”点亮蓝灯时,也请为你身边那个“不一样”的孩子留一束光。

教育的本质,不是修剪枝叶,而是帮每颗种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