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人帮”中,姚文元算是集团中的“笔杆子”,他本是编辑出身,自然写得一手好文章,1957年,毛主席无意间看到了姚文元的一篇文章,特意嘱咐道:“把这篇文章跟我的文章放在一块!”
这篇文章为何能深受主席青睐?

姚文元,1931年出生于浙江诸暨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深受父母和家人的熏陶,拥有了一个“作家梦”。
1954年,“批胡”运动风头正盛,作为胡风的粉丝,姚文元竟然临时倒戈,一股脑跳入了“批胡”的声浪之中,以一副“左派”的面孔,写了大量批判胡风的文章。
《解放日报》社长张春桥一眼就相中了姚文元的文笔,姚文元的文风正如他本人一般,狠辣犀利、严格异常,这种文章在当时很受欢迎。
张春桥二话不说就聘请姚文元为报社编辑,姚文元也相当给力,在重金诱惑下,一口气写了十三篇从各种角度批判胡风的文章。
这些文章字字狠辣、一针见血,完全可以用“杀人诛心”来形容,果然,这些极具煽动性的文章一经面世就引起了人们的疯狂追捧,《解放日报》成了当时最热门的报纸。
就这样,姚文元成了张春桥最得意的“笔杆子”,写了大量违心的文章,但张春桥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像姚文元这种有才华的人,早晚会发光,但最起码,不应该在自己手里发光。
所以,姚文元为张春桥卖命多年,依旧是个没什么实权的教育科长。

1957年6月,姚文元命运的转机出现了。
这一天,毛主席像往常一样坐在沙发上阅读当天的报纸,《文汇报》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主席的目光。
当时,毛主席接受了官媒的采访,这篇文章就来自这次采访,在旁人眼里百无聊赖的采访,却成了姚文元的灵感宝藏。
在熬了整整一个通宵后,姚文元写出了一篇惊天动地的文章,毛主席看过后,被里面独到的见解深深震撼,立马将这篇文章交给了《人民日报》,让他们迅速转载,还特意嘱咐道:“把这篇文章跟我的文章放在一块!”
就这样,姚文元的文章和毛主席的文章被放在同一个版面发表了出去,当时国内还没有几个人的文章能和毛主席的一个版面,因此一夜之间,姚文元就成了炙手可热的“大作家”!

这一刻,姚文元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不出意外的话,他会从一个基层的小科长平步青云,成为备受毛主席重视的干部,进入中央工作。
只可惜,姚文元这条路走着走着就走偏了。
在张春桥的一番操作下,姚文元成了上海“作协”的一名成员,还加入了“右派”领导小组,跟随张春桥扛起了“造反”的大旗,迫害了无数革命元勋。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姚文元以笔为剑,写了许多污蔑、抹黑革命元勋的不实文章,一步步将自己送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