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绿营的军功都是怎么划分的,立“一等功”能不能直接升官?

微微写诺诺 2025-02-17 14:06:13

八旗军功的评定,一般是按照清朝所设定的标准来进行的。那些在战斗中表现勇猛的八旗将官,凭借在战争里的出色发挥,可以得到对应的官职与荣誉。不过,这些荣誉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拿到手的。

在清代,文官与武职的晋升准则有很大不同。文官大多是按照资历来升职的,政绩是其主要的衡量要素,然而对于武职官员,特别是八旗和绿营的将官,他们的晋升完全依靠军功。这一标准涉及面很广,并且有着详尽的规章条例。

在八旗将官当中,副都统及以上的高级军官若要晋升,得由兵部来议定其军功,然后上报给皇帝,由皇帝做出裁决并予以批准。而且,这些人的出身背景常常会在他们的晋升过程中发挥不小的影响。由于这些高级武职的地位较为显赫,所以他们获得官职与爵位的机遇要比基层军官大很多。

在八旗将官里,副都统及以下实行“功牌制度”。这功牌就跟现代部队的立功证书差不多,有清晰的样式和等级。据《大清会典》所述,功牌分五个等级,从一等功牌到五等功牌,它们的长度和设计都很明确,每种功牌上都记着实际立功的具体时间,还盖着兵部的章。等战事完了,兵部会重新给各级军官和士兵评定战功,每个官兵得到的功牌和他在战役中的表现是相对应的。要是不好明确分类,那就统一给发三等功牌。

拿一等轻车都尉这个爵位来说,一般是给三品官员的。所以,要是八旗的官兵得到了世职和爵位,那就意味着他们的职位以及相应的待遇有了明显的提高。不过,想得到这些荣誉可不简单。朝廷给八旗将士制定了很严格的授爵标准。八旗要是能攒下一些功牌,那就可以按照“云骑尉”的标准逐步提升等级。比方说,二等轻车都尉加上云骑尉,就能升为一等轻车都尉;三等男通过同样的办法能升到二等男。

在八旗体系当中,晋升的机制并非是一致安排的,不同品级的官员所要的功牌数量也许存在差异。在各部各品的系统里,低级军官若想得到云骑尉的职位,就得比高级武职攒下更多的战功。拿六至七品官来讲,他们得有五个一等功牌,还有一些不同级别的功牌,这样才能够取得晋升的资格。这种规定表明朝廷偏向高级武职,而绿营军官的晋升制度比这还要严苛。

绿营跟八旗比起来,处境更为不利。军功评定以副将当作分界线。副将以下的军官依据“功加制度”来评定,并且不会给发任何荣誉证书。在这个系统里,一等功叫功加一等,能记两次军功;二等功也是功加一等,不过只记一次军功;三等功记两次,四等功记一次,五等功得记五次。这样一对比,绿营官兵晋升的难度明显要大得多,也更契合满清时期重满压汉的国策。

拿一位提督来说,要得到“云骑尉”的资格,得攒下十次一等军功才行;总兵得积累十二次;副将得十四次;参将得十六次;游击得十八次;都司得二十次;守备得二十二次;千总得二十四次。这样一来,好多绿营的官兵就算表现很出色,想获得世职进而晋升也是挺难的。

那怎样来具体明确军功的等级呢?《兵部则例》中对军功的评定有着详尽的规定。拿两军打仗来说,最先冲进敌营的前三个人会被认定是一等功,接着的三个人是二等功,第七至第十个人是三等功,第十一至第三十个人则依次是四等功和五等功。

攻城战的情况更为繁杂,会按照城池的重要程度以及敌我双方兵力的差距来划分等级。要是能攻下府城,那就算是一等功;攻克州城的话,就是二等功;打下县城,评为三等功;攻破卫所城,为四等功;而难度相对较低的所城,就被评为五等功。就算是在同一场战役中,参与人员所立功劳的具体等级也是有清晰区分的。最先登上城头的人能够获得一等功,按照先后顺序,前面六个人可以得到不同等级的功牌。

在八旗攻城时,最先登上城墙的六个人,依次被授予从一等轻车都尉到四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这些职位。而绿营这边,统一给予一等功牌,如果出现殉职或者残疾的情况,兵部会另外商议评定,一般来说,待遇比八旗稍微低一些。

在实际作战时,会有水战、招降等情形,那些勇于闯荡、表现出色的官兵应当酌情授予军功。不难看出,清代的军功制度既看重荣誉,也重视责任,官兵的每一项付出都被详细的规定所包含。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