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一场由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终结了在华夏土地上统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由于社会进入了全新阶段,所以孙中山就想着将大清门改成中华门,以此来昭告全民,清王朝的覆灭。
然而,当大清门的匾额被拆除下来之后,看到匾额背面的孙中山却突然决定不改了。
民国建立,决定改名从孙中山的举动来看,他一定是在大清门的匾额背后看到了什么讯息,才会做出“不改”的决定。
所以,他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1912年秋,此时距离2月隆裕太后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名义下了“退位诏书”,宣告王朝灭亡,已有一段时日了。
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他正为中华民国的成立之后的事项忙得焦头烂额,没有功夫去思考关于清朝皇城紫禁城的后续处理事宜。
但是,在一部分情绪激昂的辛亥革命者看来,紫禁城的继续存在就是对中华民国权威的挑战。只有将代表着皇权的紫禁城权威彻底粉碎才能让全民明白,清朝真的不在了,现在进入新时期了。
于是,他们就向孙中山提议要将紫禁城南门的牌匾上的“大清门”三字改为“中华门”。
他们为何会选择大清门呢?这是因为此门是满清帝国的国门,见证着王朝的兴衰与荣耀。
而且在清史中写有,过去的文武官员,无论官职高低,在进入大清门之前都要从轿辇或者马背上下来,步行走入皇城。唯有当朝皇帝、皇后、太后才有资格乘轿通行。
可见,大清门也是至高无上皇权的象征。
另外,当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之后也曾试图将大清门改成代表他大顺政权的“大顺门”,但很可惜他在城中的时间太短,还未等到为大清门更名就被满人的铁骑吓得逃出了北京。
所以,在孙中山收到了更名的建议之后,他也同意如此。
原匾贵重,不想替换于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带着一批工匠来给大清门“改名”。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这块门上的牌匾是用青金石制成的。
青金石是一种宝石,古人会将其称作是青黛。史料有载,青金石是经由西汉年间开启的丝绸之路从阿拉伯传入中原的,很是珍稀。
由于这类宝石的色泽近似于天空,所以得到了自诩为“天子”的古代帝王的推崇和喜爱。如果是质地上乘的青金石,那每克的价格高达300元以上。
由于大清门的这块青金石牌匾重量为15公斤,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孙中山在得知了这个消息后皱了皱眉,在他看来,中国刚从封建帝制中解脱了出来。此时如果再斥巨资再去寻觅一块规格相同的青金石,过于劳民伤财。
而且,中华民国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给中国人一个民主、独立、自由的生活环境,他孙中山肯定是不会让人民耗费精力、物力为他去找一块新牌匾,以此来宣示中华民国的成立。
在这个念头驱使之下,孙中山就问工匠能不能把牌匾取下来,在其背后刻上“中华门”三字,这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
工匠听完都觉得这是一个良计,赶忙就搬来了梯子,取下了刻着“大清门”三字的牌匾。
牌匾背后,暗藏秘密工匠小心翼翼地将牌匾搬下之后,孙中山也走上前去查看。
然而,这一眼,却终结了他想要在牌匾之后刻字的念头。因为他看到,牌匾之后赫然刻着“大明门”三字。
虽然明王朝已经灭亡了500多年有余,但这“大明门”三字的刻字书法仍见庄重遒劲,可见当年明代刻匾工匠的技法精深。
这个时候的孙中山不免心中发笑,原来清朝的建立者面对着和他现今相同的情况,而他们都想到了同一个方法,那就是将牌匾翻过来重刻。
由于这块青金石牌匾的前面和后面都有刻字,孙中山别无他法,只能让工匠重新选料,制作牌匾。
但这一次,他选的不是价格不菲的青金石,而是一块普通常见的木板。
接着,他就让清朝遗臣王治馨帮忙在板上写了“中华门”三字。
1912年10月10日,在那个充斥着寒意的日子里,国民政府的国务总理赵秉钧带着一众官员来到了大清门下,举行“换匾”的仪式。
为什么会选择10月10日呢?因为这一天代表的是武昌起义,代表是帝制的终结,代表的是中华民国的诞生。
史料记载,换牌匾仪式的当天,大清门前车水马龙,过了许久人群都未散去。由此也证明了,封建王朝的覆灭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
那么,那块见证着明清两朝的牌匾又去了哪里呢?
孙中山将它交给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事务管理局保管,后来被移交给北京的首都博物馆中进行收藏。
另外,在换牌匾当天,国民政府还将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一同公式于此,并且还挂上了写有“与民同乐”的彩带。
从这段史料记载中能看出,虽然彼时已进入民国时期,但“与民同乐”的字样还是传递出了国民政府对高高在上权威的渴望。
然而,这段属于国民政府的胜利并未持续很久,因为在1915年袁世凯就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手里篡夺了权力,建立了中华帝国,恢复了封建帝制。
而这块在1912年换上去的“中华门”牌匾也早在袁世凯复辟之前就被取下了。文献中写道,1914年,此匾就被替换成了一块形制更为小巧的竖匾。
至于为什么会被替换,民国的史书中并未多写,只是写了由于这块木匾上的文字并不是用纯金刻就,在风吹日晒中,字体色泽不复如初。所以,或许是为了体面,国民政府才更换了牌匾。
而这块由孙中山命人制作的象征着中华民国的牌匾似乎也预示着中华民国的未来命运,短暂不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