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神(四):谁是古蜀之“神”

读经典看 2025-02-03 12:26:35

这是一个"万物皆有灵"的世界。在古蜀人眼中,有的神创造了世界,维持着宇宙万物的秩序;有的神代表祖先,传授古蜀先民最基本的生存之道;有的神给予人们"神力",给人以挑战自然、超越生命的勇气。

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对生活中自然万物的感官体验、昼夜更迭、四季流转、气候变幻……这些在当时看来颇为玄妙的自然现象、都被认为是由天地间的神灵所造就的。古蜀先民认为万物皆有灵,他们按照自然生灵的造型制造器物、希望能够借用大自然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现实诉求。

古蜀先民借由多种多样的"神",为后世讲述了他们眼中的世界。

千年之后,尘埃落定,而"神"迹犹存……

太阳图案中的太阳向四周顺时针喷射出十二道光芒,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

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体现出自由和团结共赴的寓意,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二"与"四",是中国文化中的常用数字,如十二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然规律。

圆满的图形,反映了民族圆融的性格,体现出和谐包容的精神;圆形表达的围合之义亦有保护的概念。

太阳神鸟图案是中华民族太阳崇拜观念的集中体现,以此作为中国文物保护的标志传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识别性。

《山海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太阳由一种名为"金乌"的神鸟轮流负载着升起,之后再回到山谷,这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而"金乌"后来也成为了太阳的别名。

在古人的神话宇宙观中,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之运行是以鸟作为载体的,人们因此视鸟(金乌)为具有神性的日中之精,太阳带给世间光明与温暖,且与农业丰歉相关,崇鸟的实质即是崇日。

太阳神鸟金箔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周等距分布的12条做旋转状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由4只造型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环绕于内层图案周围。其可能是"金乌负日"神话故事的真实再现,是古蜀文化太阳崇拜的直接物证,也是古蜀人高超黄金加工工艺的代表。

整个图案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洗练流畅,构图凝练,充满动感,是古蜀人非凡艺术创造力、想象力与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被正式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青铜太阳轮系采用二次铸造法制成,是古蜀太阳崇拜的见证物。其制作方式是先将晕圈和(光芒铸成后,再用嵌铸法将太阳状物嵌铸在光芒上,最后与晕圈相互连接,太阳中心和晕圈接口处两端有连接孔。从三星堆出土的太阳轮残件中,能识别出六件个体。

太阳形器是三星堆遗址出土器物中具有神秘性的器物之一,其用途和含义众说纷纭。器物构型为圆形,正中央有圆形凸起,其周围五芒的布列形式呈放射状,芒条与外围晕圈相连接。中心的圆孔、晕圈上等距分布的五个圆孔当是安装固定所用。结合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其他文物上的太阳纹饰,学者们对铜太阳形器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表现太阳崇拜观念的一种装饰器物",是古蜀文化太阳崇拜的直接物证。

毗湿奴( Vishnu )是印度三大神中的"保持之神",其神力职能是保持天地的平衡,其符号是蛇和太阳(鹰),神睡在宇宙海上,头上是太阳花。

而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则是这样记载的:"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影响。它既是不少古代氏族所崇拜的图腾,也是古代民俗信仰中可以上天潜渊、呼风唤雨的神物。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另一种被赋予神性的生物,也被一部份学者认为是龙的原型。古蜀先民将祭祀所用的法器制作成龙与蛇的形象,表达了他们对自然之灵的敬畏之心。

青铜大立人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久远、体量最高大的青铜人像,也是全世界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它代表着古蜀文明中"神""巫""人"的三重身份,是古蜀国的领袖,掌握着最高的权力。大立人头戴筒形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双手中空,作执物状。其手中究竟为何物,目前尚无定论。

0 阅读:0

读经典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