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而立(dǐng zú ér lì),意思是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成语出自《汉书·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
汉四年(前204年)冬,韩信在平定西魏、代国、赵国和燕国后,又奉刘邦之命东进攻齐,然而等他到了齐赵边境,才得知刘邦已派郦食其出使齐国。于是,韩信陈兵于齐赵边境,一边训练这支从赵地新招募的军队,一边在军事上对齐国施压。
就在此时,赵地辩士蒯通前去拜访韩信,劝说韩信出兵攻齐。蒯通表示,一方面刘邦并未下令停止进军,另一方面韩信统兵数万也不过夺取赵地五十多城,若是郦食其仅凭口舌便劝降齐地七十余城,难道为将数年的韩信还比不上一个儒生吗?
在蒯通的劝说下,韩信最终选择了出兵攻齐,趁齐人不备一举攻破临淄,而郦食其则被愤怒的齐国君臣烹杀。
韩信攻占齐地,不仅导致项羽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且随时可以自齐地出兵南下,威胁西楚腹地。因此,当项羽得知韩信攻入齐地后,在前线与刘邦对峙的他大惊失色,不敢轻离前线的他, 连忙以项佗为大将,龙且为裨将,率兵二十万救援齐国。
项佗、龙且率兵自西楚北上,于高密与齐王田广会合后,屯兵于潍河东岸与韩信对峙。韩信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诱使齐楚联军渡河来攻,又命人堵塞河水,趁联军渡河时放水,将联军拦腰斩断,然后率军猛攻联军,大败齐楚联军,楚将龙且被杀。之后,韩信又分兵追击,先后斩杀齐王田广和齐将田既、田吸。
汉四年(前203年)正月,在齐地基本平定情况下,韩信派人前去拜访刘邦,请求册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闻讯大怒,后在陈平、张良的提醒下,这才册封韩信为齐王。
与此同时,项羽在“潍水之战”后,已经无力分兵作战,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他只能派遣谋士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并叮嘱武涉,纵使无法劝说韩信归楚,也要确保其保持中立。
武涉向韩信表示,刘邦野心极大,不吞并天下不会罢休,韩信之所以能够带兵至今,甚至还获封为王,是因为项羽还在的原因,等到项羽被灭,下一个就该是韩信了。然而,面对武涉的再三劝说,韩信却始终不为所动。
武涉离去之后,跟随在韩信身边的蒯通,也趁机劝说韩信自立,他说道,“如今楚汉纷争,天下无辜百姓深受其害。楚人自彭城起事转战四方,击败汉王并追至荥阳,但却被困于京索之间,被阻于成皋以西,至今已有三年。汉王统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一带抵抗楚军,即便凭借山河险要也无法取胜,反而败走于宛、叶之间。以两人的勇武和智谋,如今都已经陷入了困境。
将士的锐气被挫伤,粮草也消耗殆尽,百姓又怨声载道、人心动荡。依我来看,如今的局面除非圣贤,否则难以平息。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掌握在您的手中,您协助汉王,汉王就将胜利;协助楚王,楚王也能取胜。为救天下苍生于水火,我愿为您献上一计,只怕您不采纳。”
闻言,韩信蒯通表示,“先生且说来听听”。
于是蒯通献策道,“站在您的立场考虑,无非是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您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种局面下,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如此,凭借您的才能,再加上兵强马壮,又占据着强大的齐国,再迫使燕、赵屈从,出兵楚汉空虚之地,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制止刘项纷争,为百姓解除兵灾。那么,天下必然会群起响应,谁敢不从?
然后,割取大国疆土,削弱强国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如此,您便可稳守齐国故土,据有胶河、泗水流域,以恩德感召诸侯,那么天下诸侯都会臣服。”
对于蒯通的劝说,韩信仔细思虑一番后,最终选择了拒绝。韩信之所以拒绝割地自立,固然是因为刘邦对其有知遇之恩,但更为重要的却是形势所迫。
彼时的韩信虽然已经占据齐地,但他却从未真正取得刘邦信任,就在刘邦册立韩信为齐王时,同时又封了齐受和傅宽为齐国的左右丞相,这两人皆为刘邦嫡系,刘邦册封他们,名为辅佐,实为监视。此外,韩信虽有精兵数万,但掌兵的步军主将曹参和骑兵主将灌婴,同样是刘邦嫡系。
因此,韩信看似有割据一方的实力,但实际上并无自立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