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彭老总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他的战功非常突出,尤其是率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硬挫美国人,一举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赢得万众敬仰。
另外他的性格也特别鲜明,对待公事极为认真,很多老部下都被他当众骂过,总给人一种比较威严的感觉。
但彭老总也不是完全不苟言笑,1955年授衔时他就打趣地跟张宗逊说:你大部分时间都在保卫中央、保卫毛主席,现在被授了上将,以后可以叫你“禁卫上将”。
彭老总的确没有说错,张宗逊参加革命之初担任过毛主席的警卫员,后来也长期负责拱卫中央机关。同时,张宗逊与彭老总的交情也不一般,毛主席1949年曾想把张宗逊调到军委工作,可向来服从中央的彭老总却拒绝了。
要说三人间的革命友谊,那是一段让人回味感慨的往事。
一、毛主席的首任卫士长
张宗逊1908年出生于陕西渭南赤水镇堰头村的一个富农家庭,父母的思想很开明,从小就让他接受了不错的教育,所以他的眼界一直比较开阔。
他有个叔叔叫张浩如,在云南讲武堂中深造过,后来张浩如回到家乡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年仅11岁的张宗逊听后深受震撼,心中悄悄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4岁时,张宗逊考入了渭南赤水职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毕业后,他本想通过教育救国,让广大贫苦百姓都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为此他在赤水镇一带创办了十多所平民夜校,让一部分人有了学习的机会。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张宗逊发现光靠教育根本没办法改变什么,时局依然非常混乱。因此,他决定换一条路,通过从军来拯救国家。
1926年张宗逊考入了黄埔军校,同年也从共青团员转为了共产党员,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志,对共产主义也有更深刻的认识。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我党的处境非常危险。为了发出自己的声音,共产党员在8月1日的南昌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
当时张宗逊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第3营下的一个连长,起义爆发时,警卫团正驻扎在武汉,第二天闻讯后才往武昌赶。只是一路上由于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他们始终没能赶到起义部队,最终只好暂时到修水去休整。
比较幸运的是,他们没赶上武昌起义,但赶上了随后爆发的秋收起义,也正是这个契机,张宗逊与毛主席相识了。
虽然秋收起义没有成功,但张宗逊在战斗中的勇猛被毛主席看在眼里,三湾改编时张宗逊被调任为特务连副连长,他带了一个排的人专门负责毛主席的安全,算得上是主席的第一任卫士长。
往后他们的接触非常频繁,主席健谈,而张宗逊较为内敛,所以二人相处的时候大多是主席说、张宗逊听,这种独特的相处模式,到让张宗逊成长得非常快。
虽然张宗逊不善言辞,但他在工作上极其认真,当时反动派对主席发出了通缉令,很多人都对主席虎视眈眈。张宗逊为了保护毛主席的安全,几乎是形影不离,甚至是连睡觉都在一个屋子。
那段时期毛主席睡床板上,张宗逊就打个地铺睡在一旁,为的就是遇到危险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部队向井冈山转移时,经常会遇到敌人的突袭,张宗逊带着一个排的人时刻守护在主席左右。连日的急行军对大家来说都是个严峻的考验,有次张宗逊看见主席走着走着突然停顿,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是主席的脚被尖锐的石头划破了一个大口子。
张宗逊仔细观察,发现主席的草鞋早已被磨烂,他心中无比感慨,本来组织为主席准备了新草鞋,但主席坚持把新草鞋给战士们穿,也正是这种同心一体的精神,才能维系着这支部队吧。
张宗逊看到主席难受的模样,便提出紧急做副担架,抬着主席走。主席说什么都不愿意,口中说着:大家的好意我心领了,我自己还能走。但是这次其他人也不肯了,双方就一直争论,最终还是各退了一步,张宗逊他们搞了一根竹竿当拐杖,让主席拄着走路。
多年后回想这件事,张宗逊还两眼放光:毛主席是读书人,艰苦行军不是他的强项,但他却能坚持下来,真让人敬佩!
上了井冈山后,张宗逊依然长期在主席身边战斗,当时主席对情报很重视,但井冈山条件艰苦,没办法弄到电话、电台,想要获取外界信息只能通过报纸和人力打探,张宗逊在主席身边也学会了这个技能。
一天张宗逊从打探人员送回来的报纸中发现了一则消息,说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仍在广东活动,张宗逊知道主席对这件事非常重视,马上赶过去汇报,这也算是促成了后来的朱毛会师。
朱毛会师后,张宗逊担任了红军第4军31团1营2连连长,那个时候已经算得上高级干部了,往后他也屡立战功。第一次反“围剿”时,张宗逊率领红36师配合红3军团狠狠打击了敌人,并活捉了国民党前敌总指挥张辉瓒。
此次配合作战给彭老总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二人后来更密切的合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二、彭老总的亲密战友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彭老总命令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担任开路先锋,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信丰新田百石村这第一仗,洪超就牺牲了。一位高级干部就此陨落,大家都悲痛万分。
可路还要走下去,红4师还要有人来带领,彭老总思考一番后向中央申请将张宗逊调过来,得到了批准。之后张宗逊便成为了彭老总的下级,与黄克诚做搭档,一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血战湘江、勇夺娄山关,张宗逊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二打遵义时,他因为冲得太前被子弹击中导致重伤,幸亏及时送到了战地医院才抢救过来。
他身体稍有好转,彭老总就赶来看望,半是责备半是关心地说:你下次还靠前指挥不?这次是阎王爷看不上你,把你退回来了,下次就没那么好运了,以后要吸取教训,别再进入敌人的射程之内了。
长征结束没多久,张宗逊被调任为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负责指挥中央警卫团,这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将。不久后,张宗逊负责护送中央机关从保安转移到延安,路上主席还说了句很有意思的话:
十年前你护送我上井冈山,十年后又是你护送我去延安,这是缘分哟,这十年你的改变蛮大啊!的确,过了十年,两人的地位、阅历都不可同日而语,不变是,是两人那颗革命的心!
后来全面抗战爆发,张宗逊改任为358旅,数年的时间内消灭了大量日、伪军,开辟出大片根据地。不过后来老蒋露出“假抗日、真反共”的面目后,中央出于安全考虑,将358旅调回到延安以南的富县地区,随时准备迎战来犯之敌。
蒋介石和胡宗南眼看我党有了准备,便没有敢轻举妄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最好的情况。
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延安,3月初爆发了西华池战斗,此战是由时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兼晋绥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的张宗逊来指挥,最终的战果是歼敌1500余人、自身伤亡1200多人。
虽然从数字上看是我军占优,但从整体来看国民党消耗得起、我军消耗不起,因此战后彭老总狠狠批评了张宗逊:你知不知道我们的家底子薄?你这一战打没了一千多名战士,这不是胜仗,是个大败仗! 乱弹琴,跟胡宗南这样拼下去,我们家底子都得拼光。
中央考虑到当下情况危急,需要一个更有统筹能力的人来指挥,便在3月16日撤销了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新成立西北野战兵团,由彭老总来担任野战兵团司令员。所有驻陕甘宁解放区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统归彭指挥。
彭老总虽然先前训斥张宗逊时措辞严厉,但还是举荐了张宗逊来担任西北野战兵团副司令员,此后二人配合得很好,不管部队番号改为西北野战军还是第一野战军,彭、张都是正副司令员。从这里也能看出彭老总的脾气,一是一,二是二,对事不对人。
兰州战役前,毛主席认为要在正面战场上拿下敌人已非难事,而中央急缺人才,所以就考虑让张宗逊到军委工作。彭老总接到电报后,连连摇头,口中还直呼“不好”,随即又回电表示反对。
彭老总反对是因为他与张宗逊已经很有默契,如果再换人磨合起来就需要时间,而且西北虽然说正面战场没什么大压力了,但是敌人很可能利用复杂的地形作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张宗逊这个征战西北多年的人在,会更容易应对。
主席想了想,认为彭老总说的也有道理,便同意了。此后彭老总与张宗逊配合指挥第一野战军接连取得胜利,无论是军事攻势还是政治攻势,都能处理得很好。
后来彭老总挂帅出征朝鲜,便举荐张宗逊来代为主持西北军区的工作。等彭老总征战归来负责军委事务,又举荐张宗逊担任副总参谋长。
这种感情,弥足珍贵啊!当然,张宗逊不管是在哪个职务上,也都对得起毛主席、彭老总的信任。
★编:图一是梁兴初和彭总合影,请查证。
开国功臣,名垂千古!
好山好水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