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圈奇谈怪论真多,买票才能发表评价,票价越高水平越高

审配看娱乐 2024-03-09 23:19:02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文明的发展也是时代的进步。

但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互联网世界里也存在一些让人难以苟同的奇谈怪论,有些让人不屑一驳,还有些则在饭圈世界里具有一定蛊惑性,应该予以揭露。

本文要说的是相声圈里流传的两个奇谈怪论,一个是“买票才能发表评价”,另一个则是“票价越高水平越高”。

一、买票才能发表评价

该言论出自德云社某位老员工,该员工在德云社十几年都没通过相声走红,却在2023年通过在网上发表各种针对曹云金、听云轩的奇谈怪论赚取了相声生涯的第一波流量,被网友戏谑为“说十几年相声无名小卒,骂一句曹云金大红大紫”。

也许是受到了这种互联网流量的鼓励,也许是为了博取更高流量,该员工针对某位经常评价德云社演员尤其是对纲丝节和封箱演出水平出言不逊的相声博主发表了个人观点:买票才能发表评价,在网上看相声的人没资格评价德云社。

对于这种奇谈怪论,我们可以用事实当例子进行驳斥。

2006年,郭德纲的相声音视频在网络上到处传播,有人下载到MP3里听,有人下载到电脑里看,听了之后很多人给出好评,然后介绍给同学、同事和朋友,这些人又在网上各种下载……互联网的免费分享和快速传播直接促进了郭德纲当年的爆红。

按照“买票才能评价”的逻辑,如果2006年有人要求“只有在德云社买票的观众才允许评价郭德纲相声”,在网上听郭德纲相声的人不能评价郭德纲,估计郭德纲的走红也不可能那么顺利,因为买票的观众对比互联网上的海量网友数量太小,根本不可能带来巨大流量。

说白了,对于像德云社这样高度依赖互联网流量的商业演艺公司来说,互联网不仅是他们发展粉丝赚取流量的地方,同时也是保持关注度的重要工具,虽然网上对德云社相声的评价有好有坏,但这种互相争论的现实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德云社的流量效应。

如果按照那位德云社老员工的想法,德云社有能力做到禁止一切没买票的网友对德云社进行评价的话,那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德云社和其下属演员在互联网上的流量将会骤降到聊胜于无的地步。

试想一下,德云社一年商演和小剧场的观众能有多少?比起互联网10亿起步的网民基数,德云社那些买票的观众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德云社能做到“不买票不准评价”的话,那几乎等同于自我封杀。

再有一个,德云社这家公司并不只依赖商演和小剧场赚钱,他们还有综艺、影视剧等渠道,这些不存在卖票买票环节的节目该怎么办?网友也不能评价吗?

所以,那位德云社老员工的言论对于德云社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馊主意,如果按他的想法来,德云社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个思维水平也难怪为什么他说了十几年相声还是德云社粉丝口中的“无名小卒”了。

二、票价越高水平越高

2023年曹云金的听云轩推出了100元-300元的商演票价,综合来看,这个票价放在整个相声行业的商演中都属于中低水平。

票价虽然不高但效果极好,听云轩在2023年短时间内就搞了几十场商演,2024年也排了不少档期,观众反馈和市场反馈都非常积极。

有人欢笑有人愁,听云轩如火如荼的商演毫无疑问将影响到相声商演的领头羊德云社,因为听云轩的商演主力阵容曹云金、何云伟和刘云天均是德云社早期主力演员,现在很多德云社的演员当年不仅是他们的师弟,有些演员甚至还是曹云金和何云伟手把手教出来的。

听云轩的低票价自然会引发市场上对德云社高票价的质疑,于是互联网上出现了另外一种奇谈怪论:票价越高水平越高。

首先,这种观点并不能得到绝大部分网友的认同,甚至也得不到德云社的认可。

何云伟、曹云金的相声水平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业界认可的,听云轩的低票价只是一种商业策略,如果因为票价低就说他们的水平比德云社那些前师弟和前学生低很多,这种说法不仅绝大多数观众不会认,估计就连郭德纲本人也不会认。

举个例子,德云三筱商演的票价比听云轩商演高好不少,其中尚筱菊刘筱亭是岳云鹏的徒弟,而何云伟和曹云金则是郭德纲的入室弟子,如果按照部分德云社粉丝“票价越高水平越高”的逻辑,岳云鹏的徒弟水平高出郭德纲入室弟子好几倍,你猜郭德纲能认吗?

其次,商演票价中包括和水平无关的商业溢价。

不光是相声市场,在演唱会市场里也经常会出现很多看起来很奇怪的现象,一些演唱水平不怎么样的小鲜肉流量明星,其演唱会的门票价格不仅比一些实力派歌星高,甚至比周华健、张学友都高,为什么?

其实说白了,这中间就有一个商业溢价的问题。举个例子,互联网上曝光过一些流量明星雇人冒充粉丝到机场接机的案例,普通粉丝一场一百,挤到中间要签名的两百,“狂热”粉丝三百,跟着车跑还可以加钱。

很多人不懂为什么这些明星要花这么多钱搞这种虚头巴脑的“接机盛况”,图什么?这些成本你怎么收回来?

其实这就是最直接最简单最粗暴的炒作技巧,先雇人冒充粉丝制造接机盛况,然后工作室或经纪公司安排自媒体集体发送各种通稿炒作流量,等流量上来了再拿大数据对接综艺节目或影视剧,自然需要把这些“接机盛况”和自媒体通稿的成本算进去,其商业报价也就水涨船高,最终形成商业溢价。

更简单更粗暴的商业流量来自各种“热搜”,之前“买热搜”被曝光后,有些公司就开始雇佣自媒体或MCN机构进行“炒热搜”,比如某个演员在春晚上刚表演完一个节目,一些自媒体马上就会接到任务,所有人在限定时间内往同一个话题投稿,很快就能将这个话题推上热搜榜,而这些东西也是需要成本的,把成本加进去就会形成商业溢价。

此外,有些公司还会向一些奢侈品品牌经常搞得“限量款”营销学习,通过人为制造“秒灰”等行为打造供不应求的现象,借此推高票价赚取高额利润。

有些真正有水平的实力派演员恰恰不需要也不会去搞这种商业炒作,除了正常的出场费和演出成本之外再无其他,自然其票价会是正常水准。

典型例子如北京人艺版的《窝头会馆》,其80-880元的票价水平比德云社《窝头会馆》低不少,但你能说这些殿堂级艺术家的话剧水平还不如玩票的相声演员吗?

因此,不论是演唱会还是相声,很多商演的高票价与其说反映的是水平高低,不如说反映了其内在的商业溢价高低,当然,商业溢价也是用各种成本堆起来的,而为这些商业溢价买单的人还是粉丝群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罢了。

最后提醒一些各个圈的粉丝们,当你们花高价买到门票后你们要理解,这个票价背后可不仅是现场演出的成本,什么明星接机、雇佣自媒体、制造热搜等商业行为的成本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到了这张票里,你为演出买单的同时也要为那些接机的人和炒热搜的自媒体买单。

1 阅读:464
评论列表
  • 2024-03-10 02:46

    现今的自媒体真是不要脸!

    大混混 回复:
    根本就没脸[得瑟]
  • 2024-03-10 09:38

    郑好还真从来没有骂过曹云金,他一直认为比他强,因为曹云金能开商演而他开不起来。

  • 2024-03-10 02:22

    地上十元,床上五十。[得瑟][得瑟][得瑟]

  • 2024-03-10 22:27

    ?码字的?

审配看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