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轼:感动雍正,责打乾隆,6个月连升8级,张廷玉是他的接班人

博史通今 2023-10-28 20:45:47
楔子:

清朝雍正二年,年羹尧日渐跋扈,被雍正帝所忌。次年,雍正帝将年羹尧贬到杭州,随后又列出年羹尧的 92条罪状,将其赐死。年羹尧去世之后,他的家族也遭了秧。他的哥哥年希尧被革职下狱。

此时,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已经80岁,垂垂老矣。群臣皆联名上奏,要将年遐龄下狱问罪。可当雍正帝拿到这个联名的奏折时,发现几位内阁大学士之中,唯独朱轼没有署名。

当时,朱轼身为文华殿大学士,很有威望。雍正便问朱轼:“你为什么不署名?”朱轼回答:

“臣簿录年氏家书,遐龄训羹尧甚严,羹尧不能从,以陷于罪。罪在子,不在父。”

朱轼的意思是说:我查阅了年遐龄写的家书,年遐龄对儿子管教甚严,只是年羹尧不听父亲的教诲。现在,年羹尧获罪,罪在儿子,不在父亲。

雍正听完朱轼的话,感叹道:“满朝大臣,只有朱轼是明白人啊!”于是下旨赦免年遐龄。

在历史上,朱轼历经康雍乾三代,当过宰相,做过乾隆的帝师。

他可不仅仅是“明白人”这么简单,他还是个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官员楷模,也是一位可歌可敬的儒者。

本文,笔者将结合史料,带着敬意为大家分享清朝三朝名臣朱轼。

一、任知县连升八级,下江南苛待皇子

根据《清史稿·列传第七十六》记载:

朱轼,字若瞻,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二年,举乡试第一。三十三年,成进士。

朱轼,字若瞻,号可亭。因为朱轼是瑞州府高安县(今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艮下村)人。因此后人也称他为“朱高安”。

朱轼生于康熙四年(1665年),《熙朝新语》中说他“生而宏声广颡,双颧插鬓,大口长目,步阔二尺”,意思是,朱轼出生时声音洪亮,颧骨非常高。大口长目,小时候步长就有两尺,是个“大长腿”。

朱轼家境贫寒,少年时,他拜宋大业(康熙年间进士)为师。朱轼学习刻苦,心无旁骛,当时同窗们经常一起饮宴,朱轼从不参加。有一次,宋大业让人把肉端到朱轼的桌案上,朱轼只顾读书,竟然没看见。

康熙三十二年,朱轼在江西省乡试中考中举人,且位列第一,是为解元。次年,他带着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来到京城,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被康熙帝授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踏上仕途。这一年,朱轼29岁。

在翰林院待了三年后,朱轼被康熙任命为湖北潜江知县(正七品)。潜江当时赋税繁重,民生凋敝。朱轼在潜江担任四年知县,他兴修水利,上奏减免赋税,清理刑狱。四年之内,朱轼瘦了一圈,但潜江百姓路不拾遗,丰衣足食,实现大治。

朱轼的表现,惊动了康熙帝。康熙帝认为朱轼有大才,随即升他刑部主事(正六品),半年后,康熙又提拔朱轼为陕西学政(正三品)。从知县到学政,朱轼在半年内被破格提拔,连升8级。

清朝学政督管地方文教,是个“清水衙门”。朱轼到陕西后,有地方豪绅想贿赂朱轼,以换取乡试中举名额。朱轼不仅严厉拒绝这样的行为,还再三申明,若有同僚敢收取不义之财,他必定上奏朝廷,严惩不贷。

在朱轼的督管下,陕西学风逐渐晴朗。

康熙五十六年,朱轼任浙江巡抚。第二年,浙江发生洪灾,康熙帝派四阿哥胤禛(雍亲王、后来的雍正帝)紧急下江南巡察。

胤禛从京城紧急出发,路上只吃一些干粮,一路舟车劳顿,等到了浙江后又累又饿。胤禛听闻浙江巡抚朱轼正在修筑海塘,于是到朱轼家中,委婉地说自己要吃饭,让朱轼招待自己。

可是,当胤禛坐上餐桌后,他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桌上只有4盘菜,分别是:腊肉、肉皮、粉丝、竹笋。

若是放在普通人家,四盘菜可能已算不错了,可胤禛毕竟是亲王。

胤禛实在想不通,朱轼身为浙江巡抚,堂堂封疆大吏,不说要用满汉全席来招待他这个亲王,最起码也要有大鱼大肉吧。可眼下却只有两荤两素,连酒都没有。

胤禛有点不高兴。而朱轼却毫不在意,劝胤禛赶紧用饭,一会他还要去修塘的现场。

直到几天之后,胤禛一打听才知道,朱轼为官清贫,家里要是没客人,甚至都不吃肉,他家中连橱子都没有,平时的饭菜都是他的妻女自己做。

得到这些消息后,胤禛惭愧不已。他没想到,大清朝还有这样廉洁的巡抚。从此,胤禛把朱轼记载了心里。

朱轼的这个故事在家乡很有名。至今,江西高安仍流传一种筵席,名叫“朱公席”。不过,在“四菜”的基础上,加了两个汤。

《韩非子》有云:修身洁白而行公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

意思是,加强修养,廉洁清白,办事公正,做官不徇私,这是做臣子的道德准则。

朱轼这等人物,莫说雍正帝胤禛佩服,就是300后的现代人读到此处,也对他心生敬意。

二、朱公勤勉入内阁,弘历受教感师恩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朱轼在浙江治水有功,被升任左都御史。第二年,山西、陕西两省大旱,康熙派朱轼和光禄寺卿卢询分别到山、陕赈灾。朱轼到山西后,让各州县开仓放粮。粮食不够,他先让乡绅和商人出资从江南买米,又暂停江南运往陕西的米税。有些地方没有水喝,他就派青壮劳力到山中挖泉水运往城中给妇孺饮用。他的一系列操作,救济了山西上百万百姓,可谓是一场大功德。山西百姓因此对朱轼非常感激。

康熙六十一年,朱轼的父亲病逝,他回乡守制。这年冬天,康熙帝驾崩,雍正帝登基。

雍正还未登基时,朱轼就给他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所以,待雍正帝刚登基,就下旨火速召朱轼回京。当时朱轼在给父亲守孝,不满三年,雍正下旨让朱轼“夺情”。《清史稿·朱轼传》记载:

世宗即位,召诣京师,充圣祖实录总裁,赐第。雍正元年,命直南书房。加吏部尚书衔,寻复加太子太保。

雍正任命朱轼为《清圣祖实录》的总编纂官,赏赐朱轼宅邸。第二年(雍正元年),朱轼又被任命为南书房大臣,参与朝政,加吏部尚书衔,不久又被封为太子太保。

如果说朱轼在康熙朝的“连升八级”是他仕途中的小高潮的话,那这次被雍正帝的重用,就是他仕途中的巅峰。

不仅如此,雍正帝还封朱轼的母亲为诰命,并赐他“朝堂良佐”的匾额和一把亲笔题字的折扇。

朱轼也没有辜负雍正帝对他的厚爱,他先担任顺天府的乡试考官,又到江南去勘察水位,整治浙江吏治,他在浙江一省就查出四起贪腐大案。朱轼在雍正时期来回奔走,堪称雍正帝的臂膀。雍正三年,朱轼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正式入阁拜相。

同年,雍正派怡亲王胤祥治理畿辅营田水利,让朱轼做胤祥的副手。朱轼对水利事务非常擅长,胤祥对他称赞不已。第二年二月,朱轼的母亲去世,朱轼要回乡安葬老母,为母守孝。雍正帝有些不舍得朱轼,他下旨说:

轼事母至孝,但母年八十馀,禄养显扬,俱无馀憾。当节哀抑恸,护惜此身,为国家出力。

雍正帝首先肯定朱轼是个大孝子,然后又说,朱轼的母亲毕竟八十多了,生前也被封了诰命,算是高寿没有遗憾了。希望朱轼能够节哀,养好身体,尽快回京为朝廷出力。

不仅如此,雍正下旨让江西巡抚亲自到朱轼家中吊唁,帮朱轼办理其母的丧事。雍正的做法,让朱轼非常感动。因此到了六个月后,雍正召朱轼回京,朱轼再没有推托,只是,朱轼请求素服上朝,继续在京城为母亲守孝,雍正帝应允。

《战国策》中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雍正帝对朱轼如此掏心掏肺,让朱轼怎能不为雍正尽心尽力?

朱轼再次入朝后,又多了一个身份。雍正让他的儿子弘历(后来的乾隆帝)在懋勤殿给朱轼行拜师礼,朱轼成了弘历的老师。朱轼教学非常严格,弘历稍有懈怠,他便用戒尺惩罚之。有一次,雍正看到实在心痛,出面阻止。朱轼说道:“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让雍正帝不要干涉他教育学生。

若干年后,当乾隆帝登基后,他还在追忆朱轼用戒尺打他的那些时光,称赞朱轼是个尽职的老师。

三、老臣怀仁救文武,朱轼传班张衡臣

朱轼在内阁期间,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心慈”,用儒家的传统思想来说,就是“仁”。本文开篇提到他救了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其实,他救的远不止年遐龄一个。再举两个例子:

雍正年间,有一位名臣叫孙嘉淦,史载他“性戆直”,性格非常耿直。雍正初期,胤䄉、胤禟先后获罪,坊间有传言说雍正帝打压自己的兄弟。孙嘉淦便上书给雍正帝,提了三个建议:

“曰亲骨肉,曰停捐纳,曰罢西师。”

意思是,让雍正帝对待兄弟亲厚一些,停止纳捐,停止西北用兵。

雍正帝看完他的奏疏,火气上涌,他召来孙嘉淦,骂道:“孙嘉淦你真乃是狂徒!”孙嘉淦吓得磕头谢罪,关键时刻,朱轼说:“此生诚狂,然臣服其胆!”

朱轼的意思是说,孙嘉淦虽然不知道天高地厚,但是我很佩服他的胆识。

雍正帝于是怒气渐消,此后重用孙嘉淦。若不是朱轼在一旁打圆场,孙嘉淦恐怕难逃此劫。

朱轼不仅救过孙嘉淦,他在乾隆时期,还救过清朝另一位名臣舒赫德。乾隆元年,舒赫德在西北军犯错,乾隆大怒,“命近侍封刀斩之”。朱轼当时已经老迈,听到消息后,急忙入宫求见乾隆帝,说舒赫德平时勤勉,是难得的人才,罪不至死,希望能饶他一命。史载:

上曰:“命已下逾日,恐难追转。”公奏曰:“即命臣子成麟追之。”上可其请。公出谓其子曰:“追不及,汝勿返也。”

这段记载很有意思,乾隆的意思是说:“我已经下旨,恐怕现在已经追不回来了。”朱轼说:“可以让我的儿子成麟(朱必堦)去追传旨的人。”乾隆帝答应了朱轼的请求,朱轼对他的儿子说:“你要是追不上,就不要回来了。”后来,成麟从北京一路追到潼关,终于将此前的圣旨追回,救了舒赫德。

《礼记》中说:仁者安仁,畏罪者强仁。

意思是说,仁德的人安心做仁慈的事情,害怕犯错误的人只能勉强做仁爱的事。

朱轼为了救人,不惜“搭”上自己的儿子,可谓“仁德”。

众所周知,在雍正朝,张廷玉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是雍正帝最宠信的汉臣。其实,张廷玉和朱轼非常有渊源。

雍正六年,朱轼积劳成疾,经常卧病不起,不能上朝,于是,他恳请告老还乡,雍正帝拒绝了他的奏请,史载:

内阁传出上谕:“尔病如不可医,朕何忍留?如尚可医,尔亦何忍言去?”高安感激涕零,从此不复有退志。

雍正对朱轼说:如果你的病无药可治了,我怎么忍心留你呢?如果可以医治,你又怎么忍心离我而去呢?

雍正帝的一席话,让朱轼感激涕零,从此再未提出退隐之事。雍正为了让朱轼安心养病,下旨卸去朱轼身上的重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如此一来,内阁就少了一个人,吏部尚书也空缺。同年,雍正帝调任户部尚书张廷玉为保和殿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清史稿·张廷玉传》云:

六年,进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

从朱轼和张廷玉二人的履历来看,张廷玉恰好是接朱轼的班。

四、历经三朝真宰相,年过七旬思忧国

朱轼卸任后,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雍正八年,胤祥去世,雍正帝非常伤心。考虑到朱轼曾经和胤祥一起治理水利营田,雍正帝特地召朱轼入宫,让他继续负责这个项目。雍正十三年,朝廷打算扩大浙江海塘,朱轼此时已经71岁,他再次来到浙江。当地百姓听闻朱轼前来,纷纷敲锣打鼓欢迎。原来,在此前的几十年,朝廷修了很多次海塘堤坝,只有朱轼在做浙江巡抚时所修的堤坝不塌。

当听到浙江百姓说“朱轼所修不塌”时,朱轼老泪纵横,他将自己当年的经验传授给现任官员,谆谆告诫他们一定要认真修堤。

《书》中有云: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为官一任,如果能为当地百姓造福,不正是古代士大夫的价值体现吗?

同年,雍正帝驾崩,弘历登基,是为乾隆帝。乾隆即位后,从浙江召回他曾经的老师朱轼,为了嘉奖朱轼多年的辛劳,也为了酬谢他当年对自己的教诲,乾隆封朱轼为一等伯爵。

当时,乾隆帝沿用雍正时期的政策,鼓励各省开垦荒地,各省督抚为了立功,纷纷虚报开垦数量,广西、河南等地甚至虚报数万亩。朱轼经过一番调查,向乾隆提出建议:要求各省在开荒的同时,需要朝廷每年去丈量土地。并且,新开垦的土地,不能增收百姓的赋税,以免增加百姓的负担。

乾隆听完,称赞朱轼的建议非常好,下旨以此实行。

乾隆元年,朱轼的身体已经很差,乾隆让他担任《清世宗实录》的总编纂官,朱轼带病坐班。到了九月,朱轼病重,乾隆帝亲自到朱轼的府中探望。朱轼听闻乾隆帝要来,不顾家人的劝阻,挣扎着起床穿着朝服,由儿子扶着到门口迎接乾隆帝。第二天,朱轼去世,享年72岁。

乾隆帝闻讯,非常悲痛,再一次来到朱轼家中,亲自吊唁朱轼。曾太傅,谥“文端”。

朱轼的灵柩送回乡时,乾隆帝御笔写“帝师元老”,让朱轼之子带回家乡。

朱轼临终前给乾隆帝的遗折中写道:

万事根本君心,用人理财,尤宜慎重……实四海苍生之福。

言语之间,尽显一片忧国之心。

《左传·襄公十四年》有一句话: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

意思是说,临终之前,还不忘社稷,这样的人,难道不能被称作“忠”吗?

在笔者看来,朱轼29岁中进士,72岁病死,他曾被康熙帝破格提拔,也曾因机缘巧合感动雍正帝。他曾位居中枢,做过帝师。在长达43年的仕途生涯中,他的经历极其丰富。

《庄子·说剑》中有句话:

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

意思是,用清正廉洁之人当作剑刃,用贤良之人做剑身,用忠诚之人做剑柄,用果敢之人做剑托,此剑必当锐不可当,勇往直前。

朱轼恰恰拥有清廉、贤良、忠诚、果敢等标签,再加上他的仁善之心,这样的朱轼,不仅是清朝士大夫中的一把剑,他更是未来官员的一把剑,看到他,就能看到初心。

本文参考:《清史稿》《清朝野史大观》《熙朝新语》《清实录》。

2 阅读: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