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fd975bea78e5392d945972cfabbe88ad.jpg)
⚛︎ 张大春作品 | 2017年购于卓越.谈虎斋藏
耐着性子看了30页李白才登场,实在是够瞧的!
本来也没奢望张大师的历史小说能写过高阳,但没想到会被他努力写得这么深涩,还是三大本!想想都头大。
前30页里处处都在带各种古字生僻字和不常见字,写大诗人就不能好好说话了吗?
一句话必须带一个典故,然后再花笔墨去解释这个典的出处,哎呀呀!
我怕看少了下断语对作者不尊重,所以忍着困意,试试看到什么地方搁置吧。2018年2月2日(看了看书签夹在58页)
刚看完渤海小吏的《大唐气象》,本来想着里面会提到哪几位大诗人呢?还想看看大历史里的李、杜、王、孟是怎样的存在呢,然而这些在我眼里巍峨如泰山的诗人在政治的森林里合着就像一棵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即使位高若高适也不过是一株细细溜溜儿的灌木而已。所以上一顿没吃到辣椒这一顿就吃辣椒炒辣椒,《大唐李白》写的可是“李白”,妥妥的男一号。
讲史如渤海小吏,不必正襟危坐,但需言之凿凿;讲故事则如高阳,起伏跌宕荡气回肠,直到把人物写活为止。而大春兄则另辟蹊径,用小说的口吻去讲史,想看史的觉得他不正经,想看小说的觉得他处处引经据典。不停的分析诗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考证越跑越远。虽然觉得真是难为他了,但我也想起七年前为什么读不下去了——他写了个四不像。2025年1月20日夜
比如说到卓文君的《白头吟》“蹀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一句,便拿出崔豹的《古今注·都邑》“长安御沟,谓之杨沟’,谓植高杨于其上也。一曰‘羊沟’,调羊喜抵触短墙,故沩沟以隔之,故曰‘羊沟’也。”。他不知道还有一说叫“阳沟”,更为贴切,相较于“阴沟”,这是能见到阳光的敞开式下水道,北方人用于下雨天院子里往外排水之用。
之所以提到卓文君是因为李白也写过《白头吟》,所以张大春不光讲解了李白的《白头吟》连卓文君的也拿出来细细分析,这一分析就越跑越远了。
再比如讲到《梁甫吟》和《短歌行》,分析里面用到的两个典故:天笑与投壶。“天笑”直接拿出东方朔的《神异经》来讲,“投壶”则更是找出《左传·昭公十二年》来,后来又讲《酉阳杂俎》和《续仙传》,拉拉杂杂几十页的功夫,看得出来,他的知识面是很广,也肯下实在功夫,但是对于看书的人来说,这样看起来未免太累了。他倒是贴心,为了怕枯燥又编出一段神话,让李白和钱塘龙君对话,这些“体贴”对我来说相当的有点不伦不类。再次搁置,等待未来啥时候有了心情再翻阅吧。又及
最后摘录书后附的一篇黄念欣的论文《李白的学习年代与漫游年代——从“成长小说”论张大春《大唐李白》首二卷的几个问题》:
《大唐李白》是张大春自2013年起创作之长篇小说,以诗人李白(701-762)生平为经,大唐盛世为纬,预计四卷共百万字以上。
小说的评论重点有二,一为还原李白在大唐历史中的位置,完成️以小说写文学史之诉求;二为还原大唐文学环境之用意,️延续历史与小说“纪实与虚构”之辩。
两者都与作家多年来的写作动向相关:“大说谎家”式的虚实比例探究,以及实存的古典诗歌与现代小说虚构的精神对垒。《大唐李白》的创作可带来全方位式的解答。写作手法方面,‼️小说包含大量历史的考证、神话的添补,对人物、情节与故事性相对压抑。
看了这个论文我以为会有第四本,叫“蜀道难”之类的,应该能写到永王李璘了,结果去搜,并没有,咱就说这玩意儿写着费劲吧又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