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英不光悟透了道,看到了大势,还有相配套的术,不然眼高手低,看到却无法付诸实际依然成不了气候。其实就是当时那个年代,大众文化水平不高,信息不对称,丁元英又是高级知识分子,又是国外留学,众多技能傍身,自然会比大众看的高看的远。这人也有道,明白丁元英是大神,他自己的眼界各方面都跟不上,只能回避,他也是懂事的,不然他也会跟刘冰一样赖上丁元英。
属于文化人有点自知之明,以及一点点自身的恃才傲物,及面对丁的震撼。告诉你世界上有这么个东西叫道,但是又不讲具体是什么。自己去悟。教你的是悟的方向和基本能力而不是结果。佛救有缘人,药医不死病。不是逆天改命,是给一个巨人的肩膀给你。这句话正应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无法用教术文字去表达,只能自己感悟。说跟做是两回事,道理都会说,无非换种说法,真正难的是践行。
难的是知行合一,透过现象看本质也难。强者文化里,没有需要拄着拐杖的人,骑在别人头上的人也不会退化掉自己的腿。冯是高人中的高人,同样的一样东西,有的人从里面找到了营养,有的人只看到了废品。电视与书讲的只是理想化的通透,真正的通透其实金庸老爷子在鹿鼎记早已说的一清二楚。其实正确的做法是:我觉着这样对,我就去做。多试几次,人立马成长了,远比读书管用。
现在读书要的只是数理化的科学论断,而不要那种文学性的。人真正成长了,有没有学历其实根本不重要。所以我一直说,年轻人应该把韦小宝当唯一偶像,目标赢,手段无所不用。读书做高点之限定,市井开下限之边缘。我觉得这本书贯穿的意思是。人们相信有神,有救世主,所以它遥远。而每个人自己就是自己的神和救世主,本来就没有距离。多数人都是舍近求远。
那个给乞丐吃的人是他的贵人,可惜他从一天延长到三天还是不去挣钱自救。所以贵人只能帮助,自救必须自己。我觉得还是遥远的比较好,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有,但是很遥远。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就像创业,道是战略,术是战术。有了战略可以想办法,如果只有眼前的战术的话永远是将军不是元帅。遥远的救世主,丁元英作为先知先觉者,他把很多存在的问题本质说的很清楚。
这也是大家思想的一种表现。这部剧的作者豆豆在写作是参考了海归企业家朋友的经历,她以文字的形式向我们传达一种救世主的理念,格物致知,救世主遥远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置于一种被救者的位置,而实际上主就是自己,救世就是救自己。心中之我,即为救世之主。有求就是还有漏,别人那没有自己要的东西,但是如果还没找到俱足的自性,那么可以借助与人事物的触缘照见自性。就好比自己这面镜子脏了,借抹布擦一把。
但是镜子能照人是镜子本身的自性俱足,不是抹布给的。不管干不干净,镜子知道自己本来的样子就可安心,至于擦不擦的,那就随缘了,想擦就擦擦,不想擦也不影响镜子自在。就五台山论道那段,我觉得就是单纯的哲学上的探讨,丁元英是有道有术单缺宗教意义上的慧根,不得顿悟所以他一直在修,修而不得,他深谙此理但无可奈何,这也是他喜欢和欣赏芮小丹的原因,芮小丹虽然还未掌握道,但她天性洒脱,已然已经可以不受俗世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