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中的实践,“合食制”在唐代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博超谈历史 2023-01-19 22:23:25

全文共2739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俗话说:“人民的食物比什么都重要。”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而饮食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自古以来,上至皇室,下至平民,中国人对美食有着独特的追求和独特的爱好,数千年来,华夏各地的美食种类繁多。

上面所讲的是在饮食文化中的实践,今天我们着重探讨一下关于饮食文化的食用方法,尤其是唐代的“合食制”,这是为何?

1,唐代的政治利益已不仅仅局限于世族

从周代到魏晋南北朝,在这一段时间内,有一类人几乎占据了中国人民的全部政治权利,而社会底层民众却很少能享有这种权利。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拥有了国家的权利,享有了政治上的特权,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所以他们应该吃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让自己看起来更有身份,毕竟,上至皇帝,下至皇帝,所以“分食制”是非常受人尊敬和欢迎的。

不过,到了唐代,情况就变了,虽然在唐代,世家还是很强大的,但是武则天时代,世家势力被彻底清洗,对那些享受着政治权利的世家大族也有了很大的影响,让更多的平民得到了政治上的好处。

这种情况对于大唐的统治者来说是非常欢迎的,因为这意味着世族对皇帝的威胁已经被打破,所以大唐历代的统治者都在不断地尝试着各种办法,让这种局面能够持续下去。

比如在饮食方面,以前的“分食制”更强调世族的尊贵,这种等级制度已经不适合大唐,于是实行了“合食制”,让所有人都吃得很普通,把物质生活扩展到了精神和政治,以此来削弱门阀的地位。

中国人对吃的东西并不是很在意,他们只需要尊重长辈和官员就可以了,分食和合食都不需要太多的讲究,所以这些人在官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也影响到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合食制”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种时尚。

2,唐代之前的礼仪规范

倒不是说唐代没有什么礼仪约束,只是在唐代之前,礼仪约束十分森严,比如男女之间不能随便相见,最起码要用纱幔或者屏风遮住对方,这种情形下,要吃饭自然是不可能的。

比如孔子说过,“席不端正,不能切,不能吃。”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席子不整齐,就不能吃东西,如果盘子里的东西不够好,那就是不能吃了。

由于那时的人都是席地而坐,席子分上下两层,最上面叫“席”,地上铺着一层,也就是所谓的“筵”,所以中国才有了“筵席”的名字。

这种严苛的饮食制度,限制了很多人的生活,再加上唐朝的时候,饮食的限制已经没有以前那么严格,所以唐代的人都不喜欢被约束,他们的精神更加的放松,这也是为什么“合食制”会在唐代出现的原因。

3,唐代政治开放程度非常高

唐代的政治开放程度,难以用文字来形容,但如果你热爱唐代的历史,就会发现,唐代的政治开放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比如魏征给李世民的忠告,就是中国历史上数百年来,从古至今流传最广的一段话。

比如在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的葬礼上,欧阳询因为相貌丑陋,被许敬宗戏弄,最终许敬宗被御史弹劾,贬官下狱。

再比如,欧阳询在一次酒宴上,被宰相兼叔长孙无忌写了一句诗,说他是个丑八怪,依照当时的官场等级森严,欧阳询也只有忍气吞声的份。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欧阳询用自己的一身才干,反驳了唐太宗在场的一句话,嘲讽了一句长孙无忌。

从欧阳询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唐代的政治是非常开放的,在面对官员的时候,下官们并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小心翼翼,而是表现出了一种从容不迫的镇定自若。

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想要打破旧的礼法,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毕竟“合食制”也不是什么违天道的事情。

1,唐代对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首先,唐代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的方针,而是继续盛行,毕竟,农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不能放弃。

然而唐代的统治者,却放任了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让外国商人在唐朝做生意,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商品交易市场,由官员负责监管,这样的政策,这样的制度,这样的制度,使得大唐以前的经济发展非常的活跃。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人民的生活条件很好,所以他们可以买东西,这样,他们的经济就会发展起来,商人也会越来越多。

商人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为了互相沟通,也为了发展自己的业务,他们会在外设宴款待客人,这种时候,他们不能分道扬镳,而是要在一起吃饭,一起狂欢,这样可以增进友谊,促进双方的商业往来,如此,唐代的商业也会越来越发达。

2,在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新的食物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比如在唐代,李四一家人外出吃饭,不可能点一大堆菜,然后自顾自地吃,这可不是中国人的习惯,所以李四一家人都会选择合餐,这样不仅能吃的更多,还能让一家人其乐融融,何乐而不为!

而且,随着人们对食物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餐馆的厨师也会越来越努力,因为这样的商家,为了节省服务时间和费用,他们也不会采用“分食制”。

比如,王五请了不少客人,点了三只山羊,如果分了,等服务员把羊腿都切好了,老板肯定会不高兴,但如果是和客人一起吃,那就太好了!

再加上中国人喜欢吃的东西太多了,所以需要一种简单、方便的用餐方式,“合食制”就是其中之一。

3,烹饪方法的多样性

唐代的厨艺,跟现在的厨艺,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现在的厨艺,有了很高的技术。

唐代的烹调方法多种多样,如蒸,煮,煎,炸,烤,炖等。

比如炒菜,特别是南方人,最忌讳的就是把一道菜和一道菜放在一起,因为这会让炒菜的味道变得更加糟糕。

所谓“分食”,就是将所有的菜品都分好,然后送到自己的桌子上,这种方式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唐朝人民对美食的追求,所以“合食制”是一种必然的发展。

1,由于种族的融合而改变了家具。

中国的秦汉时代,没有桌椅,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再铺一块席子,一直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中国的第一个民族大统一,使用的家具也随之改变。

尤其是在孝文帝时期,随着北方孝文帝的变法,少数民族家具进入中原,改变了人们对家具的认识,随后就有了高规格的家具。

这样一来,大家就可以坐在一张桌子上吃东西了,而不必每人都要一块小的垫子,从此中国人就不喜欢这种“分食制”了。

2,民族融合改变了手工业

而少数民族家具也是由西亚传入,流传至中原时,唐代经济发展,工匠是其中的代表,再加上民间对这种新型家具的需求,以此为根基,制造出了符合中国特点的桌椅。

于是,随着民族的融合,人们对家具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低矮的家具和餐具都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从少数民族那里传下来的高脚椅,还有许多用来存放食物的碗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合食制”的发展和普及,就是因为这种变化。

博超谈历史寄言

总之,唐代政治昌明,经济开放包容,民族融合,使唐代在各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分食制”和“合食制”只是唐代的一种制度,实际上,唐代的分食制一直持续了很久,到了后来,这种制度已经完全消失了。

0 阅读:10
评论列表
  • 2023-02-24 10:54

    “合食制”在唐代盛行的原因是什么?